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第3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圣人其实是无喜怒哀乐,圣人无累于物,也不复应物,因此主“圣人无情”说,即认为圣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响,而是以“无为”为体。

  总之,这是一个挺潇洒,挺小资的人,只是由于趟了政治和官场的浑水(主动混进去的)才弄的自己灭门,顺带的连累了哥们——夏侯玄和他没有关系,倒霉在了姓氏上,这次政变因为不在老家的缘故侥幸逃过一劫,不过还是被调进京师架空日后处理了事,而王弼是真真的死在了何晏身上,虽然没有被诛杀,但是还是被一撸到底,彻底的告别了政坛,这种拔了毛的日子没多几天就重病在身一命呜呼了(看来人长寿与否和心理有很大关系,不过,不排除他是被人弄死的可能)。

  有点可惜的是,虽然何晏同学著作等身,其主要著作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论语集解》等,但是现在较完整存在的只有《论语集解》而已。

  曹爽一党被司马懿快刀斩乱麻处理的干干净净也宣告了曹魏政权变天了,司马氏完成了篡权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之前的都是铺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1—34:轮回,献帝梦魇(6)
12年之后,20岁的曹芳迎来了人生中黑暗时刻的开始——8岁开始,他就生活在司马懿和曹爽的阴影之下,不过那个很正常,自己年纪小啊。

  现在不一样了,曹爽挂掉了,根基不稳的曹芳不得不接受自己被司马懿控制的事实。

  因为曹爽“谋反”,所以,果断平叛的司马懿对曹魏社稷有再造之功,怎么信任怎么封赏都不为过。

  连曹爽都被玩死了,何况是小小的曹芳?

  如果世界上有报应一说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汉献帝的宿命降临到了有些无辜的曹芳头上。

  181年出生的刘协在189年被董卓拥立,当时年仅8岁,和曹芳登基的年龄一样,当刘协“沦落”到了曹操的手中时候,他是15岁,和曹芳也差不多。

  刘协郁闷的地方在于,如果没有曹操的“挟持”,他将会更加凄惨,连最起码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所以,他对曹操的感情十分复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吧,要恨,恨的也只是后来的曹丕而已。

  曹芳则是比较复杂一些,虽然司马懿没有把自己赶尽杀绝,但是,如果不是他来这么一下子的话,自己未来的命运也不会如此多舛。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没有趁势出击彻底的把曹芳架空呢?不是已经剪除了最大的保皇党吗?

  即便司马懿做到了这些,他还是不能迈出这一步,曹操的顾虑他有,而且,他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考虑,那就是在剪除曹爽的过程中,维护曹氏江山是他的杀手锏。

  所以,如果他老人家一个控制不住,迈出了这一步的话在朝野上下影响太大,到时候鬼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还是稳扎稳打的好。

  司马懿不着急,反正岁数也到了,不差那几天冒险(就算不知道具体哪一天反正也是快了吧,就这三五年了),索性,还是向自己的偶像曹操学习,努力打好基础,给自己的子孙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吧。

  所以,在剪除曹爽之后,司马懿在表面上不仅依旧保持着低调的作风,而且不惜让掉不少利润:

  例证一:就是在干掉曹爽仅一个月之后,曹芳就要顺应“民意”,拜司马懿为丞相,并且要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前后其计八县,食邑二万户。

  名利都有了,但是司马懿打死也不要,因为他还想要更大的,真正留给自己子孙的,今天还给你了,明天我的后人会加倍拿回来的,就当投资了;

  例证二:这年年底,为了表彰司马懿年初的功绩和谦让的美德,曹芳再度顺应“民意”加司马懿同志九锡之礼,朝会不拜。

  更大的好处来了,但是,司马懿还是不要,又固辞九锡——司马懿越谦虚,曹芳就应该越恐怖啊,这都不要,难道想要我的宝座吗?

  司马懿想要,但是,不是现在,也不是留给自己的,上述两例,他放弃的都是表面文章,同时,却没有忘记牢牢的抓住军政大权。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250年春,司马懿得了病无法按时上班,索性直接退回府中办公(这回是真的,不是装的,不过也没有惨到中风或者偏瘫的地步),即便是这样了,司马懿还是不愿意放手(这说明只是身体不济,还不至于影响判断力),以至于曹芳要处理什么政事必须亲自来和司马懿会面“探讨磋商”。

  司马懿之心可以说是昭然若揭了。

  曹芳在履行这些皇帝本职之外的“义务”时内心无疑是十分痛苦的。

  皇帝的苦楚自然会被有心人看在眼里。

  所以,反司马氏的潜在势力被激发出来了。

  ——无疑,这是司马懿希望看到的,矛盾迸发的越早越好,自己尽量的收拾,到了儿子们的时候负担就会减轻不少。

  但是,这个被挖出来的“大毒草”却让司马懿有点意外:“造反”的是王淩。

41—35:轮回,献帝梦魇(7)
王淩有一个很荣耀的亲人:王允。

  这位曾经为汉室江山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的大忠臣是王淩的叔父,当年的“四大恶人”在诛杀王允之后还要杀尽他的亲人,王淩自然也是包括在内。

