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弟弟公孙越,因为结盟,所以代价就是自己的弟弟到袁术手下打工,衣服不是买的是租的,袁术当然可劲用了,当时袁术派遣孙坚镇守阳城抗拒董卓,袁绍呢?居然让下属周昂占领了这里,袁术当然不干了,派公孙越和孙坚一起进攻周昂,没有胜利,公孙越呢?死在这场战役里,中箭而死。
公孙瓒当然不干了,凭什么你们兄弟打仗把我的弟弟给搭进去了?不行!没有完!袁术是同盟,气只好撒在袁绍的头上了,“余弟死,祸起于袁绍”,死的只是自己的老弟,不是老爸,而且这个借口还不太好直接拿出来,毕竟也是私怨嘛,所以和所有人一样发表了一个讨逆檄言。
是怎么骂袁绍的呢?虽然没有陈琳骂曹操那样成为千古名文,但是也算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了。
——为国家招来祸害,怂恿丁原焚烧孟津,勾引董卓进京,以至天下局面如此难以收拾;
——不跟董卓对抗,反而跑了出去,是对上级也就是皇上的不忠;
——攻打董卓没有事先通知家人,结果导致满门抄斩,这是不孝;
后面还有一些什么横征暴敛啊,欺负老实人韩馥啊,之类的,一共是10条罪状,简直是多方位立体式的大恶人,*他是理所应当的了。
不过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公孙越的死亡只是把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战争时间表提前了而已,前者称霸冀州,梦想一统河北,公孙瓒取得了幽州的话语权,但是幽州比起冀州差得太远了,如果不想一辈子憋在幽州,问鼎中原,一定要通过冀州打开一条交通线来,这就决定了双雄的对决势不可免。正好之前的对手太差劲,公孙大侠也想找个强悍点的试验一下自己——虽然最后是以自己的惨败而告终。 。。
07—06:公孙大侠的完败(1)
从双方的兵力部署以及事发后的反应来看,也知道公孙瓒想打这一仗不是一天两天了:公告发出以后立刻集中了自己的30000精锐部队,这其中就包括了自己的的得意之作,三国特种部队之白马义从。
所谓白马义从,就是公孙瓒“则选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说白了就是他的禁卫军,估计当年和鲜卑部落玩群殴以后的活下来的那几十位勇士就是其中的技术骨干了,而后这只部队不断的扩编,逐渐发展到3000人的规模。
不要小看了3000人这个数字啊,精锐的骑兵不算,坐骑还都是白马,那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这支部队也有着光荣的历史,在跟随公孙瓒征讨乌桓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乌桓对其已经是恨之入骨,就连平日里的军事演习都是在草人的脸上贴住公孙瓒一干人等的大头贴,凡是射中的皆是高呼万岁,这和踩小人相比,除了技术含量高点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可见这只部队的战斗力有多强了。
闲话少说,这只30000人的大部队(还是以步兵为主)浩浩荡荡的开拔至界桥,准备和袁绍决一死战——短时间内就集中这么多人,不愧是好战分子啊,而且也看出是蓄谋已久的了。
袁绍呢?太突然了,没有办法,根本就没有准备好,因为刚刚拿下韩馥的冀州嘛,虽说这是一块肥肉,但是,就是因为太油腻了,所以,还没有消化完呢,不利于做剧烈的活动,所以只好采取绥靖政策来赢得战略准备时间,赢得一点是一点,他难得的摆出了一副窝囊求和的样子,把自己的渤海太守印绶给了公孙瓒的另一个弟弟公孙范(冀州是抢来的,这个渤海太守才是朝廷正式册封的,所以还是比较值钱的),让他去和公孙瓒结盟。
对于袁绍来讲,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别看以前屈服于董卓,可是也没有这么低声下气过。
但是公孙瓒的胃口太大了,再加上实力雄厚,可不是一个什么小小的渤海太守就可以满足的,人家要的是整个冀州来作为问鼎天下的资本,这个公孙范,明显是内应,前脚答应的挺痛快,说我尽力去办,结果,拿着太守的印绶,后面马上调集渤海军队前来响应公孙瓒,一路攻破青州和徐州的黄巾军,不断扩编,最后在界桥和公孙瓒会师,袁绍有点弄巧成拙啊。
军势大盛的公孙瓒有点得意忘形了,开始在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候就开始划分冀州这块大蛋糕了,让部下严纲接管冀州,田楷接管青州,单经搞定兖州,甚至下一级的郡县也都给自己的部下发了委任令,这下子袁绍明白了,妥协是没有用的,于是只好全力对抗了。
决定性一战即将在界桥南二十里的地方展开了。
07—07:公孙大侠的完败(2)
这一战,袁绍兵力数量上虽然并不占优势,但是质量上却是不落下风,也很很精锐。
