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臣之后,大家都例行公事的向曹丕道贺,结果又是刘晔不厌其烦的站了出来提出自己的逆耳忠言来,“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结果,熬过这段危机之后,孙权果然拿曹丕的话当做放屁,令大家无言以对。
5:“御驾亲征“事件。
——曹丕要攻打东吴,召开军事议会,问孙权会不会亲自出征,大家都说孙权惊慌失措,必然会亲率主力前来迎战,又是刘晔,独辟蹊径的说道,“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
结果,曹丕去了以后,孙权连个影子都没有出现。
6:“辽东叛变“事件。
——转眼间,到了魏明帝曹睿时代,辽东的公孙渊夺了叔父的位置,向朝廷纳贡,大家都以为是好事的时候,刘晔不厌其烦的再度站了出来,“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世权日久。今若不诛,后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于事为难。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兵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
结果,遗传基因作怪,魏明帝不当一回事,最后,公孙渊成全了刘晔的一世英名,毅然叛变。
——他可真是大好人啊,不惜身败名裂也要让刘晔百战百胜。
聪明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曹操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曹丕中招4次,曹睿再接再厉,祖孙三代连续中招6次。
这三位的智商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为什么只是对刘晔尊崇有加,而到了关键的政略问题上,全都表现的十分蹊跷,而且,除了公孙渊那一次之外,所有的议案全都和刘备有关。
所以,背后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作为汉室宗亲,曹操等人对他一直有一种莫名的距离感,虽然知道刘晔是一个人才,可是,一旦涉及到一个敏感的问题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将刘晔隔离开来。
而且,曹操对于刘晔也不是全然排斥,比如*庐江山贼陈策的时候,以前派去的偏将失败了,曹操问其他的谋士都说不该派兵去,只有刘晔正确的分析了前后形势的不同“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今天下略定”“岂况明公之德”认为可以攻下“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
于是,曹操笑着说:“你的话正合我意啊”。于是按照刘晔的计划行事,最后果然成事。
可见,不涉及敏感问题的话,曹操对刘晔还是很放心的,两相对比,更是折射出了刘晔在曹魏集团中的难以明说的尴尬地位:
如果曹操可以像信任郭嘉一样信任刘晔的话,刘晔的成就会大得多。
只不过,虽然曹氏一直号称唯才是举,可是,与汉室有关的人还是有点避讳的。
是戒备心也好,是愧疚心也罢,总之,刘晔的政治生涯充满了遗憾,顺带着也给曹魏政权带来了损失,尤其是在曹丕统治时代。
好了,扯得有点远了,在验证刘晔的下一个预言灵验之前,先来看看孙权方面的反应吧。 。 想看书来
37—04:奇招,书生大将(1)
当曹丕的一纸诏令发放到了孙权的手中时,我们的新科吴王心里那一块石头落了地了:
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刘备了,不过要快,一旦时局不利的话难保后面的曹丕会干出点什么来。
选择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想到这个话题就有点头疼,不,准确的说孙权是有点伤心,周瑜和鲁肃远在天涯,吕蒙的去世可是近在咫尺啊。
我江东不缺骁勇善战的军事将领,但是,一缺大局观良好的统帅级别人物(不是缺,是死的早),二缺卓越的步军统领——刘备这厮摆明了是心虚,初战告捷之后放弃了水战计划,直接陆战招呼,算你狠啊!知道我的手下都是见惯了大风大浪,放在地上就要打个折扣了,想那黄盖和程普等老一辈军事家倒是从北面飘过来的,马上地上极为娴熟,可惜,都已不在人世,存活下来的几位,比如韩当等人,可惜,冲锋陷阵可以,指挥三军还差点。
孙权在想,大家也在猜,是找一个资历深厚的,还是找一个宗室(信得过的)的呢?
