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的青年俊杰了。
不过表现的很有特色,举孝廉,是那时代想在政治上有所突破的年轻人的第一步,刘备还求之不得呢,这厮居然推辞不去,而后,陶谦知道了他的名气,正好也在自己的地盘上,就想挖过来,但是张昭还是不去,差点因此惹上杀身之祸,好在有人鼎力相救。
之后的张昭感觉北方没有办法呆了,于是就跑到南方避祸。
这才有了和孙策的一段君臣之缘。
为什么这一次答应的很痛快?不得而知,估计是被陶谦下的吧,但是更有可能是被孙策给征服了。
其实像张昭这种人,给他多大的权力是次要的,关键是看顺不顺心,要知道那是一个有上七八个人就敢自立为王的乱世年代,凭什么诸葛亮跟了刘备?还不是因为刘备给了他信任?
张昭也是这样,一开始,孙策委以重任,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可见地位不低了,鲁肃初次投奔的时候就没有这种待遇(也许这就是鲁肃没想在孙策手下效命的原因吧)。
但是,真正打动张昭是下面这次谈话,由于当年还在徐州的时候,张昭就和北方的士大夫们混得很熟,即使是到了南方以后,交通不便利了,联系还是没有断,文人嘛,信中难免有着长篇累牍的互相吹捧,简直就是形容词砌墙,不过也正是这些形容词砌墙,才凸显了张昭在政界和文化届的地位啊。
只是这些信件里面基本上都是捧张昭臭脚的,全文的大概意思就是放眼江东也就是张昭他一个牛逼人类而已。
言外之意,有意或者无意的把孙策给瞥到九霄云外了。
虽说张昭比较猖狂,但是孙策毕竟是自己的老大,这事说吧,扫老大的面子,不说吧,好像自己心里有鬼——正犹豫呢,孙策已经知道了(孙策是怎么知道的?靠!哪个年代没有打小报告的?),很大度的说:没有事,张昭先生,别闷着啊,你就是我的管仲啊,大贤人,这是我的荣耀,把你放在你适合的岗位上为我所用,那么别人夸赞你不就是夸赞我吗?
这么一说,张昭释然了,这样的老大不跟跟谁啊!
孙策就是这样,性情中人,感觉是自己佩服的那一种,的确是有才华,还可以争取过来,就绝对不会吝啬的,不管是银票、官职,更何况是几句表扬的话了,而恰恰是这几句表扬话正中下怀,文化人张昭喜欢的就是这个,士为知己者死嘛,在他们看来,票子固然重要,但是有人看好你,表扬你才是更加令人激爽的,理解万岁嘛。
所以,张昭就要死心塌地的为孙策,或者说是为孙氏政权效力了。
其实张昭肯死心塌地的为孙策卖命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二人的政治立场没有根本分歧,张昭跑到江东来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有朝一日回到北方中央那里尽自己一份绵力才是他的最终目的,不要忘记,张昭最精通的是什么书——《春秋》啊,而他身后留名的作品也是《论语注》,书是影响人的,尤其是在钻研进去的情况下,在张昭的心中,中国只有一个。
而孙策此时此刻的野心恰恰把他和张昭联系在了一起,和陶谦不同,任谁都可以看出陶谦这个鸟人属于占着一块根据地当土皇帝的主,而孙策对袁术用心思,对刘表用兵,乃至敢摸曹操的屁股,都不仅仅是体现了青春期的躁动,实在是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不管之后的孙策是自己想当皇帝还是当第二个曹操,第N个周文王,至少眼下二人是不谋而合的,这也就是孙策对鲁肃的三国论不感兴趣,张昭一直看不上鲁肃的根本原因。
只是可惜,孙策命短,宏伟蓝图只是在脑海中构思,只是在和张昭等人闲聊中提及,还没有着手实现的时候就挂掉了,以至于江东风云突变,一朝天子一朝臣嘛,孙权上位,注定有些政策和孙策相左,尤其是在基本政治立场上二人更是南辕北辙,鲁肃的闪电回归就是最好的表现。
而作为孙策生前最为仰仗的人物张昭,自然不会当一个看客,他自己的个性不允许,孙策也不允许,他想让后继者继续按照自己的宏伟蓝图去实现他未竟的理想。
矛盾和悲剧也正是由此产生了。
16—11:临危上位的孙权(7)
平心而论,孙策还是很看重张昭的,这并非是简单的收买人心或者是给名人戴高帽,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放着一批老爸孙坚留下的革命火种,放着张紘这样的社会名流,放着周瑜这样的发小,临死的时候,孙策还是选择了张昭作为托孤对象——“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这句话凸显了两个意思:一是所谓的“外事交给周瑜,内事托给张昭”很要推敲一番,因为这句话说的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带头大哥只有一个,那就是群臣之首张昭。而被忽略的事实是史书中还有一条记载——“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如果去掉“仲谋”二字的话,你会以为这是N年后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其实这是孙策对张昭说的,同样给予了信任亦或者说是压力。
