这实在是一个很矛盾的逻辑:皇帝想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依靠,一支强大的军队必然需要一个有能力的领导,可是,皇帝真正信任的是宦官,宦官是垃圾,于是,只好让垃圾来指挥狮子,那样的狮子还有战斗力吗?
这也就是军队产权和战斗力发挥程度之间的矛盾。
没有关系,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人,而且他自以为让士大夫这些有能力的人加入进来就可以提升军队的作战力了。
皇甫嵩们的表现给皇帝的感觉是这些知识分子们还是有一个是非观的,不至于跟着起哄架秧子,而且很有本事。
但是,那是有前提的,他们要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现在,一个宦官夹在了他们中间,甚至还成为这支军队名义上的统领,这就和吃了一只苍蝇一样,感觉很恶心。
看看这份名单吧,除去蹇硕之后的7个军委委员,有4个正牌的知识分子,那和宦官是世仇,袁绍、曹操不光有仇,还都不是安分守己的家伙,一肚子花花肠子,淳于环又是袁绍的死党。
7:1的优势,不是一个有面子没有里子的汉灵帝可以镇得住的,汉灵帝在还可以给点面子,一旦不在了呢?
蹇硕其实也很痛苦,评心而论,这个家伙并没有像十常侍那样十恶不赦——当然了,主要是没有爬到那个位置上,有些事情即便是想干也干不了,但是,现在汉灵帝让他蹇硕做一件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家都跟着倒霉。
他只不过是有点匹夫之勇,对得起皇帝的器重也罢,保护本阶层的既得利益也罢,他都要和那七个人作对。
汉灵帝自以为达到了均衡,让各派势力相互均衡的战斗,其实他没有想到,他所赐予宦官的最大护身符只不过是虚幻的影子,随着自己的死去,那张护身符也会灰飞烟灭。
又很不幸的是,汉灵帝死的很早,三十多岁就撒手人寰,留下的是孤儿寡母,平庸的外戚,待宰的宦官以及满腔怒火的士大夫。
信仰的急剧丧失决定了,到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蹇硕根本就领导不了西园军,这支本应该成为捍卫京师的天军,反而成了导演一场震惊华夏的宫廷血案的利器。
在不久的大屠杀中,我们将看到许多西园军士的身影。
如果说放权地方州牧真正拉开了三国军阀割据混战的大幕的话,那么主演了宫廷大戏的西园军的建立,成了致命的一掌,这一掌结结实实的拍在了胸口之上。
吐血中的汉灵帝在没有咽气之前还要为一些事操心着,那就是一直动荡不安的西北局势。
战火纷飞的西北战局,就像是一条主线,串起了州牧和西园军这两大不稳定因素的点,当某一个特定的人物出现在中央舞台的时候就是这个导火索全面点燃的时候,否则的话,奄奄一息的东汉还要半死不活一段时间。
03—05:失去控制的武人(1)
相比于黄巾起义,武人集团的崛起,这是一个令大汉统治者头疼时间更长的话题。
而这个话题的产生完全是因为另一个困扰了历代统治者很久的话题所引起的:从西周开始,所谓的天朝大国都要遭遇至少一个少数民族武装威胁,倒霉如宋者,甚至要遭遇好几个,把自己围在中间。
论文明,自然是中原比边地发达,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这也是很多人引以为豪的地方,但是,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文明发达的民族被野蛮和暴力摧残了?
所以,单就这个来看,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实在是一个奇迹,与其歌颂别的什么什么伟大,还不如歌颂这个奇迹,至少也不能把这个当作包袱吧?不能被某些不要脸的民族给剽窃吧?爱护中华,爱护我们祖先,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不好意思,有点激动)
对于少数民族的威胁,历代的大佬们是反应不一的,牛逼如秦皇汉武者,索性力量攒够了,直接打出去,让你们离的远远的,不要烦我,垃圾如北宋者,仗着兜里有两个臭钱直接拿钱摆平,一直摆到被人灭掉,还有装逼如唐太宗者,玩什么以德服人,其实就是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东汉的大佬们反应比较矛盾,有拿钱摆平的时候,有搞民族同化的时候,但是,主旋律是军事*,而且是*起来有点三光政策的那一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东汉的政局。
西汉的主要对手是匈奴,到了东汉的时候,这个角色是有羌族来扮演的,倒不是说他是一个新晋兴起的部落,实际上他很古老,古老到了大汉子民仰望的地步。
早在商周时期羌就已经出现了,诗经中说周人的祖宗姜源就是羌人,甚至孟子要说周文王也是羌人。
这个不太好说,反正当入主中原的周人被华夏文明熏陶以后,真正的羌人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酋长、部落、游牧、劫掠,这些词汇始终伴随在他们的身边,一直到两汉时期还没有改变,甚至有一段时间他们还和匈奴联合起来对付汉庭。
不过,当时的统治者觉得,这些羌人不过是搭伙吃饭的,匈奴人不在了,他们也玩不出什么风浪来,因此,打服之后以严格的军事管制为主。
东汉开始,管制外的羌人开始思维活跃起来,想着勾结统治区内的本族人士造大汉皇帝的反。
而管理这些地区的汉人长官抱着很深的民族歧视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把辖区内的民众推向了敌人的怀抱。
其实生逢乱世,连纯种的汉人都要被肆意的凌辱和虐待剥削,更何况是这些所谓的化外之民了?