人选一出,朝野震撼。
因为孙权选择的是陆逊。
一时间大家纷纷站出来发表反对意见,虽然在反对的同时没有提出一个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可是,还是不同意。
如果我们反过来看的话就会说这帮人鼠目寸光,你看人家陆逊打得多么的精彩啊,怎么就不同意呢?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孙权选择陆逊的确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不啻于一场豪赌。
冒险不在于陆逊的年龄,游戏中的人物造型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这个娃嫩的很,毛头小子。
其实我们的陆逊现在已经不年轻了,183年出生的他现在已经几近不惑之年了:38岁。
也许比起关羽或者张飞这样的人来看,还是年轻的,可是,在孙权这边绝对不是第一个,看看人家周瑜和鲁肃还有吕蒙病逝的年纪就知道了,陆逊已经有点老了。
冒险也不在于陆逊的政治操守和忠诚度,别看人家姓陆,但是还是和姓孙的八竿子打得着的。
——孙权把兄长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和大佬联姻,咋地也是一个外戚,衣食无忧啊。
冒险也不在于威望,虽然说那层外戚关系容易给不了解内情的外人造成陆逊乃是一个小白脸的印象,但是,实际上人家本身是江东大族的后裔,孙权和他联姻也有拉拢本土势力的目的。
这样一来,陆逊的威望、资历和忠诚度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所以,那些投上反对票的人其实不是顽固不化,而是真真的为东吴的未来而担忧。
陆逊最大的“短板”就是——积累的功绩和名望并不足以让他一步到位接过吕蒙手中的枪。
还记得当年吕蒙玩暗度陈仓偷袭关羽的时候向孙权推荐陆逊接替自己的理由吗?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这是第一个理由,算是肯定了陆逊的基本素质还是不错的。
但是,这不是主要的,重点在下半句:“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陆逊没有什么名气,把他弄上来的话关羽容易心理放松,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来个出其不意了。
于是,陆逊便以36岁的年纪被孙权拜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了吕蒙——不是说真的让陆逊顶替吕蒙,只不过是一个障眼法而已,让他去糊弄关羽而已,所以,后来真正指挥偷袭战的还是吕蒙,陆逊,只不过是在一旁打打下手,当吕蒙忙的热火朝天的时候,他以一支偏师进军巫县—秭归。
如果没有名气的话,固然可以麻痹敌人,来一个出奇制胜,但是,同样的,对于内部人来说也是一个出奇制胜,他们可以接受之前的任命,因为那是玩阴的,现在不一样了,国难当头啊,真刀真枪的上阵厮杀。
陆逊,他行吗?
这倒不是大家对他有所偏见,看看他过往的简历我们就知道,质疑是有道理的,不质疑那才是不正常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7—05:奇招,书生大将(2)
陆逊的第一次走上前台虽然只有21岁,但是,干的却是有关内政方面:“历东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领县事,年旱,开仓济民,督农桑。”——历仕东、西曹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今湘江海宁西南)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
在任期间虽有*地方*的军事行动,但是规模不大,而且对手也不是正规军,只不过是土匪而已,陆逊统帅的士兵不过2000人,屯田的贡献大于剿匪的贡献。
建安21年,鄱阳的贼帅尤突作乱,影响甚大,陆逊率军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将其讨平,斩首数千,陆逊因功被拜定威将军,屯兵利浦。
这一年陆逊已经33岁,虽然是军事方面的贡献,可是注意,他是配合作战而已。
从21岁走上政治舞台开始,一晃12年过去了,陆逊的生活不说平淡无奇,也没有*到哪里去。
当时,东吴境内的许多山区越族居民据险自守,不服从孙权政权的统治,并不断起事反吴,于是建安22年,陆逊向孙权建议:“方今英雄棋跱,豺狼规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孙权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采纳其建议,任命他为右部督。
同年,费栈被曹魏策反,在丹阳煽动山区越族居民起事,充当曹军内应,配合曹军。孙权命陆逊率兵前往征伐。
当时费栈人多势大,陆逊带去的兵马较少,敌我悬殊,但陆逊采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里派人潜入山谷吹号击鼓等疑兵之计,很快击破费栈武装。
之后,陆逊勒令各山区越族居民迁徙到平原地区,编入户籍,种田纳赋,从中挑选强壮者从军,得精兵万余,使东吴统治得以加强和巩固。完成了这些,陆逊率所得精兵回驻芜湖。
这一次算是陆逊单独领兵了吧?但是,他在军事上的表现远被后来的政略措施所掩盖。
再然后就是给吕蒙打下手了。
也就是说,从21岁到38岁,陆逊在漫长的18年政治生涯中,鲜有军事上的光鲜表演,不要说和周瑜比较了,吕蒙也比他强出一大块来啊,倒不是说军界一定要论资排辈,可是,你陆逊总要有一些拿得出手的军事方面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