但是张昭做的很好,事实上就是这样,越是给与他取而代之的权力,越是不会去做了,不是为了所谓的脸面或者说是流芳千古那么简单,这种因素当然有了,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一种承诺,对前任老大,自己的知己,江东的未来还有自己人格的一种承诺。
所以,在孙策死后,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取而代之的张昭,而是尽心竭力辅佐孙权的张昭,当时的局势是何等的混乱啊“天下纷乱,擅命者众”,孙策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恩泽和孙氏政府的恩泽推广开来就撒手人寰出现这种局面是很正常的,张昭要浑水摸鱼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他却做到了让江东士人“得用自安”,——比证监会那帮鸟人强多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后的张昭也是做的很出彩的,不要以为他就是一介书生,出点点子,做个文案策划什么的拿手,打仗也是没有问题,不要忘记了,当初可是“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当孙权领兵在外的时候,是张昭看家,镇守着孙氏企业,当个称职的大管家,黄巾贼叛乱,是他亲自摆平的,孙权在前面攻打合肥丢尽了脸面的时候,张昭在后方却是干的有声有色,先是*匡琦,然后是扫平了豫章匪患,虽说蟊贼和曹操的正规军不是一个档次,但是张昭手里的也只是地方武装,精锐还是在孙权那里啊。
所以说,张昭的文功武略其实都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很遗憾,这些东西在《三国演义》里面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小说中和电视剧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无非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大众偶像诸葛亮面前摇唇鼓舌,最后被骂的一败涂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最惨的不是张昭,至少他还活着,而王朗都被骂死了),别他妈的和我说什么这是为了艺术啊,为了人物的刻画啊之类的,我靠,为了塑造一个高大的艺术形象就一定要把历史上本来就不差劲的标准人物埋汰的体无完肤吗?把一个一米八的大个子说成是一米六的侏儒吗?!咱们活着的人被人在身后议论编排都不舒服,何况是被打击对象是一个死人?厚道点吧!
说远了,总之,张昭这辈子鞍前马后的出力不少,完全是为了当初对孙策的承诺,而孙权呢?也没有虐待张昭,一直是“待遇尤重”。
既然张昭有本事,够忠心,还被孙权以师长之礼对待,为什么还要说他在东吴的政治命运有点悲剧色彩,被在下划分在不得志一类人的圈子里呢?没有办法 啊,谁让他是一个高级版沈友呢?
16—12:临危上位的孙权(8)
张昭的脾气不咋地,别看书看得不少,但是是个直肠子,经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如果他看到不爽的事情就一定要提出来,尤其是对于孙权。
这一点,虞翻虽然也干过,沈友也没有掉队,不过至少他们两个都有臣子劝谏老大的味道,即使是虞翻躲酒那一段,也是很有司马迁笔下“滑稽列传”中的人物的风采。
张昭则不然,完全是居高临下的对孙权的训斥,即使是诸葛亮对待脾气看上去不错的阿斗都没有过,但是,他张昭敢这么对待孙权。
一切只是因为他被人们看作是孙权的老师。
老师,就要有点老师的样子,就要管住自己的学生,不让他犯错误,家长(孙策)既然把孩子托付给我了,我就要对他负责!帝王?不错,那就不能打手板了,不过骂几句还是可以的吧?
单单从这个层面来看的话,张昭和孙权之间的关系也就很明朗了,老师收拾学生,学生顶嘴——反抗——对立——屈服,最后毕业的时候对曾经铁面无私的老师感恩戴德,痛哭流涕,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曾经当过学生的我们应该是习以为常的画面,只不过因为一个是张昭,一个是孙权才有了不一样的味道,看着他们拌嘴才有了一丝偷窥欲的满足感。
第一次二人爆发激烈的冲突是在武昌钓台的酒会上(奇怪了,怎么又是在酒会上,孙权这厮有瘾啊),喝到一定点上后,我们的孙大英雄又高了,把持不住自己,开始带头玩泼水节,弄得大家身上湿漉漉的,嘴上还说:今天一醉方休,喝倒就是喝好!不然的话谁都不许走!
话已经说到这个程度上了,估计放在今天,早就有一帮无耻小人歌功颂德,赞扬领导的与民同乐了,但是当时还真有把孙权的话当作放屁的人,不用说了,自然是本回书的主角,张昭同志。
孙权话音未落,张昭立刻起身,板着脸走出去,跑到自己的专车里面不出来了,没有办法,毕竟没有散场,就这么回家的话估计第二天狗仔队们又该大呼小叫了,多不和谐,还是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呆会吧。
即便是如此,孙权也是感觉有点丢人,于是就跑了过去,嬉皮笑脸的对张照说:老师,怎么又生气了?(咦?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