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12年,前两位寿终正寝,魏延被诛杀,李严被流放,第3代领导层被迫全面上台接手,而这个集团可以说是完全由诸葛亮给选拔出来的——相对于刘备时代和诸葛亮时代,我们把这个第3代称为刘禅时代吧:
刘禅时代
1.陈震,字孝起,南阳人。
先主领益州牧,辟为从事。建兴三年为尚书令,后来作为蜀汉与东吴夷陵之战以后的谈判大使出使东吴,签订盟约,准备灭魏之后交分天下,建兴九年李严被废,陈震接替,十三年陈震病逝。
2.董允,董和之子。
为太子舍人,后主继位为皇门侍郎,诸葛亮北征认为宫中必须有一个很好的辅佐刘禅的对象,所以启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朗将。很好的抑制了黄誥所作所为,“终允之世,誥位不过皇门丞”延熙六年为辅国将军,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九年病逝。
3.陈袛,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外孙。
因为才华出众甚得费祎喜爱,所以“超继允内侍,吕卒,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陈袛的官位虽然不如姜维但是因为姜维常年领兵在外所以更加得到刘禅的宠信,但是陈袛掌权期间也是黄誥迅速崛起的时候。
景耀元年病逝。
4.吕乂,南阳人。
刘备时代置监府校尉,校盐铁之利,迁新都、绵竹令,迁巴西太守。后来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给军粮。诸葛亮死后累迁广汉蜀郡太守。后来代董允为尚书令,为政简而不繁,号为清能。延熙十四年病逝。
5.霍弋,霍峻之子。
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诸葛亮时代为记室,诸葛亮死后为皇门侍郎,后为太子中庶子。永昌*不止,为永昌太守,很快平定内乱。迁监军诩军将军,领建宁太守,统南郡。景耀六年进号安南将军,直到蜀汉灭亡,举以内附,继续得到恩宠。
6.向朗。
因为马谡事件被诸葛亮废黜,诸葛亮死后徙左将军,延熙十年病逝。
7.向宠,向朗兄子。
夷陵一战刘备惨败只有向宠军团保持整建制。建兴元年为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迁中领军。延熙三年征伐少数民族叛乱遇害
8.李恢,早年以及诸葛亮时代既是在与西南少数民族战争中表现出非凡的一面。建兴7年领建宁太守,9年病逝。
9.李球,李恢弟子。
羽林右部督,随诸葛瞻战死绵竹。
10.吕凯,永昌人士。
因为表现忠心且能力不错,为云南太守。为叛夷所害。同时提拔的王伉为永昌太守。
11.马忠,字德信,巴西人。
夷陵一战刘备惨败,马忠率领5000军队前往营救,与刘备交谈之后认为此人可用。建兴元年诸葛亮开丞相府,马忠为门下督。建兴三年诸葛亮东征,拜马忠为垟牁太守。建兴八年为丞相参军。建兴十一年代替张翼平定南土,为奋威将军。此后一直驻守南方,多有功绩。延熙五年还朝,至汉中,拜镇南将军。延熙十二年病逝。
12.王平,巴西人。
从曹操攻打汉中,投降刘备。拜牙门将。建兴六年属马谡出战,开始显名,加拜参军。进位讨寇将军。诸葛亮死后*魏延颇有功劳。建兴十五年督汉中,延熙六年拜为镇北将军,统领汉中。延熙七年成功防御曹爽进犯
13.句扶,王平同乡,汉昌人。
数有战功,仅次于王平,官拜左将军。
14.张嶷,巴郡南充国人。
张嶷,毕生征战南土。十五年力保邦域安穆,返回成都之后拜为荡寇将军,后与徐质军团狭路相逢,临阵陨身。
15.蒋琬,零陵人。
诸葛亮刻意栽培德政治新星。诸葛亮死后为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延熙二年为大司马。
16.费祎,江夏人。
其依族父伯仁。伯仁姑为刘璋之母。先主立太子。费祎和董允同为太子舍人。诸葛亮死后不久代蒋琬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十六年为内奸所害。
17.姜维。
本为魏人,诸葛亮北伐被收编,自此成为诸葛亮重点扶植的军事人才。二十七岁即为奉义将军,封为当阳亭侯。后迁征西将军。
诸葛亮死后为右监军辅汉将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随蒋琬驻汉中,数次率领偏师西进。延熙六年迁镇西将军,领凉州刺史。延熙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延熙十六年费祎死后开始真正拥有统率权利,增打进军魏国的力度。虽然多有收获,但是自身损失也是不小。延熙十九年为大将军,但是因为与胡济调配失算导致惨败,朝野震动。魏国灭蜀,姜维力图复国,事泄身亡。
18.邓芝,汉司徒邓禹后人。
刘备平定益州拔邓芝为广汉太守,颇多政绩入为尚书。多次出使东吴。诸葛亮死后迁前军事将军,不久督江州。延熙六年为车骑将军。延熙十四年病逝。
