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安徒生传-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必须出国来获得这一机会,必须去希腊,去君士坦丁堡,必须有钱才能去这些地方。你可以给我带来这些钱,所以我恳求你扮演这个角色,就演5场。我求你了。’‘我不能,也不愿意!’她回答。‘噢,海博格夫人,你要我怎么求你才行呢?我怎么对你说你才答应呢?告诉我,如何才能进入你的心扉来说服你!如果你不同意,我就有可能会输掉整个演出。’她回答:‘也许是吧,但我不想演,我已经告诉过你了。’他继续恳求:‘你要我怎样卑躬屈膝你才能答应呢?我知道自己微不足道,但是告诉我,我如何卑躬屈膝你才能答应呢?’她回答:‘真是不知羞耻!你竟然说你在卑躬屈膝地求我!’‘难道不是吗?’他大声说,‘我为这样恳求你而感到羞耻,但这次演出对我非常重要,所以我才“拜倒”在你的面前,真心地恳求你。你就答应了吧!’海博格夫人却回答:‘我不演男孩角色!’安徒生愤怒了,大声说:‘噢,海博格夫人,你怎么能这样侮辱我?你一点同情心也没有!你是个混蛋!但你要明白:现在你虽然站在幸运之轮的顶端,冷酷而傲慢,但要小心!最后你可能会跌到万丈深渊,我却可能升到最顶端,到时我会把你捏得粉碎!’看到他威胁的眼神和魔鬼似的表情,她倒退了一步,随即转身走出房门,说:‘请你马上离开这里,你这个混蛋、魔鬼!你这个道德败坏的家伙!’他对她大声叫道:‘是的,我是个魔鬼,是你让我变成魔鬼的,因为我本质上并不是魔鬼。’”
  

海博格夫人(2)
不能怪海博格不愿出演这部戏剧。《摩尔少女》的故事发生在13世纪的科尔多瓦(西班牙城市———译者注)和格拉纳达(西班牙南部一座城市,位于科尔多瓦东南。———译者注),当时摩尔人和基督徒正在进行战争,但它与《黑白混血儿》在艺术上是无法相比的,因为《黑白混血儿》具有高超的戏剧艺术性和构思巧妙的角色及对话。当最终于1840年12月上演时,批评家对之进行了大肆抨击。
  当安徒生于1840年10月离开丹麦时,他给海博格夫人写了封短信,告诉她,他对她的拒绝感到非常失望。同时,他预言,如果他们两个将来能再次相见,她会主动伸出自己的手,就像他现在的这封信一样。这就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外表冷漠,内心善良;有些狡猾,又非常真诚,但后者占据主导。事实上,作家几乎时刻都想与自己的大敌和解。多年以后,海博格夫人在回忆录中对这次巧妙的和解进行了评论,说她觉得有些可笑,因为安徒生竟然敦促她主动伸出自己的手与他和解,她感觉真正被侮辱的是自己,而不是他。
  在J*9郾L*9郾海博格和安徒生去世后,二人在天堂每天注视着彼此时,海博格夫人又对二人的权力之争进行了评论。在爱德华?科林关于安徒生的书于1882年出版之际,她给科林写了封信,信中她先是对这本关于安徒生和科林家族关系的书给予赞扬,之后便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意识到海博格为什么不会同情安徒生这种犹豫不决和性格软弱的人,相信他们不会因为海博格所缺少的东西而怪罪他。他的批评并不是出于对安徒生名扬海外和前途无量的嫉妒,对这些他一点也不感兴趣。”
  这种将安徒生的软弱性格与其艺术水平,主要是其戏剧艺术水平联系起来的观点,在海博格夫人的1891~1892年回忆录中再一次出现。其中,她写道:“安徒生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戏剧作家,因为他的性格有些过于女性化。”对此,爱德华?科林回答说,他可以证明安徒生如果没有J*9郾L*9郾海博格的支持是不会成功的,而安徒生也非常清楚J*9郾L*9郾海博格在丹麦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科林看来,在19世纪30年代,安徒生对J*9郾L*9郾海博格是极为尊重的,但在40年代,当安徒生得到承认并蜚声海外时,两者的关系发生了转变。
  “名望是他衡量一位作家价值的准绳,对他来说,获得名望是一位作家的任务。这种对前途的追求扰乱了他的内心,他把自己看成是丹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甚至是最伟大的作家,而他所衡量的这些作家恰巧在丹麦以外并不是十分有名。这正是他的悲哀所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炫耀(1)
19世纪40年代,每当安徒生从国外长途旅行回来时,“铣刀协会”和科林一家都会称他为“炫耀”或“欧洲”。他像个孩子似的,满怀热情地向他们述说自己的成功,对此他们都不当一回事,有时还要嘲笑一番,认为他是在吹牛、胡思乱想或妄自尊大。但在当时,像安徒生这样的人并不只他一个。19世纪60年代,乔治?桑在自己的日记中曾写道,当她回顾浪漫主义和它的时代精神时,成为“伟大人物”的这种思想是非常流行的。