公孙瓒呢?轻视袁绍兵少,所以也没有讲究什么战术,就是把自己手中的骑兵全部发动起来进攻,在他看来,大不了杀敌八千自损一万,老子只要赢就可以,管他死多少人?事实上翻翻公孙瓒之前的战斗记录,不计自己的损失,一味的猛打猛冲,一直是他的特点,这种好战,不注意细节也成了他的致命硬伤。
袁绍则不同,兵力处于弱势,只好精打细算,针对公孙瓒的——以白马义从为中坚主力突击队,中间一个万名步兵方阵、左右两翼各5000突击骑兵的配置,袁绍命自己的虎将鞠义率领八百精锐兵士突前,千余强弩布于两翼,万名主力步兵伏于阵后。
战役打响以后,公孙瓒的骑兵大队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冲向袁绍的大营,这个鞠义也算是沉着的智将了,长期活动在凉州的他,很是了解骑兵作战方式,所以直待骑兵大队气势汹汹的欺至身前之后,才振臂一呼,手下士兵突然起身(之前是伏在盾后不动,这个和《勇敢的心》里面*的方式很相似)发动进攻,两翼的强弩也是劲射不止,结果一下子“冀州刺史”严纲和手下的千余名精锐义从丧命。
这个打击很大,剩余的骑兵只好撤退,一路下来自相践踏又是死了不少人,鞠义趁着士气正高,接着往前冲,后面的袁绍也是率领主力跟进呼应,这一下子就打得乱套了,双方呈现犬牙交错的态势,直到这个时候失了先机的公孙瓒还有取胜的机会,毕竟他的总体兵力还占着优势,但是很遗憾,双雄的表现决定了最后失败者是我们的公孙大侠。
这两位的指挥部都受到了直接的冲击,先是鞠义在击破白马义从和二号梯队以后一直杀到了公孙瓒的大本营,一阵冲杀,“拔其牙门,营中余众皆复败走”。
袁绍呢?看到公孙瓒大势已去,号召手下穷追不舍,结果自己手下只有几十位弩兵和百余名特种兵“大戟士”,在防备最为空虚的时候遭遇了2000多敌军骑兵,危急时刻田丰等人请求袁绍躲起来,这位河北之雄迸发出难得的勇气,大呼道:大丈夫应该战死疆场,怎么可以躲起来?于是在大戟士和弩兵的拼死保护下打退了这波骑兵的几次冲击,一方面前面的部队比较顽强,自己攻势受阻,一方面军心已经涣散,老大已经闪人了,再加上不知道前面的就是袁绍,所以斗志全无的撤退了。
经此界桥一战,公孙瓒完败,无力再与袁绍争夺冀州了,也算是造化弄人啊,本来袁绍窃取了韩馥的冀州有点人心不稳,公孙瓒的咄咄逼人更是让冀州官吏闻风而降,但是取得胜利之后,这帮骑墙派见识到了袁绍的本事,彻底的死心塌地跟着袁老大了。公孙瓒呢?之前的努力全都付之东流了,只好缩回幽州接着和幸灾乐祸的刘虞玩暗战去了,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在中原有任何作为了。
在讲述另一位大佬曹爷这个阶段的努力之前,先说说这一战的主角鞠义的命运吧,也算是拨乱反正了,演义里面的鞠义是在搞定严纲以后被赵云摆平了,事实上没有,鞠义因为这一战名声大振,变得有些居功自傲,对谁都是一副跋扈的嘴脸,结果被袁绍砍了脑袋。
一代名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惜。 。。
07—08:曹操的崭新起点(1)
曹操是一个很感性的家伙,至少在私生活上的*不羁以及不拘礼法在列位大佬那里显得都很另类,相比于董卓奸淫宫女,吕布私通将领家属的下流,曹爷还是比较*的,但是感性的人在一个拼杀的你死我活的乱世是不可能生存下来,更不可能取得这种成就,因为在许多大事的决策上,曹操的表现比他平日里理智的多了,尤其是在正统观念上——这一点袁绍正好和他相反,袁老大的大局观很有问题。
对于汉献帝的正统问题,袁绍和曹操一开始的立场就不一样,这也一度导致了这对少年时期的好友险些翻脸,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汉献帝的地位已经是无法动摇的了,再怎么反对也是无济于事,所以人们开始出来为这位皇帝摇旗呐喊。
“尊奉天子”其实就是尊奉自己,这个点子不光是曹爷的手下想得到,袁绍的手下也不是白痴,沮授的建议是“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讨诛未服”,袁绍呢?也是一改往日对汉献帝的排斥,大加赞赏,说什么“此吾心也”,至于曹操,新任兖州刺史也有一位沮授这样的人物,他是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但是提出来又怎么样呢?汉献帝把持在董卓的手里,西凉军团是不会这么容易就放过手中肥肉的,即使是短暂的把持在王允的手中,但是马上被李傕给拿了过来,再者说,袁绍还在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沮授也说了,等自己的军事实力扩充了再打这张政治牌,没有时间啊。
曹操则不然,他很懂得变通,李傕嘛,畜生一个,不过没有关系,谁让你是一个站在皇帝旁边的畜生呢?于是就给F4们上书,表达自己对皇室的忠心,路线搞得十分曲折,毕竟凉州军的恶名以及与自己立场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