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3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把自己打扮成曹魏政权的代言人,任何对自己的抵抗都是对朝廷,对曹氏的背叛,所以,当三剑客王淩、毌丘俭、诸葛诞分别挑起反抗司马懿的大旗的时候,响应他们的第2代人甚少。

  郭淮已经被收编了,主动归顺,而乐綝干脆就与之对抗,甚至还壮烈在了诸葛诞的手中;

  2——掺沙子,不断的扶植自己的人到这个行列中去,分管军权,到时候即便是有反抗力量也被*的差不多了,扶植谁呢?

  司马师和司马昭这样的血亲当然是首选,而一些没有发迹的底层小人物如果有潜力可以挖掘的话也一定会破格提拔,比如邓艾。

  其实就是一点,司马懿不断强化自己的力量就可以了,这些人,70%都是想保证自己衣食无忧,只要继续给自己开饷,我就睁一眼闭一眼,反正我们也是窝囊废了,造反也不会有什么帮助,还会把自己拖下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还有20%的人被司马懿给洗脑了,帮着他打天下,最后,造反的不过是10%而已,难道羽翼丰满的司马懿还摆不平吗?

  于是,支撑的第2根顶梁柱,所谓的第二大帮派,外姓武人帮也和坍塌无异。

  ——不过人家也是做了一些努力的,虽然代表只有三剑客而已。

  最后再来看看影响最为深远的士族团体吧。

  他们控制着朝廷上的话语权,控制着民间的舆论,他们的反应,或者说反抗力度直接决定了司马懿所谓的“阴谋”能否得逞。

41—06:上位,司马宣王(6)
武力手段虽然很重要,但是,三大支柱中,这第3根,士族集团的立场直接决定了司马懿的活动力度。

  首先来看招牌家族——荀氏集团。

  颍川荀氏在曹氏企业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荀彧和荀攸,这叔侄二人分别协助曹操掌控内外,声名显赫,虽然荀彧被曹操给和谐掉了,可是,他的家族还继续着被曹操尊崇,荀攸不必说了,荀彧的后人待遇也是非比寻常,他的五个儿子中:

  荀恽,字长倩,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

  荀俣,字叔倩,任御史中丞; 

  荀诜,字曼倩,任大将军从事中郎;

  荀顗,字景倩,博学而意思缜密,任散骑侍郎,再任尚书一职;

  荀粲,字奉倩,崇尚道教,娶曹洪女。

  这里面除了老四之外,前三位都是早亡,其中荀粲因妻子去世,悲痛而死,年仅29岁,老大荀恽因与曹植有交情,被曹丕憎恨(也是死的比较早一些),但是人家的妻子乃是曹操之女安阳公主,所以,后人还是没有遭到太大的波及,不过相比于前人,就有点生分了。

  到了荀彧的孙子辈的时候,这种亲近感被进一步拉大,甚至还被拽进了司马氏的阵营中来:

  荀В縻⒊ぷ樱疚⑵锍J蹋蠼艄阊粝绾睿朗辈30岁。

  这个还是次要的,而且也是早亡,关键是下面的这位老兄荀霬,他是荀恽的次子,官至中领军,死时谥贞侯,追赐骠骑将军,他的另一个身份才是引人注意的——其妻为司马懿之女,与司马昭、司马师有交情。

  由此可见,司马懿已经把触角伸进了举足轻重的荀氏集团中了,因此,这个家族开始将政治立场转向为司马氏一边来,荀霬不是个别现象,荀顗仕于晋,位至太尉,封临淮康公;荀寓,字景伯,荀俣之子,少与裴楷、王戎、杜默皆有名于京城,后来仕晋,位至尚书;荀憺,荀霬长子,任少府;荀恺,荀霬次子,晋武帝时为侍中,位至征西将军;荀悝,荀霬三子,任护军将军,追赠车骑将军;荀羽,荀寓之子,位至尚书。

  从荀彧和荀攸之后,逐渐和曹氏拉开了距离,再加上和司马懿一派同有世家大族以及和颍川沾边的缘故(司马懿的爷爷当过颍川太守),也就给了司马氏“可乘之机”,于是,子孙后人中不少都被争取过来,有联姻的,有默认司马氏的话语权的,最有影响力的一家世族集团:荀氏,就此被司马氏给分化瓦解了。

  和荀彧、荀攸同期崛起的元老集团还有郭嘉、程昱、陈群毛玠、崔琰等人,后两位被曹操给弄死了暂且不说,先来看看前三位。

  郭嘉死的比较早(不然的话历史也许被改写了,就像游戏《曹操传》一样,呵呵),他的儿子郭奕开始虽然起点不错,不过可惜都是死的比较早,因此,很难形成自己的势力来对朝政施加影响;

  至于程昱,和郭嘉差不多,只不过活的更长一些,他的子孙无法在曹氏的庇护下再接再厉和他本人的为人处事有很大的关系,“程昱性刚戾,与人多忤”,以至于他活着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告他谋反,好在曹操和曹丕先后把这些当作耳旁风,不过要想形成一个自己的势力集团也是很难的事情了——相比于荀氏,司马氏对这两位的后人就少了一些小动作,不是没有原因的。

