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部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农民部落-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县城四周护城壕上的所有城门都洞然大开,解放军一个团和于得胜的县大队,在朱振山事先派守城门的警察的策应下,宛如无数的影子,正悄无声息地进入城内,又分别向着预定的目标飘悠而去,等维持会这帮乌合之众从梦中惊醒过来时,很多人已经被生擒在被窝里,有那么几个机灵点的想鸣枪报警,可是黑洞洞的枪已指在了他们的脑门上,一切都为时晚矣。这场战斗,从头至尾仅用了一个多小时,没费多少枪弹,也没多大的动静,就在破晓前结束了,得得瑟瑟只活动了几个月的维持会的草寇们,都成了瓮中之鳖。

  东方的天边开始发亮了,渐渐地出现了一抹淡红色的彩霞,夜空中的点点星光仿佛在向白昼告别,悄然地隐去了光闪闪的银身,县城里那些高低不平、鳞次栉比的屋顶,已显现出朦胧的轮廓,大地苏醒了,崭新的一天业已来临。

  此刻,解放军的汪团长和县委书记祁革命,率领一些军政人员正在进驻伪县公署,这标志着日本和伪满政府对平阳的统治真正的寿中正寝了。

  伪县公署位于城西中央门附近,在中央街的西北角,灰砖铁皮房顶,整个建筑呈“王”字形,有几十间房子,高大的屋脊,一排排井然有序的门窗,长廊曲转,气势确实是不一般。

  “祁书记,你们县委现在就可以从江套搬到这办公,这里也就旧貌换新颜了。”汪团长陪着祁革命察看大院里的一间间房子,一边走,一边感慨着说。

  祁革命看着眼前这些齐齐整整的房屋,脸上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是啊,这么好的房子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里,这里也要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地方!”稍许,他转过脸来,又对汪团长说:“汪团长,你们部队是解放平阳的有功之师啊,我看,你们把团部也设在这个大院里吧。”

  “哦,我倒是挺喜欢这里的,不过,部队就是部队嘛,现在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执意要打内战,我们想消停也不行了,看来这仗还得打下去,不能只守着这一城一池享清福啊!”汪团长沉下了脸,扭过身,看着跟在身后的于得胜,用非常严肃的语气说道:“得胜同志呀,县城是解放了,但敌特和土匪还没有彻底剿灭,他们现在都躲到了暗处,你的县大队可要时刻提高警惕,一定要保护好新生的人民政权。”

  “是,团长,你放心,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个大院和县城。”于得胜也是一脸的严肃,立正而答。

  汪团长凝视着于得胜,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声“好样的”,便又转过头来对祁革命道:“祁书记,为了协助县大队维护新解放的县城治安,按上级的指示,我们这个团暂时能驻扎几天,你看,地方上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部队办的,尽管说,我会全力以赴的。”

  “太好了!下一步我们要先成立新的县人民政府,建立人民政权,然后就大张旗鼓地开展土地改革,抓紧让让全县的穷苦农民过上翻身解放的好日子,有你们部队在,我们就更有了依靠,更能把工作做好。”晨曦下,祁革命感激地握着汪团长的手,目光闪闪地说着,他的心潮激动而澎湃。这时,他马上又想起了一个人,一个他已神交了很久,却至今尚未谋面的人,“对了,我要马上找到咱们那位地下党同志,上级指示我跟他一起工作,建立县人民政府,他长期潜伏在县公署里,熟悉城市管理,另外,他又掌控着那些警察,眼下县城里的治安还得利用这些旧警察,所以这位同志很重要,我真想现在就能见到他呀,得胜,你快去找椒琴,让她立即联系。”

  祁革命的话音刚落,身边就传来了肖椒琴的声音:“姐夫,我来了。”她把一个警察领到了祁革命的跟前,笑盈盈地说:“你看看,这是谁?”她偏着头看着祁革命,让他自己去猜。

  祁革命走向前去,认真地端祥着面前这位跟自己年龄相仿的警察,然后突然地握住了对方的手,眼睛里的光彩更加的明亮了:“你就是……”他的声音有些发颤,他已猜到了此人是谁。

  “祁书记,西满分局地下党朱振山回家,特向你报到!”朱振山双脚收拢,立正着向祁革命敬了个礼,他的神情虽然是严肃的,但眼镜背后的眸子里却明显地泛着粼粼的泪光了。

  “振山同志,欢迎你回家!这些年你辛苦了,党和人民感谢你啊!”祁革命先是用力地摇着朱振山的胳膊,俩人又对视起来,然后,突然的就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在他俩的旁边响起了一阵掌声。

  “振山同志,这是解放军的汪团长。”祁革命松开朱振山,指着部队的首长介绍着说。

  朱振山立正,给汪团长敬礼,又热烈地握手。

  “这位是县大队的大队长于得胜同志。”祁革命又介绍着。

  朱振山马上就抓住了于得胜的双手,激动地说道:“我早就知道你,也见过你了,你可是名振嫩江两岸的‘草上飞’和‘鬼见愁’,日伪军、地主武装和土匪绺子,还有警察,对你都是闻风丧胆啊!”

