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下怀啊,我们可以把这个围堑假设为马其顿防线,襄平为巴黎,作为主攻的“德军”司马懿,根本的目的在于“巴黎”,而不是在“马其顿防线”面前展现自己的攻坚能力,所以,只要找到一个缺口,避开这个主力部队直取空虚的襄平就可以了。
司马懿做出这样的战略部署没有什么太令人兴奋的地方,居然有人提出质疑和不解估计也是为了为这位后来的西晋奠基人作出陪衬吧。
当魏军主力直奔襄平的时候,卑衍和杨祚坐不住了,不得不率领大部队放弃主阵地回师救援。
当得知卑衍的主力回撤后,司马懿很是高兴,于是把主力放在了敌军回师的必经之路首山,给予迎头痛击,猝不及防的卑衍和杨祚被打的丢盔弃甲,主力溃散,二人带着残部退回襄平。
怎么样?司马懿很是得意:知道我为什么当初不和他们硬拼了吧?就是为了今天啊,嘿嘿,把他们从王八壳子里面引出来放在野外作战,论起这种作战模式无疑是对我们有利的啊——“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不可失也”。
随即,司马懿就把襄平给团团包围起来,眼看着,成了一座孤城,而公孙渊也成了瓮中之鳖。
援军呢?孙权不是没有反应,话已经放出来了——“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有关孙权为什么以一种半死不活的敷衍态度对待公孙渊,后面会有详细的介绍),言外之意,老弟,你就多多保重吧。
兵力伤亡殆尽(还剩个20000来人吧,再拉一些壮丁到还是好看,只不过战斗力就值得担忧了),外援又是镜花水月,地利和人和都没有了,剩下的就看天时了。
你还别说,老天爷还真的帮了公孙渊一把,给他一次翻身的机会:连降暴雨。
没有办法,司马懿抵达襄平的时候正值梅雨季节,这个时候不下雨反倒是不正常了。
只是,这雨下的有点猛,一下就是30多天,稀稀拉拉的就没有停过,弄得辽水暴涨,平地数尺,以至于“运船自辽口径直城下”。
水灾的到来意味着攻城难度的加重,也意味着各种疾病将会横行。
所以,魏军上下有点军心不稳了,有点撤回去以后再打的意思,即便是不撤,那也要选择一个比较不错的地方避避雨吧?
如果稳定军心,提高士气,制定下一步作战方针,就看司马懿的了。
41—16:鏖战,辽东归位(4)
对于士兵和将领的种种想法,司马懿没有娇惯他们,现在撤军?笑话,说好了一年之后胜利回师的,我还有面子吗?迁营也不可以,这个铁桶阵还没有围成呢,怎么可以给公孙渊可乘之机呢?不过这个时候以德服人是没有用的,必须军机严明啊。
所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而都督令史张静因为违令被斩(杀鸡给猴看呢),军心始安。
这边稳定下来,里面的公孙渊开始蠢蠢欲动,“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
这就有点试探虚实的意思了,手下将士一个个看不过去纷纷表示要主动出击,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但是,被司马懿给拒绝了,既不迁营也不作战,就是这么耗着。
司马陈圭曰对此很是不解,于是就问司马懿:“昔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
——我承认我是笨蛋,不能领会您的高深韬略啊,想当初平定孟达的时候,八路大军齐头并进,昼夜不息,所以,才能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一举攻下城池,孟达被斩,现如今,我们远道而来,反而玩起了消耗战,不知道您是什么意思啊,反正我是很疑惑的。
司马懿的解释是什么呢?
“帝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半解,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与粮竞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水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
——
此一时彼一时啊:
当初孟达的部众不过20000上下,但是粮草辎重却是十分充实,坚守个一年是没有问题的,我军兵力四倍于孟达,但是,粮草不济(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嘛,所以没有时间筹措得当),也就是支撑一个月而已,一个月比一年,我们能不速战速决吗?
