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 与您的观点有矛盾吗?
以下仅供参考。
这是不矛盾的。
在博文《可否用方便去习气》中针对的是个人如何对治习气,里面提到,个人“只要意识到自己的习
气了,就应该立即远离、克服这一习气,而不要再以任何方便为借口来躲避自己对不良习气的克服”。而本问题中
关于方便的故事指的是菩萨用方便帮助别人克服习气,并没有使别人以此为借口而躲避习气的克服。但就菩萨个人
而言,自己对待无明、烦恼、习气也是当机立断而不放逸的。
《大方广善巧方便经&;#8226;卷第二》:“具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又如世间善用剑者,于其剑法
巧妙精熟。是人一时隐覆利剑,独行旷野险难之处。于其中路忽见一人,单己无伴复无器仗。时用剑人见彼人已,
生悲愍心,即相附近,而谓言曰:‘汝今独行一无伴侣,又无器仗将何护身,汝今同我随其所往,终不令汝有所阙
失。若忽值遇盗贼等事,我当为汝作大救护。”言已同行。于其中路忽逢贼众。时同行人不知此人先隐利剑,见是
贼已即生怖畏。时用剑人发勇猛心无所怯惧,即出其剑与彼贼众而共斗敌。时彼贼众皆悉断命。其用剑人自护身
已,复能防护彼同行者,咸得安隐过斯险难。具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而能具足种种方便执智慧剑,虽于
五欲境嬉戏顺行,终不暂令身根起放逸事,能为身根作大防护;设于异时遇烦恼魔,菩萨亦复无所动转。”
大意是说:
佛说,具有善巧方便的大菩萨也是这样……他们就像世间善于运用剑术的人,对剑法非常巧妙娴熟。
譬如有一个剑人掩藏了自己的利剑,独行于旷野、险恶之处。在路上他忽然愚见一个人,孤立无助也没有武器随
身。这个时候,剑人见到此人,对其生起了怜悯心,于是就靠近这个人,对他说:“你今天一个人行走,没有伴
侣,又没有武器防身,很危险,你和我一起结伴前往的话,你就会很安全。如果遇到强盗等事情,我来帮助你。”
说完后,那个人同意了,于是二人同行。在行走过程中,二人竟然遇到了众贼。同行人不知道剑人先隐藏了利剑,
见到众贼很恐惧。此时,剑人以勇猛无畏之心与众贼搏斗。那些贼人都被打死。这个用剑的人,既能保护自己,也
能保护同行者,使大家都平安渡过了险境。具有善巧方便的大菩萨也是这样。他们能够具足种种大方便,执持智慧
之剑,虽然在世间五欲的环境中正常生活,但始终严格自律,不使身体放逸,避免身根受到不良外缘的干扰。即便
在某个时间里,遇到了烦恼习气,也不被它所带动,而是当机立断地克服、转化。
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菩萨利用智慧之剑,自利利他,自护护他,但绝不放逸自己的习气,也不被不
良外缘所带动。
2008年2月5日发布于博客圈
381 关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381 关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郭旭东
博友留言:请老师谈谈“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并结合*的对治。&;nbsp;
以下仅供参考。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出自《素问·天元纪大论》,其中还提到:“少阴君火,少阳相火。” 后
世将这些概念明确为:“君火”是心之阳气,“相火”为肝、肾、胆、膀胱、心包、三焦之阳气。其中肾之阳气也
叫“命门火”,肝之阳气也叫“雷火”。“君火”单指正气而言,若过旺时便是“心火亢盛”。
心为君火,为神明之主,故谓之明;肾为相火,为发生之根,故谓之位。《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这说明了心驾驭自身的重要性。&;nbsp;
就*而言,也要从心理上下功夫。首先一定要意识到*的严重危害,从而清楚克服*的重要意
义,这样就会使得克服*的决定和行为变得积极,也不为自己不克服*习气找借口。特别是青少年,尤其要注
意。关于*的危害,可参见《中医文化随笔37·青春期》的内容。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克服*习气的意志一定要坚定,不可三心二意,不可优柔寡断。这样才能真正
取得进步,否则很可能会前功尽弃。一定要意识到其危害,与这种不良习气彻底决裂。要高屋建瓴地看待问题,要
树立更加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和誓愿,积极克服不良习气,真正向更高境界前进。要不断总结方
法,不要认为*没有什么危害而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切实根据自己的体会努力克服习气,是否受到伤害,自己