  爱德华?科林在书中指出,安徒生在19世纪40年代是否成了其虚荣心的牺牲品,这是值得商榷的。但有一点是事实,即这位丹麦作家在40年代欧洲各国的沙龙、皇宫和别墅出入时,无时无刻不在为镜中看到的自己而感到高兴。在给朋友的信中以及与他们的谈话中,每当谈及自己在德国、法国或英国的情况时,他都充满了自豪。1843~1847年间,安徒生在国外的时间与在国内的一样多。1845~1846年间,他在国外呆了几乎整整一年,期间他见到了亚历山大?仲马(大仲马)、巴尔扎克、维克多?雨果、海涅、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卡尔?玛丽亚?冯?韦伯、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舒曼、弗朗兹?李斯特、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亚历山大?冯?洪堡、F*9郾W*9郾J*9郾谢林、本杰明?迪斯雷利、查尔斯?狄更斯以及众多国王、王妃、大公、伯爵和男爵,其中大多都想与这位丹麦作家建立紧密联系,甚至成为他的赞助人。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当然也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成功的滋味,而且从未刻意掩饰过这种强烈的满足感。1840年7月,克里斯蒂安八世即将继承王位时,在弗雷德里克斯伯格堡举行加冕庆典,从安徒生对这次庆典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得意之情。当时,国王在大厅分给了他一个高级座位,可以方便地观看欢庆队伍进入城堡的情景。在漫长的欢庆仪式中,作家感觉有些厌倦,之后突然想到,如果从另一座城堡的窗户或下面的院子里看的话,他衣服扣眼上插着的鲜艳的茉莉花便很像一枚漂亮的骑士勋章。多么美好的想法!当一名茉莉骑士是多么幸福啊!
  所有大大小小的象征性荣誉都被安徒生以这种方式欣赏着,仿佛是茉莉花的清香一样迷人。19世纪40年代令他自豪的成功,他都详细记述在日记和书信中。他好像是上了瘾似的天天做着记录,记下每一次自己的名字被广为人知和作品在国外受到尊重的经历,尽管在国内并不怎么受到重视。在安徒生1840~1841年前往近东,到达维也纳时,这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维也纳一条著名的购物大街上,他在经过一家书店时,发现陈列架上放着一套《外国经典》,当中竟有一本安徒生写的书!这位丹麦作家立刻进入书店,询问有没有这位作者的其它书籍。书店老板只找到了《即兴诗人》,并且马上把书递过柜台,但结果安徒生发现书里只有这本小说的第一部分。老板有些不满,保证说这本书是小说的全部。尽管安徒生继续用他的外国话提出异议,老板仍坚持己见,最后用德语大声说道:“我自己就读过这本!”而这位作家则也用德语回答:“这本是我自己写的!”奥地利老板这时不说话了,向安徒生鞠了一躬。
  这种亨里克?赫兹所谓的“追逐名利”,被40年代许多著名的丹麦人认为是安徒生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缺点。那段时期,这个缺点多次被丹麦文学界作为主题而加以讨论。比如1844年,卡斯顿?霍奇的小说《莱茵河城堡》就对安徒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了分析。小说中有个非常夸张的小角色,一个叫埃金哈德的丹麦作家,他非常喜欢德国,并在莱茵河旁边定居,因为他对德国早年的传奇故事非常着迷,时刻都在寻找新的故事和名胜古迹,以便写出一大堆文学作品,成为多产作家。霍奇将埃金哈德描绘成一个十分敏感和专注自我的人,并承认自己在追求地位与头衔、垂涎名望与赞赏的过程中感到十分痛苦。他还承认,自己为头上的这顶桂冠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赢得各种荣誉的同时,自己却感到非常孤独———没有妻子、爱人、孩子或是一个固定的住所。
  当安徒生于1845年读到这篇小说时,他立刻从中认出了自己,这个形象将他本人的弱点全部收集在一起,并加以放大———虚荣、天真、不安分、放荡不羁、自我陶醉、害怕女人和喜欢年轻男子。他认为这个小说形象(“我的邪恶形象”)具有一种纪实价值,对他某些缺点的描述非常到位。显得出奇镇静的安徒生在给B*9郾S*9郾英吉曼写的信中说,这篇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埃金哈德精神崩溃和几近疯狂的描写。从许多方面来看,安徒生好像是在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剖析:
  “噢,是的,他们完全可以说:这就是安徒生,因为我的全部缺点都在这里。我希望而且相信自己已经度过了这个阶段,但小说中这个诗人所说的话正是我曾经说过和做过的。我被这些精彩的描写吸引住了,虽然有些不太舒服,让我感到一丝痛苦……打动我的、在某些时刻刺痛我的内心的,是这个诗人的命运……是他的崩溃,而他正是我的形象。一读到这些拨动我心弦的内容,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其中最让我感到痛苦的,是我从今以后必须稍做收敛,也许这也是明智和有益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炫耀(2)
然而,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并没有对卡斯顿?霍奇进行任何形式的指责。这种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