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2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且,这也是由蜀汉的工商业特点决定的,蜀汉的工商业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刘备刚定益州,立即实行盐铁专卖,把这两个“利入甚多”的部门抓到政府手里。为此,设置盐府(或曰司盐)校尉,下设盐府典曹都尉,掌管盐业,这方面前面在南征现实意义中,以张嶷的军事活动做了注脚(和少数民族武装抢资源)。

  这就像帝国时代游戏中挖来金矿和石矿造东西一样,只是存在国库里是没有用的,基础性设施和基本的民生问题建设的差不多后,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已经没有太多的利润可以挖掘了,那就造兵吧?尤其是铁器,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军工企业的,那么,造的饱和之后怎么办?就要使用吧?否则就要损毁磨耗,就像那句话怎么说的?“武功不用会贬值”的一样,武器不用也会贬值,就像今天的飞机大炮潜艇之类的也会退役一样。

  所以要么像美国佬一样四处吆喝,维护自己霸权主义和处理库存武器一举两得,要么像我们的爱好和平的祖国一样,宁肯砸在演习场上也不要拍到嚣张的越南垃圾和韩国棒子身上,甚至连倒霉的菲律宾这样只会盛产菲佣的低等民族都不舍得用(不好意思,有点恶毒了)。

  诸葛亮不是傻子,当然会好钢用在刀刃上,适度的战争当然是最好的宣泄途径了。

  至于另一特产蜀锦,更是换不出钱来,帝国内部人人都穿上又能怎么样?还是会库存积压的,诸葛亮又不会制造“卖炭翁“的惨案,所以,只能往外推销——也就是卖到魏国和东吴去。

  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 。终蜀之世,锦和其他丝织品的产量一直较高。以至蜀亡之时,库存锦、绮、彩、绢尚“各二十万匹”——如果诸葛亮和姜维两代人都在穷兵黩武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库存?

  这么多年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貌似就没有彻底的转变过,还是攒钱至上主义,老百姓攒钱可以谅解,政府苛捐杂税收的那么狠就有点过了(最可恶的是军费、教育经费、农业投资比例奇低,干啥了呢?出国旅游刺激他国经济?)——而且,这种对外商业收入,也要区别对待,一类以交聘、互市的形态存在,如诸葛亮曾以川马、蜀锦作为和吴交聘的礼物,而魏国所得之蜀锦,则“市于蜀”,交聘也好,互市也好,由于各国币制及币值不一致,多是以物易物。

  可见对外的促销利润实在是有限,所以,为了避免过多的库存,必须随时注意“消费“一下,我们诸葛大神的经济理念绝对是高超的,这么多年了,成都的商业一直搞的很是繁荣,足可以看出没有受到诸葛亮适度战争的影响。

  因此,拿着陈寿的一句“连年用兵“就大做文章说诸葛亮穷兵黩武真是无聊透顶啊,人家的经济思维多牛叉啊,一点也不小农意识(蜀汉农业也没有耽误,农工商,统筹起来了),不愧是治国专家——中国向来不缺治国砖家和御用经济学砖家,就缺治国专家。

  所以,对于诸葛亮的第一大“毛病“,穷兵黩武,我是极度反对的。

  由此引出来了一个话题:陈寿是不是黑诸葛亮的,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否公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0—15:功过,众说纷纭(3)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是被陈寿鄙视的,全是这句话惹得祸啊,由此还得出了陈寿乃是小鸡肚肠之辈。

  理由呢?陈寿的老爸是马谡的参军,被诸葛亮处罚过,因此怀恨在心,甚至还有人说陈式就是陈寿的老爸,最后被诸葛亮砍了头(小说里面),至于佐证,也不只是这些,比如房玄龄就在《晋书》中的《陈寿传》如是说到——“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有关陈寿索贿未果的事情,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首先,这个是不是便宜了点,其次,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

  那么对于诸葛亮的“诋毁”呢?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

  其实我们看看《诸葛亮传》的话,就会发现陈寿有很多赞美诸葛亮的地方,不利于诸葛亮的史料基本上都是裴松之搜集出来再加以批驳的——这些东西本来直接被陈寿给毙掉了,如果他真的对诸葛亮怀恨在心的话难道不是比裴松之的条件更为便利吗?

  所以,这种对诸葛亮的评论不过是见仁见智而已,他又不是神,难道不可以说吗?

