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占据着本该属于自己的位置,于是,就发动了宫廷政变,坐上了辽东军区一把手的宝座。
这么做虽然有点过分,但是,毕竟公孙渊对中央还是保持着一贯的恭敬态度的,所以,曹睿并没有斤斤计较,而是顺水推舟的承认了公孙渊的地位。
这说明中央暂时还没有动武的意思,只要公孙渊服服帖帖,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当时的焦点还是在魏蜀吴三国边境上的打打杀杀。
但是,这不代表以后曹魏不会对这一代下手,公孙渊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蜀汉和东吴才是曹睿的心腹大患,再加上自己比较温顺一些,所以才暂时没有事,一旦那边的警报摘除了,中央就要对自己下手了,所以,必须做点什么出来,不能坐以待毙啊。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孙渊的不安分之举倒也是可以理解,不能简单的斥之为愚蠢。
公孙渊的打算是什么呢?
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外援。
由于中间隔着一个曹魏,所以,公孙渊和蜀汉有联系是不太可能的了,只能打开一条海上交通线和孙权建立某种政治联盟。
有关这个细节在后面孙权的章节中会提到,这里就不多说了,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曹睿对公孙渊多了一个心眼,虽然褒奖了他对孙权“痛快”的切断情缘,但是,那也是被迫的,必须对他下手了。
于是,在237年(诸葛亮死了3年了,这一面暂时是消停了,可以收拾后面的不安分守己的家伙了)的时候,曹睿做了一个看似平常,实则有猫腻的小动作:遣幽州刺史毋丘俭等,以玺书召渊入朝。
虽然之前褒奖了公孙渊的忠心,“拜渊大司马,封乐浪公,持节,领兵如故“,但是,公孙渊心里还是有点发虚,毕竟自己是做了对不起政府的事情嘛,所以,面对毌丘佥的召唤,公孙渊做出了激烈的回应:拒绝入朝,并且起兵反抗,准备有所不足的毌丘佥不得不败退。
但是,这样一来,也宣告了公孙氏和曹氏维持了接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关系完全破裂,曹睿要的就是把这个家伙给逼出来,让他处于舆论的下风(如果真的被自己杯酒释兵权了可就是捡着了,不过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到时候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兴兵*了——一句话,毌丘佥这次出场不过是扮演了一枚棋子的角色而已。
公孙渊也不管许多,反正也是一个死,索性来个鱼死网破吧,于是,在击败毌丘佥之后,也就是238年,这位老兄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改元为绍汉,并且紧急寻找外援,向孙权称臣(就像当年孙权面对刘备的大兵压境紧急向曹丕称臣一样)。
这样一来,公孙渊就是*裸的背叛了。
对于这种人,只有一个法子:
打!
纵观前因后果,公孙渊献媚孙权在前,攻击外交官幽州刺史毌丘佥在后,实在是咎由自取,实际上即便是没有这些小动作,曹魏也到了对他下手的时候了,因为正好是忙活完诸葛亮那一头没有多久,打了一个时间差。
因为曹睿再嚣张也不会让自己三线作战。
而要说失误,公孙渊的失误也就在这里了:
他没有趁着诸葛亮屡次出征的时候在后面做什么小动作,更是和孙权交恶之后才竖起了造反的大旗,结果,刚一开打,就把自己置于孤家寡人的位置上来,等着被人吞并呢。
曹睿派谁来扫荡公孙渊呢?
就是司马懿。
于是,又轮到他老人家登场亮相了。
41—14:鏖战,辽东归位(2)
一个小小的公孙渊,何必要刚刚升任太尉的司马懿亲自出马呢?曹睿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话会把他推向另一个巅峰吗?
当然会知道,但是还要把司马懿给拉出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他和这位擎天柱的临别赠言中体现出来了——“此不足以劳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烦耳。君度其行何计?”