  所幸的是,年纪比较小(当年不过是20岁而已),又不是王允的儿子,所以,目标也不是很明显,趁着杀得昏天黑地血流成河的时候和自己的大哥翻墙跑了出去,一口气跑回了老家。

  逃过一劫之后,王淩安分了几年,没有多久就应曹操的招聘出来做官,最后在丞相府中做了小官——这也为日后成为曹姓宗室效犬马之劳埋下了伏笔。

  但是,司马懿并没有因为这个出身就和王淩保持距离,毕竟,他又不姓夏侯什么的,只要是外姓,那么就意味着就有争取的可能。

  而且,导致一开始司马懿对王淩很放心的原因是他有两个铁哥们,一个是一心和东吴作战,在政治立场上从来没有过于偏向谁的贾逵(贾逵的儿子贾充和自己的两个儿子走的比较近一些),一个就是自己的亲大哥司马朗。

  当年这个小哥仨组合可以说是形影不离了——司马朗死的时候才47岁,贾逵死的时候才55岁,都属于“英年早逝”,所以,说是小哥仨也不为过。

  因为这一层亲疏关系,所以,司马懿对王淩很放心甚至拉拢一把实属正常(但是这不代表他完全不设防,司马懿始终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戒备的)。

  在工作领域来看,王淩也会和司马懿走的更近一些,在和诸葛亮正面交锋之前,司马懿一直在主持东吴方面的防务,王淩是他的得力助手,而在司马懿调走之后,王淩更是直接进入了一线指挥层面,掌控全局——并且能力还不错,对吴作战中取得了不错成绩,搞内务也不错,该收的税款都收上来了,并且没有扰民,在老百姓中的口碑也不错(即便是坐实了他的“谋反”罪名,官方对王淩先前取得的成就还是承认的,这个应该不会有假)。

  这样一个人才,一直镇守边塞的地方大员,政坛崛起之路和司马氏有很大的关系又没有明确的不满言论,您说司马懿能不照顾一下吗?

  所以,搞定曹爽之后,一南一北的王淩与夏侯玄得到了截然相反的待遇,夏侯玄“升了”,不过是明升暗降,剥夺了兵权,并且调进京师加以控制(只不过没有像对待曹爽那样变态而已),而王淩虽然也升官了,可是,还是留在地方继续把持兵权,并且,有资格“任人唯亲”,把自己的外甥令狐愚弄到了扬州刺史的位置上,这爷俩在权力最为鼎盛的时候差不多完成了对淮扬一带的掌控,第一时间可以调动作战的军队人数达到了100000左右,如果要发动一场大规模战役的话前后总动员人数有200000。

  这种放权就是司马懿对王淩心里“有底“的最好证明,第一,这一片完全是王淩的人,司马懿并没有把自己所谓的亲信安插到他的身边当一个监军;

  第二,如果司马懿对王淩不放心的话也就不会让他把我这么大的军权,而且自由度很高;

  第三,王淩不仅控制了军权,还对政治层面和制度建设,人事安排上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力。

  一句话,司马懿的绝对信任缔造了一个王淩为首脑的独立王国,一言堂。

  与司马氏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一直被司马懿提携重用,谁能想到最后他会给司马懿拆台呢?

  但是,历史偏偏喜欢开这样的玩笑,王淩的叔父王允在50年前干了一票惊天动地的买卖,50年后,他的侄子居然向他致敬,向自己的亲密战友开刀(当年王允和董卓也是亲密战友)。

  只不过,二人得到的是完全相反的评价,虽然最后都失败了,都被诛杀之后虐待了尸体一下,但是,有点睚眦必报和政治低能的王允得到的是褒奖和缅怀,因为他捍卫了大汉江山,除掉了大恶人之首董卓,最后还是死在了四大恶人的手中——真是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所以,向他致敬没有错。

  但是王淩,却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在史书中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污点,无法翻身。

  因为他反对的是后来坐了江山的司马氏。

41—36:轮回,献帝梦魇(8)
王淩会“谋反“吗?

  如果事后诸葛一下的话还是有可能的,毕竟,自己手握重兵,毕竟忠心耿耿,见不得皇帝受气(这是家族遗传啊),而且,他的那位外甥令狐愚,能够再度发迹(曾经因为一点小事而惩治了手下的田豫而被曹丕冷落,田豫曾经做过他的下属可见令狐愚的起点还是很高的)完全是因为曹爽执政期间重新启用他为长史,不久就派出去做了兖州刺史。

  这几层关系叠加起来足可以给王淩确定一个立场了,而他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