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5:托孤,诸葛成神(5)
李严主要干些什么呢?
1:“帮助”诸葛亮吃蛋糕,以免引起大神的消化不良;
2:给益州帮一个交代,眼下,自己所依赖的*帮和荆州帮仅剩诸葛亮而已,自己托孤如果只把大权交给荆州帮形象代言人诸葛亮,而不给益州帮这个本土大帮一个名分的话,实在是说不过去啊,未免有点太轻视人家了,万一不满造反或者公然(也可以暗地里)进行抵制怎么办?这也是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极大欢喜嘛;
3:刘备也是从技术层面考虑问题的,诸葛亮终究也是以搞内政为主,以前压根就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以后一旦遭遇战事的话必须有一个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魏延主导的是汉中全权大局,其他方面就要看别人了,而李严在*四方叛乱的时候已经展露了自己的这方面才华,是可以信赖的。
如果只是这么看的话似乎完全是刘备信不过诸葛亮了,真是令人心寒啊,难道这就是龌龊的政治吗?
呵呵,当然不是了,政治虽然龌龊,可是也不会就这么简单,至少,被刘备这样的老牌选手玩耍起来不会这么简单,如果我们反过来看的话,也可以看做是诸葛亮对李严的“监视”,因为前面说了,李严的上位有着照顾益州帮的必要性,所以,为了防止益州帮一家独大的话,也有必要让诸葛亮对李严的权限做出一些限制来。
还有一点补充的是,在诸葛亮和李严的权力分工上,刘备并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因为他已经明令规定: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此外,具体的工作划分就是:虽然并受遗诏辅少主,但是,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诸葛亮主导,李严为二把手也是很明了的,刘备并没有把这个问题有意的遗留到自己死后,让这两位窝里斗,然后刘禅从中获利,稳坐钓鱼台,而是早在自己生前就已经做了明确的分工,倒是很光明磊落:诸葛亮为主,李严辅助,难道还能说刻意的打压诸葛亮吗?
把这件人事分工和前面的两段情景剧联系起来,我们大致可以敲定的是:
1:刘备对诸葛亮抱有99%的放心,李严的存在只不过是为了堵住那1%的小概率事件,而且也是平衡政治利益的手笔,诸葛亮完全可以接受;
2:明确了诸葛亮的主导地位,没有玩什么太阴险的心机也说明他完全没有必要用那些伎俩去算计诸葛亮,比起用李严来打压诸葛亮这一历代统治者屡试不爽的招数,那些所谓的心理战术实在是上不了台面,总说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古人往好点的地方想呢?刘备即便是做过一点龌龊的事情,可是不代表他所有的事情都是做的很龌龊吧?也没有必要顺便把诸葛亮也给设计的很龌龊吧?
最后多说一句:我们总是鄙视韩国人抢咱们的祖宗,但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善待自己的祖宗呢?诸葛亮,算是国人的骄傲了吧?就算我们要还原他被妖化,被神化的部分,也没有必要把人家一黑到底吧?何况只是在没有确凿证据情况下的一厢情愿的分析?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诸葛亮有愧于贤相的称号吗?人家怎么说也是劳模吧?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军事方面能力不足,可以说他有从政的野心和欲望,但是没有必要把他设计的过于阴暗吧?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抢来别人的祖宗给自己增加光环以及埋汰自己的先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这两种行为,那一种更加龌龊一些,毕竟,我们在嘲讽古人的同时,连古人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做到啊。
不好意思,有点激动,扯得有点远了,回到托孤的正题上,确立了诸葛亮和李严的位置之后,刘备的心中最大一块石头可以落地了,剩下的就是一些例行公事,然后,就要恋恋不舍的离开人世。
然后,蜀汉帝国将在低谷中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诸葛大神的时代。 。。
38—06:托孤,诸葛成神(6)
出于对逝者的尊重,我们还是把刘备剩下的一部分遗诏(只是一小部分了)念完吧。
其实,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家书,因为主要是对自己的孩子们说的话,当然了,这里的孩子们其实也是针对刘禅一人,其他两个不过是略微说一下而已,主次分明啊。
说起来刘备对刘禅还是有点亏欠的,虽然说后来江山是在他手中丢掉,但是,单纯从父子角度来看,从时间顺序来看,刘备在自己去世之前是对不起儿子刘禅在先的。
刘备去世这年63岁,刘禅登基之时为17岁,这说明刘备是快50岁的时候才有了这个宝贝儿子,也算是老来得子了。
不过刘禅有权利选择的话,也许他会拒绝这次降生机会。
因为在他刚出生没有多久,就差点丧命长坂坡,如果不是赵云叔叔的话,他就该直奔下一次投胎机会了——虽然说赵云救他是因为他是刘备的儿子,但是如果他不是刘备的儿子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倒霉啊,头疼头疼。
而在自己还不懂事的时候,年轻貌美的老妈就撒手人寰,虽有泼辣小妈孙夫人和寡妇三妈吴氏分别入住,但是,任谁都无法让他中断对几乎是没有印象的生母的思想吧?
