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十年了的今天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就不在这里自取其辱的谈这件事了。
我只能说以下几点:
1——如果诸葛亮没有剽窃他人的劳动果实(有人说是他老婆黄月英研发设计的,诸葛亮只是提供了科研基金,并且具有署名权而已),那么他伟大的无以伦比,因为中国古代一直不注重民生科技的研究,像马钧,那么伟大的发明家,居然都没有被陈寿提起过,更不要说立传了,而作为传统学者和把精力集中在政治和军务上的诸葛亮可以搞出这么一个东西来真是不简单,他弄出连弩到时不太奇怪,毕竟,为了克制魏国超强的骑兵部队,蜀汉帝国必须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弓弩兵是最克骑兵的兵种了,而且,在战国时代,弓弩技术就一直得到政府的重视,始终在进步中,那么,诸葛亮在前人基础上稍加改造也是不奇怪的,而木牛流马,虽然据说春秋时代就被鲁班弄了个近亲“木车马”来,但是,技术早已失传,诸葛亮的发明完全可以说是凭空捏造了;
2——严格来讲,诸葛亮的顶级科技成果应该是3项,分别是连弩、木牛、流马。
因为从“建兴9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以及“12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木牛技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运粮困难的问题,所以,没有多久便粮尽退军了,第6次北伐,也就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足足隔了3年之久,运粮的器械已经不是木牛,而是流马了,可见,木牛流马并不是一种事物,或者说,流马乃是木牛的升级版(难道说这3年的时间里,诸葛丞相把精力放在对这项运输技术的改进上?呵呵)
3——对于木牛流马的积极作用也不可过于夸大,因为在第5次北伐中,蜀军还是倒在了老大难问题上,至于改进之后的流马,也没有在第6次北伐中起到粮草运输的决定性问题,因为诸葛亮改变了作战方针,开始实施屯田生产粮食,以抗衡司马懿的龟缩战术,可惜,大限已至。
还是回到第5次北伐上来吧,不在自己弄不明白的技术问题上纠缠了(陈寿这样学历史的也是搞不好机械,所以,人家也没有提相关问题),希望有人可以研制出来最接近历史真相的那个木牛流马或者直接证明这是一个科学骗局,诸葛亮弄的只不过是环保省力的绿色东风130,呵呵。
当诸葛亮得知曹睿把督军权力交给了司马懿之后,马上改变了策略,以王平领一支军队攻打祁山,而自己亲自率领主力寻求与司马懿部的决战——这和以往的作战风格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太像那个谨慎的丞相大人。
也许他预感到了从曹真到司马懿,魏军的作战方略会有变化,司马懿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家伙,万一玩起了防守反击,对自己是很不利的,所以,一定要主动出击寻求作战机会了,而这,也意味着魏延这样的猛将有了用武之地,不再像前几次那样畏畏缩缩。
果然,蜀军在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之一部,而随后,司马懿就玩起了城堡战术,只是凭险据守,就是不出战,其实大家兵力差不多,都在80000左右,拼一场未必会输,但是,司马懿知道,蜀军的准备更加充分一些,而且魏延等人更加出色一些,这边也就张郃是一个级别的,并且,蜀军的弊端在于远道而来,粮食供应有问题,所以,只要把他们给耗走再作打算也不迟。
但是,这是司马懿第1次接手曹真兵团,之前不管打的多么好,都是对东吴而言,这边没有亲眼见过,再说了,你又没有取得陆逊那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牛叉战绩,如此猥亵的防守真是丢了我们魏国的军魂啊,所以,时间一长,司马懿有点镇不住场面了,诸位将领都讥讽或请战,不想看着蜀军是如此的嚣张。
这一点上司马懿就表现的没有陆逊那么沉稳了:既然你们要打的话,那就打好了,于是,亲自率领大军出战。
这一举动正中诸葛亮下怀,人家等了很久,就是在等这个时刻啊,于是,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共计杀掉魏军3000人,获得战利品玄铠5000、角弩3000。
这一战已经是蜀军北伐以来最大的胜利果实了——第1次,三郡乃是主动归顺,而马谡的20000大军被张郃完爆,毫无还手之力;第2次,围攻陈仓无果,斩杀贸然出击的王双而已;第3次,武都和阴平因为曹真等主力部队没有出现,负责防务的郭淮主动撤军而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斗,至于第4次,一场大雨,双方都没有尽兴。
但是,这次北伐最终也就是到此为止了。
一方面,司马懿借着这个惨败的机会顺水推舟延续自己的防守反击计划;
另一方面,诸葛亮的后方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是李严谎报军情,军粮运输延误导致粮尽退军。