当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部落领袖的人站出来的时候,大规模的暴动就会发生了,从107年到144年,大规模的暴动一共发生了两次,小的骚乱更是不计其数,由于羌人本身的游击特点,所以,剿杀起来相当费力,动辄出动中央的几万军队,双方的伤亡和开支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比如第二次平叛,一共费去了开支达八十亿之巨,以至于不堪重负的中央政府改变策略,花钱摆平(美其名曰为以恩信服人),一共招降了五万户左右。
但是,没钱谁投降啊?这又是一笔开支。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无底洞,花钱摆平买来的也只是一时的太平而已。
没有多久,也就是159年,第三次以羌人为主导的叛乱再度发生,而且仿佛是实现串通好的一样,乌丸和鲜卑也蠢蠢欲动,这样一来,整个帝国版图上的北部边境已经被狼烟遮蔽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长期的战争,除了耗费掉大量的财政收入之外,还有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个体系庞大、盘根错节的武人集团。
03—06:失去控制的武人(2)
第二次平叛羌族,培养出来一个皇甫规将军。
皇甫规的祖父是度辽将军皇甫棱,父亲皇甫旗是扶风校尉。
永和六年,征西将军马贤作为一线总指挥和羌兵作战,在具有压倒式兵力优势下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那个时候的皇甫规还是一介布衣,不过看出了马贤的业余,所以,上书言事,说马贤必败。
马贤也真是给面子,没有多久,真的输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皇甫规有了点名堂,随即被提拔为功曹,率领800壮士与羌人交战。
羌人没有想到突然冒出来一个皇甫规,没有防备,小负一战,被斩首数级,不得不败退而去,因此升迁为安定县计椽。
之后,他无数次的上书,切中了西北战事的厉害之所在,那就是派去的大员和将军,本身就是最大的弊端,或者贪鄙,或者一味的野蛮*,最终的结果都是更加刺激羌人的反抗情绪,甚至把已经和羌族打成一片的边地汉民也推入了敌人的怀抱,因此,军事剿杀应该为辅,安抚,一视同仁才是国之根本大计,最后,就是请求朝廷让他全权处理这件事。
和皇帝说这番话的时候,皇甫规还是一个小小的计椽,所以,结尾处说道:我虽然官职卑微,可是这不是说明我成事不足,那些失败的将军哪个不是高高在上呢?——言外之意,至少也是死马当活马医吧。
皇甫规的真知灼见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打仗用他,但是其他的,不好意思,甚至有一段时间小人进谗言,说皇甫规和羌人勾结,骗着政府拿钱出来安抚,然后再反叛,再私下分赃,为此被好一通怀疑(所幸被洗清)。
皇甫规的继承祖业被拜为度辽将军,还是靠着一招一式打出来的,对他本人而言也许没有什么损失,甚至是好事,可是对于危机四伏的东汉政府呢?
皇甫规不是本书,甚至不是本章的主要人物,也不太被大家了解,但是说到他的侄子皇甫嵩,那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不过,即便如此,从皇甫棱,到皇甫旗,再到皇甫规、皇甫节及至皇甫嵩,皇甫世家就是踩着稳定西北战局的功劳簿在朝廷中占据一席之地的。
而这还不是唯一的一例。
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第三次平叛,则又出来了一位段纪明将军。
段熲段纪明,也是一员猛将,单论军事谋略,难以分辨出个高下来,不同之处在于,段熲喜欢用杀伐来解决问题,在他看来,只有从肉体上消灭这些乱臣贼子才是可以让西北战局稳定下来。
看看记录吧。
159年12月,烧当羌、烧何羌等四大部落攻伐金城和陇西郡,刚刚击败鲜卑的辽东属国都尉段熲来这里救火了,他以12000汉羌联合作战部队,从湟谷一路追杀,斩首2000,俘获10000。
第二年,段熲又率领着敢死队追杀烧何羌大酋长所部以及石城羌部落至塞外两千里处的积石山,结果是大酋长阵亡,所部5000被诛杀,石城羌1600人成了孤魂野鬼,顺带着白石杂种羌的3000人也被俘获,烧当羌被吓破了胆,立刻挂白旗投降。
打出了名堂的段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