这种小事本来是不用劳烦你的,但是,因为要一下子彻底的摆平,不留后患,所以才让你这个老将出马,不知道你有什么打算啊。
司马懿倒是很有自信,胸有成竹的对主子说道——“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
公孙渊的上策是放弃城市,中策是占据辽水和我军对峙,但是,公孙渊放弃了这两个选择,而是坐守孤城襄平这个下策,死定了,您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曹睿表示很满意,又问: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司马懿更是嚣张了:来回路程上200天,拿下公孙渊需要100天,休整个60天,陛下,1年之后您就会看到一支凯旋之师归来了。
以上对话出自于《晋书》,有些地方被夸张和美化了,被夸张的是曹睿礼贤下士的态度,虽然自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的地位升迁的很快,但是,还没有达到没有他地球就转不了的程度,曹魏还是人才济济的,收拾土霸王公孙渊不至于非要太傅大人亲自出马啊;
被美化的自然是司马懿了,一个人有信心不是问题,因为敌人的孱弱而信心爆棚也不是问题,但是,公孙渊还算得上是一个地头蛇吧?你的大部队跑到人家的地盘上撒野万一有点不可预料性事件发生怎么办?司马懿“胆敢”把一年的作战时间确定之后再来一个细致的四步走(连每一步的时间表都给制作出来了),真不像是一向谨慎的他的作风啊。
曹睿还没有脆弱到单纯依靠大款富豪输血来维持自己奢华生活的二奶层次上,司马懿也不会如此嚣张的不留后手(万一没有完成怎么办?不要把话说的太死啊),所以,曹睿派遣司马懿出征,除了信任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这个时候司马懿还没有暴露出什么不可告人的野心来,前面所谓的培植自己的势力还都属于正常的行为,也是在曹睿的控制范围之内,还不至于此时就撼动曹氏的统治根基,而司马懿的军事计划中砍掉后面有点画蛇添足的“365计划”才更接近真相——长途跋涉的行军万一有个灾病怎么办?做计划书的时候没看过谁大言不惭的从上限来,而非下限的。
随后,司马懿又被美化了一下,当时朝廷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以至百姓饥弊。于是,司马懿出征前,劝阻明帝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
这一条史料也是出自于《晋书》,曹睿喜欢搞一些*项目是出了名的,劝诫他的人也不只是司马懿一人,在这里把这件事再提一下不过是为了彰显一下司马懿的“贤良”,顺便把曹睿做了一个反面教材,意思是国难当头你小子还来这一套,真是没有出息啊。
——勤俭节约一直是被历代政府号召和提倡的,凡是有点新潮思想的帝王都要被拉出来游街一番,曹睿也不例外,不过由于改正的比较及时所以没有太多的口诛笔伐,顶多是在这里陪衬一下司马懿而已。
和曹睿磨叽一番之后,司马懿出发了。
规模有多大呢?步兵+骑兵的混编军团大约40000人,放在今天,也就是5个师左右的兵力而已,这和诸葛亮交战的时候兵力配置相比一半还不到啊。
至于副手,一个是老不死的牛金(当年跟着曹仁把守江陵差点被周瑜等人给弄死的那位),一个是胡遵。
胡遵在曹魏政府中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军功,而且还有一次是被诸葛恪击败的尴尬纪录,但是,这位仁兄的官衔可不低,先后担任过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卫将军等职,死后又被追封车骑将军。
胡遵可以混到如此程度是和他与司马氏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的,怎么一个密切关系法后面会讲到,这里毕竟还不是主要人物。
——这一次把胡遵给带出来也有拉一把的意思,当然了,他老人家的基本功底还是不错的。
5个师再加上几个不是特别出类拔萃的将领,也说明了公孙渊这个敌人不是特别的强劲,并非是一定要司马懿亲自出马才可以摆平的级别选手。
当然了,也可以理解为只有司马懿出马才可以用最小的损耗达成作战目的。
于是,在曹睿等人的注视之下,司马懿率领的这支辽东远征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1—15:鏖战,辽东归位(3)
这支远征军运气不错,没有遇到什么天灾人祸,顺利的在这年6月到达了辽东。
一看曹军动员了5个师出来,公孙渊也是不敢怠慢,连忙派遣两位司令卑衍、杨祚以50000大军逼至辽水,依辽水围堑20里,迅速的兴建起一道防御带出来阻止魏军的进攻。
在第一阵遭遇战中,胡遵小胜卑衍一场,随即,司马懿一方面大张旗鼓的做出了要猛攻围堑的态势之后,真正的主力却在佯攻部队的掩护之下偷渡辽水,逼近了敌军营寨。
但是,在逼近之后,司马懿却是紧急下令,放过眼前的敌军,长驱直入,绕过这条防御带,直逼公孙渊的大本营襄平——也就是今天的辽阳。
对于司马懿的这个举动,将领们有点好奇和不解,于是就问道:“不攻贼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
司马懿一笑,解释说:“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我直指襄平,则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
其实司马懿这个作战理念并不是什么太高深之举,不过是避实击虚而已,公孙渊把自己的50000主力摆在辽水和司马懿硬拼,必然会导致老巢兵力不足,如果硬拼这个防御工事的话就会正中敌军下怀啊,我们可以把这个围堑假设为马其顿防线,襄平为巴黎,作为主攻的“德军”司马懿,根本的目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