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背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霸权背后-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消沉了十余年之后经济开始首次增长。
  2000年后的第一个十年,俄罗斯开始赢得影响力,其途径不是军火交易,而是运用它的地缘政治资产——石油和天然气——采取战略性行动。普京总统周围的俄罗斯领导人意识到,如果不采取决定性行动,俄罗斯将很快被军事对手美国包围并打败。没有任何事情比这个战斗更重要。以美国为基地的盎格鲁撒克逊权力精英下定决心阻止俄罗斯的正常运转,以免其对美国称霸世界构成干扰。在华盛顿*看来,控制伊朗和叙利亚不过是走向与俄罗斯的大对决的步骤而已。
  在未来数十年里,除非中国能克服两大战略性弱点——不断增长的经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以及对美国首次核打击构成可靠的核威慑,否则中国不可能兴起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强权。
  俄罗斯以其战略核武器库拥有足够的军事威慑力,同时也有丰富的能源,从而拥有对美国的全球军事和政治统治地位的可信平衡力。俄罗斯、中国以及与其他欧亚大陆国家的联盟(实际上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相关国家,在1998年亚洲危机之后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该组织),构成了对美国单边主导地位的平衡力量。
  华盛顿的新石油地缘政治
  自从2001年1月小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美国未公开表明的对外政策优先重点是控制世界上的主要石油和天然气田。现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推翻塔利班政权与控制横跨中亚的能源管道、将中东地区军事化有重大关联。

第二章 控制欧亚大陆: 颜色革命和(10)
对伊拉克的入侵与美国将中东军事化直接相关。1999年之后,美国在从科索沃的柏恩斯提尔基地到西非沿岸的圣多美/普林西比之间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军事基地。美国试图对委内瑞拉*选举出来的总统进行“政权更迭”,同时无耻地声称自己是“*唯一正当的捍卫者”。美国对神经紧张的德国和法国施加巨大的压力,要求将幅员虽小但在战略上却很重要的格鲁吉亚共和国纳入北约,以保护巴库的石油流向地中海。
  中国寻求能源安全
  2000年以来,中国占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的40%,这个比例还呈进一步扩大之势。仅仅10年之前,中国才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巨大的经济引擎靠碳氢化合物驱动,能源是中国的致命弱点。2004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据中国媒体评论,华盛顿不顾世界反对占领伊拉克的决定,使北京确信必须尽快获得未来的能源安全。此后,中国走向全球,到每一个有重要石油储备的地区提供双边贷款,减免债务,提供软贷款,以获得能源安全。
  2004年年底,中国与德黑兰签署了价值700亿美元的能源协议,在今后30年购买LNG的天然气,开采亚达瓦兰大油田。作为这项交易的一部分,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将扩建德黑兰市地铁。德黑兰对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伊朗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很感兴趣。
  据估计,伊朗拥有继俄罗斯之后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量。它对中国、日本、俄罗斯、欧盟是具有战略性的重要经济区域,对华盛顿同样如此。华盛顿之所以威胁要在军事上消灭这个国家,理由远不仅是伊朗的核计划,而是由于它与俄罗斯、中国和其他欧亚大陆国家建立联系的战略能力。
  伊朗石油占中国进口石油的14%。显然,中国对支持美国轰炸伊朗没兴趣。
  2005年1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始修建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西北的石油管道。这条管道削弱了2006年夏华盛顿支持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线的地缘政治重要性。
  华盛顿指责北京“试图在源头控制能源”,声称中国正在“锁住阿尔及利亚、阿塞拜疆、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缅甸、泰国和委内瑞拉的资源”。中国的答复是:“中国不得不寻求采购海外石油资产,除了主要被美国和英国把持的中东地区,其采购地区主要包括非洲国家、东南亚国家、中亚和南美,这些地区的一些国家与美国合不来”。
  中国对石油安全的追求是围绕石油展开的新冷战的一颗重要棋子。然而,这些生死攸关的全球能源博弈的主角,不是伊朗,不是委内瑞拉,甚至也不是沙特*和也门争议中的未开采的巨大储量的油田。
  主角,是俄罗斯。
  切尼的能源战略
  从一开始,切尼布什的政策就基于一项明确的战略,这项战略是美国权势集团各种帮派的共识,这就是确保五角大楼提出的全方位主导的美国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包括控制整个宇宙的大部分地方,包含大气层内外。由英美四大私有石油巨头——雪佛龙德士古、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公司和皇家壳牌——控制石油、直接主导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成为这项全球战略的基石。
  切尼布什政府代表着美国主导集团的决定,如果美国要继续有能力控制世界经济增长、防止竞争性经济集团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就要大幅调整对外政策,采取极具侵略性的措施掌握全球石油资源。

