攫取了第一桶金,坐在了这个位置上,公孙瓒马上可是大展拳脚,在幽州全力施展自己的*计划,面对不老实的少数民族,坚决的予以打击,其结果就是未来的五六年时间里一直是战事不断,战绩嘛,自然是有的,毕竟公孙瓒的实力摆在那里,但是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朝廷要的是稳定,公孙太守的仗打得虽是热闹,说评书的讲的也是过瘾,但是该有不服的还是不服,前面提到的跟着张纯闹事的丘力居就是一直没有消停,而且认真贯彻执行了游击战术,在青州、幽州、冀州、徐州天马行空的玩着自己杀人越货的行为艺术,公孙瓒还真是拿他没有办法,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游击战天生就是正规战的克星,而且公孙大侠的骑兵战术有点死性。
鉴于这个瓶颈,朝廷也是相应的做出了战略调整,派遣曾经出任过幽州刺史的刘虞刘伯安吃回头草,意图从根子上解决老大难的*,而在这一点上,公孙瓒就有那么点门户之见了,大侠风范荡然无存,人生观、价值观的拐点也是显现出来——当然了,大侠的堕落也是事出有因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7—03:大侠与大师暗战(1)
朝廷为什么选择刘虞出任幽州刺史呢?官方机构给出的文件显示理由如下:“宗正东海刘伯安既有德义,昔为幽州刺史,恩信流著,戎狄附之,若使镇抚,可不劳众而定。”
这里面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朝廷方针政策大变,从原来的坚决*调整为安抚为主,军事剿灭为辅,而是之所以选择刘虞,是因为他是幽州的老领导了,事务比较熟悉一些,为人又是忠厚老实,就连老外都给个面子。
舆论方面也是颇会造势,大张旗鼓的开动新闻机器聒噪刘虞的长者形象,《英雄记》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刘虞为博平令的时候,因为自己的“高尚淳朴”,所以治下路不拾遗,没有盗贼现象,犯罪率夸张的降到了0,就连天灾都没有了,而且隔壁县里遇到了蝗灾,蝗虫们从来都是绕着博平走,从来不进来拿老百姓的一粒粮食(难道是不好吃?)。
总之,这么一忽悠,刘虞成了幽州刺史的不二人选,偏偏人家到任以后还真的是起到了成效,那些怎么打怎么不服的戎狄匪患听说刘虞来了,十分高兴,立刻打道回府,不再扰民了,刘虞也责令他们尽快交出土匪头子张纯来,其余人等遵循国家的民族政策,一概不予追究。
形势朝着有利于刘虞的一面发展,站在一旁的公孙瓒自然是十分不爽了,认为刘虞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结果两位领导刚刚打个照面,矛盾立刻种下了,这个是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是路线的问题,公孙瓒坚决主张军事*,毫不留情,而刘虞则是主张安抚为主,能不刀兵相见就尽量不,其次则是一个权力分配问题,这也是朝廷的意思,虽然这个时候中央的大权已经旁落,地方郡守多半是不听指挥的,这个公孙瓒怎么看都不是一个软角色,说不定有野心,刘虞呢?净干些收买人心的事情,民望已经超过了他的本职所在,所以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互掐达到政治调控上的平衡是最好不过了,《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皇帝屁话不少,但是有一句说对了,臣子不打架,皇帝怎么管理啊,这就是君驭臣之术,所以说呢,公孙瓒和刘虞想不打都不行啊,在朝廷看来,把两个刺头潜在的威胁放在一起是最捷径的方法了。
二人的第一次暗战就是在剿抚上,公孙瓒知道安抚是朝廷的意思,人家占理,明的说不了什么,于是就暗中使坏,派人刺杀刘虞的招安使者,这样一来一可以暂缓计划,二来也可以激化矛盾,但是事情不幸败露,少数民族领袖们知道了公孙瓒的险恶用心,反而促成了他们加快投降步伐,纷纷绕过公孙瓒的视野跑到刘虞那里去了,刘虞呢?也是不负他们的众望,上报朝廷要求裁撤边防军队,让大家舒心的投降,朝廷呢?巴不得地方军队少点,这样自己也放心啊,于是,“但留瓒将步骑万人屯右北平”(裁撤了还有这个数字可见平日里公孙大侠没少扩充军备,野心不小啊)。
朝廷拿出姿态来了,成效也就看见了,张纯在这一片再也混不下去了,抛弃老婆孩子逃进了鲜卑区域,准备学习本&;#8226;拉登了,最后呢?还是被自己的下属王政杀死,拿着他的首级去刘虞那里邀功,为了标榜自己的仁义和守信用,同时也是给那些还观望的叛逆者看看,刘虞把这个出卖主子的小人封为列侯,一下子把人心给拉拢过来了,公孙瓒扫荡多年没有干净的匪患彻底平静下来了。
这第一回合的暗战角逐,以公孙瓒的全面失败而告终,刘虞也许是真的全心全意秉承朝廷的旨意,也许裁撤边防军队真的是为了加快安抚步伐,但是实际造成的效果就是大大削弱了公孙瓒的军事力量,这是作为一个武人及其不愿意看到的,你以为公孙瓒不能彻底摆平匪患真的完全是实力和风格相克的原因吗?正因为有土匪,公孙“大侠”才更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更有借口扩充自己的实力啊,什么都摆平了,你让人家去干什么啊?西北的董卓是这么干的,公孙瓒也不例外。