19.张翼,键为武阳人。
刘备时期为书佐,建安末年徙为涪陵令,迁梓潼太守,累迁至广汉、蜀郡太守。诸葛亮出武功,张翼为前军都督,令扶风太守。诸葛亮死后,拜前领军,赐爵关内侯。延熙元年入为尚书,进封都亭侯,征西将军。景耀二年迁左车骑将军,领翼州刺史。景耀六年与姜维投降钟会。明年正月为乱兵所杀。
20.宗预,南阳安众人。
随张飞入蜀,建兴初年为丞相主簿。多次出使东吴。甚得赏识。迁后将军,督永安,拜征西将军,关内侯。景耀元年因病回成都,后拜为镇军大将军。蜀汉灭亡后内徙洛阳,途中病逝。同时病逝的还有廖化。
21.廖化,襄阳人,关羽主簿。
关羽失败后归顺东吴,思归先主,诈死与老母西行,与东征的刘备会于秭归。为宜都太守。刘备死后为丞相参军,督广武,迁至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与张翼齐名,和宗预同出。
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名单。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40—17:功过,众说纷纭(5)
以上的21位中央委员中(这个排名是随机抓阄出来的,并非,1号陈震,3号陈诋、4号吕乂、7号向宠、8号李恢、9号李球、10号吕凯、11号马忠要么是被刘备临终任命,要么是被蒋琬和费祎选拔出来的,6号向朗是被诸葛亮收拾过的不算以外,剩下都是和诸葛亮的栽培和扶植有关,这已经是占了一半还多,尤其是蒋琬和费祎两位首相,姜维这位国防部长,邓芝和王平这两位大区司令完全是在诸葛亮治下开始了发迹之路。
未来的30年帝国根基可以说完全是诸葛亮给打下来的,尤其是姜维的意义更为明显,因为一旦剔除这个人选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北伐大业真的是后继无人了,尤其是在魏延死于内耗的情况下——张嶷这样地方起来的,守成有余,攻略不足,王平倒是素质不错,但是缺少一种野心,而且,汉中也需要一位综合能力强的长期坐镇把守。
姜维的加入有点偶然,但是正因如此才展现了诸葛亮在人才选拔上的独具慧眼和不拘一格——他事无巨细是因为在他看来没有人可以顶替自己,但是,一旦发现不错的人选就一定会力排众议的扶植,比如蒋琬,差点被刘备给杀头,但是,诸葛亮绝对这个人政务能力比较强一些,所以,坚决留下来,完成了从被内部整顿的县令到一国首相的神奇之路。
诸葛亮的过劳死,本来是鞠躬尽瘁的精神展现,中国泱泱大国5000年历史,在首相这个位置上兢兢业业,又没有野心篡权的只有2位,一个是这里的诸葛亮,一个是共和国时代的周总理,这都是典范。
不敢说周总理,就拿诸葛丞相说事,因为安全啊,用不着担心被和谐还可以展现自己的超人思维,与众不同。
所以,看看这个规模的人才梯队中诸葛亮直接贡献的比例就可以知道,蜀汉帝国未来的30年逐渐疲软并不能由他来负责,蒋琬和费祎时代有哪位青年才俊冒头了?诸葛亮事无巨细大权独揽,这两位不也是在压制姜维的军事才华吗?
不说蒋琬和费祎,而要“追根溯源”到诸葛亮身上,那为什么不牛比一些追到刘备那里呢?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连年出兵分寸掌握的也是很好,没有让国民经济崩溃,如果不是因为司马懿这个克星,也许人家的新荆州筹备计划真的可以实现,到时候即便是自己累死了也可以给姜维等后人大下一个基础,蒋琬和费祎小心耕耘16年没有大战事也没有看到他们治下的经济有多大的腾飞吧?大家都是农耕文明,缺少了工业革命的动力以及系统的商业体系刺激,怎么可以有质的飞跃?攒钱最后还是留给了曹魏,与其这样还不如趁早投降算了;
诸葛亮的用人方针也没有什么问题,人才资源本就先天不足,这又不是诸葛亮造成的,而利用12年的间隙,贡献了至少12位(总量为21人至少),横跨军政,从中央到地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未来30年的国家机器运转,他的后人又为帝国贡献了几位人才呢?
我不是诸葛亮的粉丝,我也承认他不是神,神,是要有非常之举的,他的战略计划虽然正确,但是毕竟没有最终实现,他所选拔的人才并没有阻止帝国的灭亡,但是,这些是非人力所能扭转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功与失败,证明了诸葛亮不是神,但是,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一流的军事家还是没有跑的,尤其是后者,所谓军事家,不光要看他是否会像白起那样杀人无数,诸葛亮的治军和操练,以及行军布阵都不是外行,进退自如即便是司马懿也要赞叹不已。
这还不够吗?比起他,后来大放厥词的我们才是真正的纸上谈兵而已,别说指挥10万大军,给你一个连估计都会被带散架了,毕竟,打仗不是下军棋啊。
以上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