第二章 控制欧亚大陆: 颜色革命和(11)
华盛顿政策圈很明确地意识到, 为了控制全球石油流通, 美国需要更具侵略性地投送军事力量,达成总体的军事主导地位,这就是全方位主导的实际含义。
  迪克·切尼是将美国军事和能源政策融为一个一体化主导战略的理想人选。20世纪90年代初在老布什的领导下,切尼曾任国防部长。1993年离开政府后,切尼成为总部在得克萨斯(现已迁到迪拜,以回避美国税收)的哈利伯顿公司首席执行官。哈利伯顿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服务公司。通过它的家乐氏、 Brown & Root子公司,哈利伯顿公司还成为了五角大楼最大的军事设施建筑商。军事工业复合体和大石油公司的利益融合,主导了布什政府。
  “最有价值的地区”
  1999年9月,在即将成为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副总统一年多以前,切尼在伦敦石油研究所发表了露骨的演说,他提出:
  “据估计,今后几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平均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保守地估计现有石油储量的产出将每年自然降低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到2010年我们每天将额外多买5000万桶石油。那么这些石油从哪儿来呢?石油从根本说仍然是政府的生意。尽管世界许多地区有巨大的石油机会,但占世界石油储量2/3、价格又最便宜的中东,仍然是最有价值的地区……”
  切尼估计,到2010年世界每天将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5000万桶石油需求——这是2008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相当于5个新沙特*的产量。
  切尼在伦敦讲话的第二点是:“占世界石油储量2/3、价格又最便宜的中东,仍然是最有价值的地区。”然而,他指出,中东的石油掌握在政府的手里,不对私人市场开放。
  在发表1999年伦敦演说的时候,切尼是具有超级影响力的智库“新美国世纪工程”(PNAC)的成员,该组织下决心将中东的石油从当地政府手中夺过来。切尼、唐·拉姆斯菲尔德、保罗·沃尔福威茨以及后来许多布什政府中的重要官员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他们发表了新美国世纪工程政策报告《重建美国防务》。
  切尼的这份新美国世纪工程报告呼吁美国新总统找到对伊拉克宣战的借口,以占领伊拉克,直接控制这个中东第二大石油储量国。这份报告直率地提出:“……把实质性的美军部队放在海湾地区的需要,超过了萨达姆·侯赛因政权问题……”
  这就是切尼在1999年伦敦讲话所暗示的——将庞大的中东石油资源从独立的民族国家政府手中夺过来,交给接受美国控制的势力。对伊拉克的军事占领是这项美国战略的第一个重大步骤。
  然而,华盛顿的最终大奖,却是控制俄罗斯的石油储量,瓦解俄罗斯军事力量。
  肢解俄罗斯:“最终的奖赏”
  出于显而易见的军事政治原因,华盛顿不可能公开说出自1991年前苏联解体以来,它的战略重点一直是瓦解或分化俄罗斯,有效控制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从而获取其“最终的奖赏”。不过,无论沦落到什么程度,俄国熊仍然拥有可观的军事能力,核牙齿依然锋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盛顿启动了一个精心设计的进程,不仅要将前苏联卫星国纳入欧盟,还要让这些卫星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北约。至2004年,波兰、捷克、匈牙利、爱沙尼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已经加入北约,格鲁吉亚已经呈现加入北约的势头。

第二章 控制欧亚大陆: 颜色革命和(12)
新美国世纪工程希望将北约扩散到俄罗斯的大门口。早在1996年,切尼的密友布鲁斯·杰克逊,时任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总裁,同时担任美国扩展北约委员会的主席,这个委员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华盛顿游说组织。
  北约对俄罗斯的包围、欧亚大陆的颜色革命、伊拉克的战争,均从属于同一个美国地缘政治战略,是最终一劳永逸地肢解俄罗斯作为美国超级大国霸权的潜在竞争者的大战略的一部分。
  叶利钦时代的结束给华盛顿的宏大计划带来了一点小麻烦,更为清醒的普京作为极具活力的民族主义力量开始逐渐谨慎地崛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导下西方银行和*的俄罗斯寡头合伙抢劫了这个国家之后,普京政府致力于再造俄罗斯。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石油出口一直在增长,到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时,俄罗斯已经是继沙特*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
  尤科斯事件的真正含义
  俄罗斯石油地缘政治的转折性事件发生在2003年,正值美国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和联合国法律的规定,明确表示要把伊拉克和中东地区军事化之际。2003年10月俄罗斯亿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