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历史事件,不,是大部分的历史事件,我们不能倒着看,根据已经发生的结果来推论古人这么做是否是明智的,是否是正确的,这样的话就是事后诸葛,是成王败寇,刘备东征并不是一定会以失败收场,即便是失败,只要是没有全军覆没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三种结果,刘备最后掉进了第三个,最不愿意接受的一个选项中,只能说是造化弄人,在讲述具体的战役之前,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一件事情:
刘备东征并非意气之争,报仇和夺回失地的背后有着更远大的理想,要想北伐中原更有胜算,和孙权这一战不可避免,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群臣劝谏虽然看上去很是热闹,其实各有短板,无法彻底的说服刘备,至于诸葛亮,在沉默的背后,是支持刘备的东征大计的。
出击,势在必行。
且很有必要。
这是在刘备的阵营之内的状态,而如果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曹魏和东吴阵营中的战前反应,就会强化这种这种看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6—06:宣战,势在必行(6)
有关东吴方面,其实都是摆在明面上的,陆逊拿下江陵之后就已经开始部署防御刘备进攻的部队了,孙权对着曹丕做了一系列的近乎于摇尾乞怜的求和动作就是为了抵御刘备而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努力——为什么不对着刘备来做呢?因为他明白,那是无用功,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做了也是白做,索性上来就在曹丕上面做文章。
至于在开展之前做出了和刘备的求和姿态,那也只是一个姿态而已,不过是让诸葛瑾象征性的回应了一下。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之前一直是为了孙刘联盟出力不少,现在诸葛亮是丞相了已经,刘备怎么也会给诸葛瑾一点面子吧?
但是看看诸葛瑾最后一句话吧:荆州大小孰与海内?具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一涉及到关键性问题的荆州问题上,立刻玩起了一问三不知,一推六二五,配合一下前面的“吴王侵荆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我们就知道,诸葛瑾在孙权的授意之下,完全是在和刘备探讨东吴和曹魏那个才是蜀汉的最重要的敌人的逻辑问题上,一点实际性都没有,思路和赵云有点相似,不过人家赵云是用心良苦,而诸葛瑾和孙权这里则是有点无耻,因为连最起码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姿态都没有。
与其说这是在求和,不如说是在刺激刘备的神经——这不是*着刘备上来打他吗?
所以,孙权对于吴蜀局势是心知肚明的,来吧,打吧,求和是不可能的了,我要是刘备我也打啊,不打是孙子。
求和信只不过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弱者”和“和平主义者”的姿态而已,防守嘛,后发制人,争取调动起国人的士气来而已。
这是东吴方面。
站在一边看戏的曹魏呢?他们也没有闲着,曹丕吃饱了撑着没有事干,特意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就像新春茶花会一样,茶水、瓜子和小点心伺候着,大家就着老大的话题开聊。
曹丕设立的话题就是:“刘备会不会出兵攻打东吴”。
大部分人都是投了反对票,即刘备不敢出兵。
理由呢?曹丕问大家——其实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蜀国,只不过是一地处偏远穷的要死的小国而已,所依靠的猛将只不过是关羽一人而已,现在关羽死了,荆州丢了,损失惨重,举国上下一片哀嚎之声,哪里还有胆量出来开战呢?所以必然不会出来的。
不过并不全是随风倒,里面也有长脑子的。
刘晔,前面说过的那位怂恿曹操再接再厉进攻益州的老兄,此番再度发出高论:蜀国虽然地处偏远,有些弱小,但是君主刘备还是有韬略有野心的人,必然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为了证明自己还有用兵的能力和回旋的余地,为了拓展日后的战略空间,他都要出兵的,不打这一仗,让孙权彻底消化了荆州,他就永无出头之日了,而且,关羽和刘备的关系那不是一般的铁啊,现在被杀了,还不出兵的话也对不起这个始终跟随自己的名分,所以,于公于私,于情于理,这一战必然会爆发。