  “那儿呀,我可没那么厉害。”于得胜不好意思地抓了抓头上的帽子,脸一红,便低下了头,这时,站在他身边的肖椒琴悄然地拉了一下他的衣襟,他的脸颊更加的红了。

  这细小的一幕,竟被朱振山看在了眼里,并禁不住地说了出来:“哟,我们的美女情报员,好像跟我们大英雄的关系不一般嘛!”

  “哈哈……”一旁的祁革命和汪团长都大笑起来,“我们振山同志的目光就是敏锐,不愧为是做地下工作的,哈哈……”祁革命又仰头大笑了。

  肖椒琴的脸红得像早晨初升的朝阳,她羞赧地转过身去,在她的背后自然又是一片笑声,但此时这笑声,不仅仅是送给于得胜和肖椒琴两个人的,这笑声里还蕴含着祁革命、朱振山、汪团长,以及他们身边的警卫和秘书们,对眼下黑夜的过去与白昼到来之际的愉悦心情。

  【资料】我军早期进入东北嫩江流域

  有个读友在看了我的《中国农民部落》开头后,发出疑问:1945年初新四军就到东北的嫩江啦?我回答是的。据我家乡那个县的史料记载,1945年东北光复前,已有我军少量非整编的部队进关,会同部分被打散的抗联战士和东北军马占山的抗日散兵,在我家乡那一带活动,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后,王良太团接受延安我军总部派遣进关接收日军物资,一开始是计划接收阜新日军地下战备仓库,后情况有变,一路北上,与先遣人员及当地抗日武装,重新整编,番号为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另有说是二十四团的),当时我家乡这一带主要的反动军事势力是敌伪残余、土匪绺子和地主武装,没什么太大的战斗力,在新四军二十二团组建之前,我地下党与先期进关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小股武装力量,实际上早已控制了平阳县域的农村地区,而平阳县城也早已是孤城(即我家乡化名的那个县)。45年初攻打厉家大家(化名)的部队,实际是新四军二十二团组建前的一部分部队,而攻打平阳县城时,早已对外公开了这个番号。

  另外,这点战事,只是本书的一个开端,不是核心内容,我家乡嫩江边上的最大战事是1931年的江桥保卫战,有人说,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抗日第一枪,我不是学史和写史的,具体情况我也不详。本书借用这点战事,主要是引出于得胜(化名)这位从部队留下来的土改干部,以及地下党的县委书记祁革命(化名),那一代党的基层干部,特别是做农村工作的,历史过去了之后,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当年执行上级指示,在农村和农民问题上做了很多的错事,但是,他们的思想非常的朴素,是真正全心全意为农民着想的,想想今天党和政府里的一些干部,他们已经代表权贵阶层的利益了,已与广大的农民严重的对立了,让人痛心啊,再这样下去,不知道我们的党群和干群关系会发展成什么样?

  本人不是怀旧,也不是左派,我只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演变史告诉我的。在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占绝对多数的国度,忘却或淡视农民利益的无论哪个党和政府,其所领导的社会都是不可能真正和谐的,其经济也不会有本质上与根本上发展的。说到这儿,我可直率地说,中国的未来绝对不在于现有的几百个大中城市,而是取决于占国土面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牧区的发展,更不在于现有那屈屈两亿多城市人口,而是取决于近十个亿的中国农民的富裕,换句话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绝对不是现有城市的进一步膨胀与扩建,而是现有农村的全面的就地城镇化,以及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拉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真正内需,在中国的农民身上和中国的农村之中。我有时真想呐喊,陶醉在现有城市飞速发展成就里的人们呀,你们该醒醒了,回望一下日渐沉沦与凋零的中国农民与乡村吧!可又一想,人微言轻,一个草民屁民,也就是自己发发感慨,*一下罢了。

  忍不住又说了点题外话,还是请关注农民的读友们往下看吧,文中肯定有误,甚至有错,敬请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农村发展史的读友们批评指正。

14、艰难抉择
说话间已是1947年了,平阳县域内已无大的战火,这时的于得胜与肖椒琴完了婚,且肖椒琴已有身孕。

  这年的年初,在县机关大院保安大队的队部里,于得胜正召集三个中队长开会。

  于得胜举着一个蓝色粗布皮的小本子,向几个人展示着,说:“这是县公安局新发的居民证,”他打开小本一页页地翻着:“一共有10页,看,这里贴着持证人的照片,这里是手指印儿,这里记录着持证人的身高和体重,这几页是职业变动、住址变动、年度查验和记事。我们县大队这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