  还有几位散装的*,比如贾诩,比如辛毗,贾诩的子孙和前面那几位差不多,而且他本人也是比较圆滑,以保护自己为前提,做出什么事情来都是不奇怪的,辛毗的后人辛敞则很有意思,他的老爸一直以刚直闻名,到了他的时候,也开始向滑蛋转变了,当司马懿和曹爽火并的时候,作为曹爽参军的辛敞却是有点犹豫不决,就向自己那博学多才的女中豪杰姐姐辛宪英请教自己应该怎么办。

  杀出城去支援曹爽,姐姐说道。

  您认为曹爽会战胜司马懿吗?辛敞对此表示怀疑。

  当然是曹爽死定了啊,辛宪英笑着说。

  难您这不是害我吗?辛敞有点急。

  你笨死啊,辛宪英解释:你是曹爽的参军,如果你不站在曹爽的立场上就会被人鄙视,老百姓鄙视你,司马懿作为战胜者也会鄙视你,还会辱没了咱爹的名誉,所以,你杀出去尽力而为一下就行了,意思意思给别人看,同时你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千万不要犯傻,you know?

  明白了,辛敞点头。

  果然后来的发展进程和辛宪英估计的一模一样,辛敞只是跑到了城外,但是什么都没有做——因为曹爽也是什么都没有做,所以,司马懿很满意忠肝义胆的辛敞的“所作所为”,而这位老兄,冒了一身的冷汗,后怕的说道:我要是不跟姐姐商量,可能就没有今天啦!

  这一批*(*们大都没有煎熬到司马懿扬眉吐气的一天,最接近的也就是辛毗了)的子嗣们,要么保持中立,要么和司马师和司马昭关系不错,所以,自然都不会在两派日后白热化的争斗中站在曹爽的一边去了。

  这批人如此,那么那些曾经在曹操称王、曹丕称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中流砥柱们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烘托起曹魏天下的“五芒星”吧:

  贾逵、陈群、王朗、钟繇、华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1—07:博弈,五芒星黯(1)
五芒星是一个外来词汇,套在这上面只不过是因为我“恰好”找到了5个人而已,如果只是找到了4个,那就是四大天王,如果是6个的话,那就是六面兽,以此类推,总之,五芒星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在被我对号入座之后希望不要拍砖,至少不围绕这个问题拍砖。

  五芒星被赋予的内涵也有很多,可以写出一篇5000字的文献综述了,所以,这里也不在他的本义上较真,只是围绕下面一点展开话题:五芒星的五个顶点都代表不同的元素,分别是地、水、火、风及象征人类精神力量的第五元素,而五芒星亦是在魔法中是常被使用的符号,因为其整体一看就像一个人的身体,最顶一点为头部,其余为四肢(引自百度词条,如有争议与在下无关,呵呵),贾逵代表“地”,华歆代表“水”,钟繇代表“火”,陈群代表“风”,而父子两代都已学识见长的王朗则是代表着精神元素——其实陈群才是代表着曹丕一族的精神力,但是可惜,他的儿子完成了战略转型,所以,只好进行一下修正了。

  1——“地”之贾逵。

  贾逵看上去没有什么政治背景,家里比较贫穷,他的教育也很有特点,据说是“祖父习,口授逵兵法数万言”。

  他的出名也是因为自己的刚直,他初为郡吏,守绛邑长,203年,正好赶上了郭援攻打河东,所经城邑皆下,只有贾逵还在坚守,郭援久攻不下,于是找来单于合军一处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城将溃,绛父老与敌军谈判尤其提到一点,不杀害贾逵(可见贾逵平日里做的不错)。

  绛人既溃,郭援很欣赏贾逵,就想把他招降过来做自己的部下,“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援怒,将斩之。绛吏民闻将杀逵,皆乘城呼曰:‘负要杀我贤君,宁俱死耳!’左右义逵,多为请,遂得免。”

  之后,贾逵几经周折,成了曹操的人,一直都是为了国家之大计不怕得罪领导,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两点可以看出来他是很忠于曹氏的,不管谁是老大,只要是做主了,他就会坚定的跟随下去:

  案例一——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

  案例二——文帝即王位,以邺县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邺令。月余,迁魏郡太守。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220年,贾逵怒斥曹彰在先,表明了他对曹丕王位的拥护,所以才有了曹丕对他的重用,不过多久就成了魏郡太守(当然了,也是人家本事)。

  之后,在曹丕和曹睿在位期间,贾逵一直是处在前线奋勇杀敌,屡次征伐东吴的战争中都有他的身影,比如拯救大兵曹休的那一次。

  可惜,234年,诸葛亮死的时候,贾逵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诸葛亮死的时候有遗憾,没有匡复中原,贾逵的临终遗言也是荡气回肠:“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