因此,二人的矛盾日益激化,已经超过了政治观点不同的范畴,而这次失败只是他暂时减弱他的军事实力,事实上,朝廷也不能一下子摆平公孙瓒,所以刘虞因功拜为太尉,封襄贲侯,董卓进京后册封他为大司马,公孙瓒也是水涨船高的进封为奋武将军,蓟侯,这也意味着失败只是暂时的,还有翻本的机会,下次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
乱世嘛,所以公孙瓒报仇的机会很快就到了,这一次情况更为复杂,袁绍兄弟也掺和进来了,这也为日后公孙瓒和袁绍的一战埋下了伏笔。
07—04:大侠与大师暗战(2)
刘虞和袁绍兄弟扯上说不清楚的关系是董卓扶植汉献帝并且把汉少帝送进阴曹地府的缘故,一死一立意味着袁绍的大旗在理论上走进了死胡同,认同汉献帝是正统无异于承认董卓的正确,这是万万无法忍受的,所以袁绍和韩馥们商议从皇族里面找出一个人来当皇帝和董卓对抗。
他们选择的就是刘虞,认为他是正宗的皇族,而且海内知名,民之所望,所以派人和他沟通,刘虞不是傻子,也没有袁术那样想当皇帝想疯了,他知道,在这个时候蹦出来只有死路一条,而且这个皇帝很明显只是袁绍们手中的一个傀儡而已,好点的话可以顺利的寿终正寝,运气差点就只好被人当个破皮球提出来,到时候就是人不人鬼不鬼了。
一次次的拒绝袁绍们的好意不代表刘虞彻底的倒向董卓阵线,骂归骂,私下里还是和这些实力派们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毕竟,他心里明白,袁氏兄弟不管做的如何卑劣,至少还是占据着道德制高点的,不敢和董卓撕破脸也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刘和还在都城里面给皇帝当侍中,这是人质啊,为什么袁绍满门被灭?还不是太嚣张了?自己还是低调比较好一些。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刘虞一直是小心的维系着自己和公孙瓒、和袁氏兄弟,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这里面,他也就敢和公孙瓒较劲而已。
刘虞不找事不代表事情不会找上门来。
没过多久,皇帝就想家了,想回洛阳,但是由于自己大权旁落,掏不起回迁费,而且回不回去的主动权也没有在自己的手中,于是就想让刘和偷偷的跑出去,联络他的老爸刘虞出兵支援一下,毕竟自己的同族啊,用起来放心一些,至少也不会泄露秘密,惹来麻烦。
但是半道出事了,刘和回去的时候遇到了袁术,由于这位老兄的嘴巴比较大,就把这件事说给他听了——也有可能是袁术觉得刘和不会无缘无故的跑出来,肯定有独家新闻,于是就威逼利诱,一下子就把大实话给掏出来了,好汉不吃眼前亏嘛。
袁术的花花肠子多多啊,一听就感觉自己掺和一下应该是有门子,可以捞一笔,于是,准备入个干股,就翻脸不认人,把刘和当作人质给扣压下来,逼着他给老爸写信,让刘虞派兵和自己会和,一起去长安。
刘虞一看,没有办法,自己儿子在人家手里,想不干都不行啊,于是就要调动几千军队前去会师。
调动军队,这就涉及到公孙瓒的管理范围了,5000士兵,毕竟数目不小,所以大侠就难得的“发善心”劝阻刘虞,千万不要和袁术合作,理由嘛,只有一个:这个家伙不是什么好鸟,到时候一定会给你下套的,所以还是不要和他有什么瓜葛。
但是刘虞不听,本来嘛,自己孩子在人家手里,而且和你平日的关系又不好,你说袁术不像是好人,我看你也不咋地,凭什么听你的啊。
于是乎,第二次暗战就开始了。
07—05:大侠与大师暗战(3)
这一次还是公孙瓒在背后下套(这就是聪明人和老实人的区别),毕竟他在刘虞面前说了袁术的坏话,万一大嘴巴泄露出去怎么办?于是就先一步派自己的弟弟公孙越率领1000多骑兵跑到袁术那里结盟去了,而且还顺便把刘虞和袁术之间的道彻底堵死:让袁术扣压刘和,还把刘虞派去的军队给收编了。
这一下子就把自己和刘虞之间的矛盾给扩大化了,袁术是什么人啊,有好处就上的那种,刘和差点死在他的手里,幸亏点正跑了出来,最后被袁绍给收留了——袁绍和袁术之间的矛盾也不少,公孙瓒和袁术结盟也是后来二人打得你死我活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回合的暗战终于让公孙瓒给扳回一局来,双方打成1:1,由于袁氏兄弟的介入,二人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了,刘虞的角色被袁绍所代替,桌子下面的暗斗也挪到桌面上成为*裸的血腥战争。
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弟弟公孙越,因为结盟,所以代价就是自己的弟弟到袁术手下打工,衣服不是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