心里应该很清楚。
克服不了*习气,除了主观不清楚,认为没有必要外,就是可能还有懦弱的习气,没有克服习气、
征服困难的勇气、决心和毅力。如果觉得有价值,那么就应该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
有这样,才能取得长足的胜利。
2008年2月6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 想看书来
382 关于无漏
382 关于无漏
郭旭东
博友在博文《关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中留言:请问老师:道家是不是有关于在男女性生活中,
如何把持自己的心念(的内容),虽是淫行但是内心不是*而是养生。您讲的“无漏”说“男子不遗精”,那去
除了对*的贪着之心,还有男性的性功能么?都是阳痿了吧?既然符合常态的正常善因缘,那么家庭中就不可避
免的涉及性生活和谐的问题,修行人首先要做到去除对*的贪着,如何在淫行中把*的性空本质看破体证到,
如何“身处名利情中又能自由的处理名利情的关系”,确实是个比较敏感而重要的问题。&;nbsp;
以下仅供参考。&;nbsp;
佛学中认为“无漏”中的“漏”是漏泄的意思。贪瞋等烦恼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
漏。佛家称脱离烦恼之法和达到离烦恼境界为无漏。那么,一般来说,无漏境界应该是不遗精的。《婆沙论·九十
九》:“阿罗汉尽一切烦恼,何犹有斯事(指遗精)?”意思是说阿罗汉已无遗精等状态。在佛家,梦遗一般不犯
戒。《四分戒》:“除梦遗,不犯戒。”但梦遗者在醒来后应该生起忏悔心。《大般涅盘经》:“迦叶菩萨白佛
言:‘若有比丘,梦行*,是犯戒否。’佛曰:‘否也,醒时应生忏悔。’”
在佛家,夫妻之间的正常性生活不属于邪淫。&;nbsp;
我们要注意身体健康,夫妻要避免频繁的性生活。作为修养者,要积极主动运用自己的意识,升华自
己的价值观,向更加高尚的精神境界前进。痴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也很容易颓废堕落。作为修养者,要严格自律,
身口意都应该严格要求。所以一旦有这样的习气,应该加强学习,努力避免。
2008年2月7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83 关于恬淡虚无为乐
383 关于恬淡虚无为乐
郭旭东
博友留言:老师您在《事例探讨(四)》曾经说:“《理趣释经》卷下《瑜伽广品》中密意说二根交会
五尘(指色、声、香、味、触)成就大佛事,以这种三昧(定态),奉献一切如来,就能迅速灭除从妄心所生起的
各种污染(即各种不正确的心行),疾证本性清净的法门。此处二根交会,不是真的指男女二根和合,而是指观察
自身的佛性与他身的佛性和合成为定慧,而证悟到众生的佛性平等。”,现实生活中体察自己的*念头,其中有
贪着心、以其为乐固守其中的心、有一种安住在对*执著的大无*、有为乐满足欲念贪爱美色图片的心,这些
心非常顽固的桎梏了内心世界的开朗、灵明、辽阔、豁达、仁爱,处于一种无知无识的蒙昧、闭塞、冷酷状态之
中,同时对心理中*的触发,真的集结了对异性的美色、娇声、香气、味、触的贪爱,在反思贪着*的心的时
候,确实感觉直接牵扯了内心世界里非常多、非常顽固、强大痴、无明,还发现人的很多心理性格不良习气比如:
敏感、易暴躁、好斗、不仁慈、猜忌、自我为中、没有分辨能力、孬气等等,都与自身强烈的*执著有着很大的
因果关系,以“恬淡虚无为乐”是不是克除“以*为乐”很好的方法?&;nbsp;
以下仅供参考。&;nbsp;
我们在克服*上要注意德的重要性。以“恬淡虚无为乐”是一种清凉的内心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保
持内心稳定的重要因素。“以*为乐”往往内心很浮躁。所以,以“恬淡虚无为乐”应该是克除“以*为乐”
很好的方法。这就像用清凉之水浇灭烈火一样。&;nbsp;
所以,当我们*强烈的时候,不妨以“恬淡虚无”四字作意,同时不断升华自己的价值观,向更高
的思想境界前进。
2008年2月10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txt小说上传分享
384 关于“善男子善女人” 标准
384 关于“善男子善女人”&;nbsp;标准
郭旭东
博友留言:求教一个问题,&;nbsp;佛经中经常到“善男子善女人”这个概念,请问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有什
么标准?&;nbsp;
以下仅供参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