母爱有点匮乏的刘禅同样没有得到太多的父爱,他的老爸一直在忘我的努力工作,所以,更多的是把他交给了后母和诸葛亮。
对于这位枭雄老爸,刘禅的印象恐怕不会比我们这些后人深刻多少了,不要忘记,他本人不过是十几岁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在刘禅丢掉了老爸的江山之前,的确是做父亲的刘备对不起儿子更多一些了。
也正因此,给刘禅的这份遗嘱性家书中,刘备有一种迫切的弥补心态——把江山给你了并不是我要给你的全部,我要弥补一下的是家庭教育方面,一些我早就想说但是一直没有亲自给你说的话,你可以不听,你可以阳奉阴违,但是,我一定要说。
这是一个做父亲的最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在诸葛亮的相关著作中,我们找到了刘备给刘禅留下的如下言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戎马一生的政治家刘备可以说出这样档次的话(很辨证的哦)真的是不简单,可见,有没有文化和看书多少并没有直接关系,刘备,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却读透了这个社会,在教会自己的儿子尔虞我诈之前,先交的是自己儿子做人,不管以前对儿子的教育有多么的缺失,不管刘禅理解并且消化了多少,单凭这个时侯首先说出这种话就可以看出,刘备还是一个很传统的教育者,至少比那些只会要求分数的家长强,因为人家知道首先要重视德育。
接着,刘备还介绍了几本课外读物,就像现在摆在书架上的大学生必读读物之类的书籍一样,刘备小时候声色犬马的生活过得很多,最讨厌的就是看书,许是后来感觉挺遗憾的吧,于是,尤其把这件事拿出来教导自己的儿子:你一定要多看书啊,书中自有黄金屋啊,不好意思,这句话是宋真宗说的,有点提前了,你爹我比他高级,看书不会这么功利,咱看书的话首要目标就是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第二目标还是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
至于看什么书嘛,必读书目是《汉书》和《礼记》,选读书目是《诸子》、《商君书》、《六韬》,这些都可以开发智商啊——不像今天的人,一说开发智商就知道脑白金,脑黄金什么的食补、药补,全是白痴行为,好像智商都是吃出来补出来的一样,那还不如直接吃猪脑子去,这么砸钱的行为只不过是便宜了那些可恶的商人而已。
为什么这里面没有《史记》呢?因为在当年,《史记》属于叛逆行列的,就像今天的卡通漫画(我当年被焚书坑儒过,所有的卡通读物全都是地下工作生存状态,很是艰难啊),王允就骂过《史记》乃是谤书,而《汉书》和《礼记》都是循规蹈矩,导人向善的,可见,刘备还是希望强化自己的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既然自己没有机会手把手教了,那就只好嘱托一下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枭雄半生,临终之际,没有传授自己儿子阴谋诡诈之术,反而教育自己儿子看一些名著,还要持之以恒的学雷锋(勿以善小而不为嘛),我们可以重新梳理一下对他的认识了,至少,他和曹操一样,刚劲、狠辣的同时也有可爱的温情的一面啊。
对刘永和刘理的嘱托就有些敷衍了事了,就是让他们好好学习,再尊重诸葛亮一下,这倒很正常,首先,他们不是皇帝继承人;
其次,他们是刘禅的弟弟,不仅和刘禅不是一个妈生的,他们俩也不是一个妈生的,所以应该是在益州的生活稳定下来之后,因为刘备只有在那个时候才有机会宠幸女人,而且这两位还不是吴氏所生(不然的话就说了),所以,母亲不贵重,儿子自然也要差一些,再加上不像刘禅那样吃了很多的苦,所以,有所亲疏也是很正常的。
刘备也会偏心的时候啊。
好了,不管我们多么讨厌刘备或者怀念刘备,不管刘备是多么的依依不舍,他都要离开这个人世了。
38—07:缅怀,一代枭雄(1)
继曹操之后,又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恋恋不舍的告别了这个乱世舞台,在他们之前有很多大佬,比如孙坚和孙策,比如袁绍和袁术,还比如刘表等人,但是,真要说到知名度、影响力以及级别待遇(怎么说人家还是元首级别,比关羽和刘巴地位高很多),这两位老兄的谢世足可以引起政坛的八级地震效果,那么,再连着开一次招待会也是很正常的了。
世俗称曹操为奸雄,对刘备的称呼也是很贴切。
周瑜等人都说他是枭雄。
何为枭雄呢?
我特意查阅了一下,百度百科的定义如下:骁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