刘晔的分析,作为最睿智的旁观者无疑是对刘备势在必行的出击做了最好的注脚,如果曹丕此次茶话会不是单纯的扯淡聊天,而是有点经济眼光,弄个博彩公司下个注开个盘的话,刘晔将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事实胜于雄辩,虽然当时大家对刘晔的言论是嗤之以鼻,但是没有多久,刘备果然出兵攻打孙权,而孙权举全国之兵前来迎敌,许久不见的惨烈一战拉开了序幕,所以,大家这才对刘晔佩服不已。
预测对一次不算牛逼,我们会说他是蒙的,连着预测两次对了我们会说他运气好。
但是,连续三次中标呢?那就不是运气的问题了。
刘晔,的确是目光如炬,审时度势的本领并非浪得虚名。
现在,我们就把视角从东吴和曹魏这里拉回来,再回到刘备这里,看看他是如何运作这次大战役的。
毕竟,他是主攻一方,这一战打得怎么样,是不是会精彩一些,就看他的进攻手段了。 。。
36—07:制霸,四三三↑(1)
看看这个题目,大家就知道,我这个深深被人鄙视的伪球迷又要用所谓的足球比赛阵型理论来鬼扯刘备这一时期的作战筹备工作了。
433,在现代足球中算得上是进攻打法的主流,比如巴萨,这倒不是我的生搬硬套,刘备的战略和这个433确实是有一些相符之处的。
——不过话说回来了,我就生搬硬套了又能怎么样呢?只要扯圆乎了就可以呗。
下面进入鬼扯的正题,我们从后场开始讲起。
在这个433攻击阵型中,守门员自然是皇太子刘禅了。
守门员的位置说起来其实是很重要的,但是,考虑到孙权的手无法伸的这么长,所以,只要前面进攻得力,后卫们防守严密,不会出太大的纰漏,那么选择一个比较稳妥的门将就可以了,平庸就平庸一点吧,反正没有单刀和任意球威胁,在后面站着就可以。
我们的刘禅虽然不是什么太杰出的人才,但是,也不是笨蛋啊(被小说给玷污了,其实人家一点也不傻),何况现在已经按照遗产继承法成为刘备事业的接班人,正好可以拿这个机会坐镇后方锻炼一下大局观什么的,让他当门将,也算合情合理。
下面是后防线,四后卫中,先让我们来看看两位中后卫吧,主力人选分别是:丞相诸葛亮和翎军将军赵云。
诸葛亮历来就是足食足兵搞内政的一流人才,虽然组织进攻摧城拔寨不是太好使,但是,依照他良好的大局观和心理素质,还有不错的防守功夫,协助刘禅做好防守并且协调前方的攻势运转还是没有问题的——最不济可以帮着守门员开门球吧?
赵云是另一位中卫,相比于诸葛亮拖后盯人(既要盯敌人,还要盯着刘禅,帮着他涨涨经验值什么的)的位置,他的位置有点前提,看上去这次打中后卫有点被冷落的意思,其实刘备没有那么愚蠢,赵云是个听话的孩子,不会和自己闹意见的,而且现在人手紧缺,不能自废武功了,所以,让赵云镇守江州,随时准备前移,比如后来刘备失利的时候,赵云随即率领本部人马赶往永安足以证明他的位置虽然是中卫,但是防守范围还是灵活掌握的。
在这个433阵型中,刘备是比较重视边后卫插上助攻的,甚至随时要根据形势把握节奏内切直接形成门前威胁,因此,在刘备的战术体系中,对于边后卫要求是极高的,不仅要防守好,可以保证回防及时,更要在进攻端展现出自己的威力来。
这种将才在目前的蜀国中已经不是很多了。
所幸,五虎将中还有人选:张飞和马超。
我们的凉州牧,骠骑将军马超还有司隶校尉车骑将军张飞就是带着本部人马随时准备呼应刘备的中路攻势,一旦中路的短传配合无法打开局面,他们就要想办法在边路做点文章,而当不需要他们进攻的时候,他们还要随时做好本职工作——防守。
但是,两个边路同时大举压上进攻的话也不行,就算回防及时的话也会被人有机可乘,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其中一个边路主攻,或者是轮流进攻,既可以让敌人疲于奔命,顾头不顾腚,又可以来个神出鬼没,让人防不胜防,最后,还可以节省体能,不耽误防守。
这里面张飞是主攻的边路大将,马超侧重防守一些,当刘备敲定攻击计划之后,张飞随即率领本部一支10000人的军队从阆中开拔至江州,准备配合刘备发动攻势。
以上是刘备在防守端做的努力和兵力部署,可以说考虑的还是不错的,主要抓防守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兼顾进攻。
但是,这些都还不是夷陵一战的焦点所在。
毕竟,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关键是看攻击端做的怎么样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刘备阵容里面的中前场组合。
36—08:制霸,四三三↑(2)
433阵型中,中场三人组作为攻防转换的枢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仗打得怎么样,攻守是否平衡,就看这三位调度的怎么样了,其实这是废话,得中场者得天下,什么阵型都是中场极为重要——我的国际米兰啊!
废话少说,三人组中,刘备刘玄德,自然是不二人选,而且,他是主要负责组织进攻的,所以,为了保证攻守的平衡,必须有人保护刘备,充当中场的绞肉机:
——他的两则的大将均是以防守拦截为主,即断下球来交给刘备,再由刘备策划进攻。
这两位副手分别是谁呢?
首先就是黄权,其次是魏延。
黄权的任务是什么呢?
刘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