  可惜,国人喜欢造神,尤其是诸葛亮被吹捧成了智慧的化身之后,任何对他的“诋毁”都是极端恶劣的现象。

  而国人又喜欢拆毁偶像,塑造一个新的神灵出来,这就叫皇帝轮流做嘛,但是就是不能百花齐放,这一威力已经在*中展现出来,群众狂热起来也是很可怕的,一切的一切都将被颠覆,甚至最起码的价值观,最令我心悸的就是张志新事件,我无法得知,保卫毛主席的伟大情操为什么可以和*一个没有抵抗能力的女性挂钩,这是在捍卫您们的信仰还是在玷污伟人的形象?

  所以,对于诸葛亮,有一段时间,分成了泾渭分明的“凉粉”和“黑猪”的两大阵营,还有自作聪明的把诸葛亮打扮成分裂主义的野心家的言论(当然了,这个是玩笑色彩的了,不过什么玩笑都敢开,百无禁忌,也是国人的一大特色),一时间,我们的诸葛大神被涂抹的五颜六色,失去了他的本来面目了——这就是成为知名人士的代价,站在这个舞台中央,你就必须承受这些,用《炊事班的故事》里面大周的一句名言就是:哎呀妈呀,平静的生活终于被人打破了,这不是我希望的啊!

  只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有多少人渴望自己的平静生活被人打破呢?

  那是一种暗爽和得了便宜卖乖。

  说陈寿不喜欢诸葛亮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对他的儿子诸葛瞻一直评价不高,甚至有所诋毁。

  有关诸葛瞻的事情以后自然还会讲到,这里只说一句:谁说的老子英雄儿好汉,难道伟人的后代有了错误就不许说吗?说了就代表着对伟人不满吗?

  好了,这个话题到此为止,下面一个议题就是:诸葛亮的存在是不是延误了蜀汉帝国的人才挖掘和升值,他的大权独揽导致了后期的人才匮乏,最终,灭亡的责任有一半是要有诸葛亮来负的。

  诸葛亮是累死的,但是,还捞到了这样一个评价,怎么说呢?传说中的费力不讨好吗?

  貌似没有那么简单哦。

40—16:功过,众说纷纭(4)
大权独揽,这个词似乎有点过,但是,也比*好听一些,而且,纵观诸葛亮的执政生涯,的确是有点大权小权一把抓的意思,抓大权的结果就是李严败北,抓小权的结果就是像那个傻乎乎的使者告诉司马懿的一样,把自己给活活累死了。

  而后来蜀汉帝国的确是在走下坡路,越来越完,人才资源也是越来越匮乏,这个事实也是无法否认的。

  所以,我们就可以把诸葛亮大权独揽——人才匮乏——蜀汉灭亡三点联系起来吗?

  首先,培养出一个比较优秀的人才是需要时间的,自诸葛亮独揽大权开始到他的病逝,一共12年,建立一个军官或者优秀公务员的培训学校的话估计也就是大学刚刚毕业而已,有点来不及,而且,这样的学生也缺少实践机会,出来了也是一个学究。

  所以,诸葛亮办的是函授班,直接从那些基层干部和民间呼声比较高的人士中选拔出来放在工作岗位上进行磨练——虽然诸葛亮一直号称是大权独揽,可是,当他领军在外(尤其是人生的最后7年)的时候政务方面总要有人来代理的吧?充其量是按照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办事不能有所篡改而已。

  所以,我们对与诸葛亮的大权独揽也该有一个辩证的认识,人家再不怕辛苦那也不是超人啊。

  那么导致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之前两次失败造成了太惨重的损失,荆州事变和夷陵惨败一方面直接让大量的优秀将领命陨沙场或者“变节”投敌,一方面,大量领土的流失也让蜀汉帝国缺少了重要的人才输送线。

  再加上一批*也到了岁数了,所以,诸葛亮只能在一些基层人士中“矮子里面选大个”,所谓的精英人才在此时留下的不过是一个“五虎将”的赵云还有汉中太守魏延、临时提拔上来的李严而已,攻守都有问题啊。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接手的时候就是一个烂摊子了,想恶化都难,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人才匮乏推卸到他的身上吗?

  诸葛亮+赵云+魏延+李严,这是建兴元年,蜀汉帝国拿的上台面的人才。

  建兴12年,前两位寿终正寝,魏延被诛杀,李严被流放,第3代领导层被迫全面上台接手,而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