40—08:相持,一生克星(5)
李严事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不仅仅是对他的个人命运而言,对于蜀汉帝国同样如此。
但是,如果把这一事件进行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又会发现也许并没有字面上展现的那么简单。
帝国的1号(在前方指挥作战)和2号(负责押运粮草)辅政大臣在第5次北伐中如此的配合失误和缺乏默契实属罕见——客观原因是:9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
李平就是李严,改名了,按照习惯和喜好,一般都说他是李严。
因为运粮不济,所以,李严准备撒谎,“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
当诸葛亮退军之后,李严决定撒第二个谎言,“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
这个谎言是阳谋,是说给诸葛亮听的,这个计划的实现是需要垫背的,既可以承认自己没有运粮的不力,也可以帮着诸葛亮圆谎——从字面来看是要把诸葛亮陷于不义,但是,只要不能把诸葛亮一棍子打死,那么李严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而打死诸葛亮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一招看似是要把自己和诸葛亮对立开来,但是,如果找一个替罪羔羊(就是前去诸葛亮那里汇报的家伙)出来,说他谎报军情的话,那么对于这两位来说是一个皆大欢喜。
但是,李严接下来的谎言则有点不遵循前后一致了:他写了封信分别交给了后主刘禅,里面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这有点替诸葛亮遮掩的意思,把自己忽悠诸葛亮撤军说成是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
结果呢?自然是穿帮了,诸葛亮把李严言行不一的证据往上一摆,真相大白了——“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在这一次直接对话中,李严完败,尤其是对主子刘禅撒谎,更是不可原谅,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拍上了一份奏章,给李严来了一个彻底的清算,“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这一下子就把李严平时一些不轨行为和龌龊想法给曝光了,诸葛亮聪明的地方在于把自己摘得很干净,他已经很迁就李严了,大家都认为不应该如此的姑息养奸,言外之意就是李严犯了众怒,再加上这次贻误战机,再不惩戒一下的话,就会引发更多的不满。
所以,最后对李严的处理就是“废平为民,徒梓潼郡。”,2号人物就此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了句点。
诸葛亮聪明的第2个地方在于只对李严一个人下手,他的儿子李丰并没有受到牵连,最后还做到了朱提太守,显得自己很是仁义和公正。
但是,我所怀疑的地方在于,相比于诸葛亮的聪明,李严的愚蠢谎言简直是蠢到了家,完全不像是一个被刘备看好托孤的重臣所能干出来的。
首先,这次的失误真的会把李严给逼至绝境吗?要知道,第2次北伐也是因为粮食供给不足而撤军的,而且,这一次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限制,那就是正值雨季,道路泥泞,即便是有了木牛还是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其次,既然李严已经头脑发热,把诸葛亮给忽悠回来了,那么为什么不把自己给撇干净,而是呈上了两分完全不同的答案,岂不是等着被人整治?
所以,偶根据上述事实经过假设了一个比较龌龊的情节:粮食供应有一些困难了,李严就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前去向诸葛亮汇报一下情况,但是,诸葛亮却因此退军了,并且声称是李严的运粮环节上出了问题,然后,李严很惊诧(这个惊诧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的惊诧),就说:我这面没有问题啊,为什么就撤了呢?
不过刘禅作为皇帝,是必须知道这些细节和一个确定的答复的,所以,李严就告诉他,这是诸葛亮的计策,目的是诱敌深入,把收缩起来的敌军勾引出来给予致命一击,但是,诸葛亮回来之后却没有顺着这个思路来,而是对李严最近时间的一段表现做了清算,并且指出,是李严派人告诉他没有吃的了,赶快回来吧,这才撤军的,根本就不是什么自己的计划,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李严搞的鬼。
支撑我这个“诸葛亮阴谋论”以及“李严无辜被陷害论”的是有以下两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