现如今则是另一番景象了:
敌众我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之前卑衍和杨祚虽然伤亡不小,可是,眼下城中还是有不少军队的,至少也有个50000左右),但是,敌军粮食不够,而我军则是准备充分,粮草充足,绝对消耗得起。
至于为什么放任公孙渊所部出来砍柴牧马,也是不想打草惊蛇啊,此次出征,不怕敌军出来和我们决战(作战素养比咱们差远了),就怕公孙渊乘乱逃跑,那样的话就会后患无穷了,眼下敌军所凭借的就是雨天和人多所以还想顽抗下去而已,如果他们趁着我们的铁桶阵没有合成的时候出来偷鸡一把我们就主动出击的话恐怕会惊扰他们,万一跑了怎么办?我这里示弱一下,给他们一点信心和希望,然后在大水退后彻底完成围堑,到时候他们就是插翅也难飞啊。
明白了,太傅高见。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与此同时,朝中也有人向曹睿提议,既然雨大敌强,还是先撤军吧,不然的话损失太大。
——估计是司马懿的政敌提出的建议,生怕他借着这个机会再立功勋,到时候就会尾大不掉了啊。
但是,曹睿对司马懿还是无限信任的,所以,力排众议,让太傅大人在前面安心的谋划,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 “司马公临危制变,计日擒之矣”。
这不是曹睿第一次无限支持司马懿了。
从迅速剿杀孟达,到和诸葛亮打消耗战,再到眼下死扛公孙渊,曹睿都是无限信任的,这三次,他哪一次不是拥兵自重啊。
主子已经大力支持,下面就看司马懿能不能按照当初发兵的时候立下的誓言,按时完成任务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41—17:鏖战,辽东归位(5)
大雨下了30多天之后,老天爷累了,回去睡觉去了,所以,暴涨的大水也渐渐退去。
而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苦心经营的铁桶阵也建设的差不多了,除非襄平里面有飞机场,不然的话公孙渊真的没有办法溜出去。
剩下要做的就是攻城了,这是个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累活,好在司马懿准备充分,这一个月里也没有闲着,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该弄的都弄了,一应俱全,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嘛。
司马懿把部队分为两拨,不分昼夜的猛攻,弄得城内的公孙渊有点吃不消了,果然如司马懿所料,城中粮草接济不上,大大影响了守军的战斗力,伤亡日益加大,甚至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结果,杨祚等人有点扛不住了,眼见大势已去,不想给公孙渊当垫背的,于是就跑出来投降了,而且,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老天爷也改变立场,要和公孙渊做对了——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
即便这只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是,当一个人心理极度脆弱的时候,足以起到崩溃人心的作用(就像76年的陨石雨、唐山地震,几位伟人的相继去世,也许,上天的某些警示恐怕不能单单用迷信来概括吧),结果,做了无数个噩梦的公孙渊终于按捺不住了,派遣相国御史大夫出城面缚投降。
按理来说,司马懿应该适可而止了吧?但是,他算准了公孙渊不是那么容易真心归附的,这种两面三刀的人必须彻底的在肉体上消灭,所以,即便有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可是,公孙渊属于叛国,他的所谓燕王是不被中央政府承认的,因此,这帮乱臣贼子属于计划外产物,可以被随便斩杀。
于是,司马懿斩杀使者,发布檄文严责:
“昔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而迎之。孤为王人,位则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围退舍,岂楚郑之谓邪!二人老耄,必传言失旨,已相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决者来”。
公孙渊把这理解为投降的力度还不够,于是,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日期送人质。
但是,司马懿对来人卫演交底了:“军事大耍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两军对垒,或者两国交战,生死存亡之际,有五种选择,能打的话就打,打不赢就坚守,守不住的话就走为上策,但是你又不跑,那么所剩的不过是两个选择了,一个是投降一个是死,既然你不肯亲自出城投降,那就说明你是决心战死了,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一听司马懿这么说,公孙渊明白,自己死定了,这是忽悠自己呢,投降?还不是作茧自缚?算了,做最后一搏吧,于是,他集中了最后的力量向城南突围。
一群残兵败将能有什么气候?被司马懿轻松的击溃,公孙渊父子战死。
入城之后,司马懿屠戮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
(京观是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
此外,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这么做虽然有点残忍,可是,也是出于震慑以及斩草除根的目的,毕竟,这里距离中央过于偏远,只杀掉一个公孙渊还不够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