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合掌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崇年先生:
  我是这么说的。我到美国去,遇到一位老先生,他是满族人,说康熙是“千古一帝”。我说那汉武帝、唐太宗怎么看啊!我说康熙是“千年一帝”。
  星云大师:
  您说康熙是“千年一帝”,怎样说?
  崇年先生:
  我说,我们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三千多年,第一个一千年,称王不称帝,像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称帝的历史两千多年,从秦始皇到宣统。
  这两千年分前一半后一半,前一半,可论说的有秦始皇,称帝时间不长,只十二年,虽完成六国统一,“车同轨、书同文”,但征发徭役、焚书坑儒,激起民变,流毒千古!第二个是汉武帝,虽雄才大略,但后期有“天汉民变”,宫廷也出问题,不是一个太平盛世。所以,前一千年可称的就是一个唐太宗。这话也不是我说的,《旧唐书?太宗本纪》说:“千年可称,一人而已!”
  后一千年,我算了一下,一共八朝九十个皇帝。北宋九个皇帝,南宋九个皇帝,辽十个皇帝,金九个皇帝,都是半壁山河;西夏十个皇帝,偏隅西北;就剩元、明、清。元朝十五个皇帝,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他很伟大,但是没有在中原称帝,底下就是元世祖忽必烈,他定都北京,虽武功可称,但文治不足。
  星云大师:
  只有武功,没有文治。
  崇年先生:
  明朝一共十六个皇帝。第一个是朱元璋,朱元璋是了不起,把蒙元统治推翻了,但“胡惟庸案”、“蓝玉案”等,诛杀过滥,遗毒后世。胡惟庸,左丞相,案发,诛杀一万五千多人;蓝玉,梁国公,案发,“磔于市,夷三族,彻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卒,坐党论死者,可二万人。”朱元璋“胡蓝之狱”案件,《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诛连者四万,失侯者二十,周内深文,亦云惨矣!”
  星云大师:
  奇怪,杀人怎么这么轻率!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啊!滥杀人、滥害人实在是最恶劣的行为。

说史(4)
崇年先生:
  有人说朱元璋晚年性格有了变态。之后就是永乐皇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占南京,夺取皇位,年号永乐。
  永乐在位二十二年,迁都北京,亲自北征,史有功绩。他夺取皇位后,在南京找了几个史官,问道:你怎么看我这件事?史官说一个字“篡”!永乐还不错,没有杀他们,只是生气。后来又找一个史官问,回答还是一个字“篡”!之后,他就不再找人问。
  在“靖难之役”后,他也是杀人太多,也太残酷,残过其父。史书记载,他从北平发兵时,僧人道衍跪着秘谏说:“南京有位方孝孺,素有学行,武成之后,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点头答应。攻下南京后,方孝孺果然不降,朱棣大怒,命用刀豁开嘴角到两耳,还是不降。命将其寸磔,诛其十族,连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原兵部尚书铁铉不降,割其耳鼻,挖身上肉,煮熟放到其嘴里,又投入油锅炸,最后寸磔之。还有敲掉牙齿,断其手足,甚至杀人之后,把皮剥下来,以人皮楦草,过于残暴!“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朱棣竟然株连十族!这能够上“千年一帝”吗!
  嘉靖在位四十五年,他信道教,严嵩专政,“庚戌之变”,蒙古军队打到北京,天下也不太平。
  万历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是张居正辅助他,第二个十年还做了一点事(史称“三大征”),万历二十年之后,近三十年不理政事,就是“六不做”——不郊(不祭天地)、不庙(不祭祖)、不朝(不上朝)、不见(不接见大臣)、不批(不批答奏章)、不讲(不御经筵)。
  星云大师:
  为什么不批?你可以不做皇帝就好了?
  崇年先生:
  他干脆把位子让出来,或者就在后宫享乐也行,但他没有这么做,就是奏章不批,皇帝照做。
  星云大师:
  您将来可以写一本书,叫做《皇朝的得失》,他们的得失,怎么样影响自己,影响社会,影响国家。把这许多得失作为一面镜子。
  崇年先生:
  明朝没有了,接着就是清朝。努尔哈赤开国,没有看到统一;皇太极五十二岁过世,也没有看到统一。顺治帝看到统一了,二十四岁就往生了,前期主要是多尔衮在摄政。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清史稿?圣祖本纪》对康熙帝有个评价:“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星云大师:
  康熙帝学西学,后来呢?
  崇年先生:
  康熙帝引进西学,学习西方很好,但没有形成制度,结果人亡政息,他故去之后,这些就没有了。他如果建立制度就好了,就可以后代延续下去。所以制度很重要。
  星云大师:
  还有乾隆呢?
  崇年先生:
  清朝皇帝在位六十年以上的只有康熙和乾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当太上皇三年多。但是,乾隆朝西方世界发生大变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乾隆皇帝高傲自大,故步自封,乾隆中期发生王伦民变,天下也不太平。所以,乾隆帝够不上“千年一帝”。
   。。

事理
有无相生
  星云大师:
  前面说过,“不给”两个字,养成了我淡泊物欲和“不要”的性格。
  崇年先生:
  可是,您什么都有。
  星云大师:
  是的,我不要而有!我不要钱,不拥有钱,钱来了,我觉得都是十方信施的,我要把钱用了,才能体现钱的价值。如果我要、我有,那么人都有贪心,有钱就会把它存到银行里,就要积聚,就不能创建事业。因此,常有人问我:佛光山是怎么建起来的?我说:因为我“不要而有”,所以才有佛光山的一切。平时只要我有一点稿费收入,或是皈依的红包,我就拿来建寺庙、办学校、添置各项弘法设备。我认为个人可以不要,但是大众要,要给大众。我常说,我也是一个信徒,我跟大家一样,我也要布施,我也在学习喜舍。我经常教诫佛光山的徒众,不可以在信徒面前说到喜欢什么东西,因为那是一种暗示,你欢喜,要他买给你,这是罪过,不可以的。我有多少奉献、结缘?我觉得出家人要“以无为有,以不要而有”,不可以被物质所囚。
  崇年先生:
  您的“有”与“无”是您的佛家有无观。
  星云大师:
  世间的人总认为,“有”、“无”是相互对立的,有的不是无,无的不是有。但事实上,有的也会无,无的也会有。你本来没有钱,忽然中了彩券,一夕致富,不就发财了吗?有财有势的人,忽然遭遇一场横祸,顷刻间财富荡然无存,什么也没有了。因此,假如有慧眼的人,能彻底认识世间,就会知道“有的非真有,无的非真无”。有,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无,是无限、无量、无穷、无尽。虽然这个理论要实践很难,尤其佛教信众过的是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从“有”上面着力去获得需要的,不过出家生活还是要从“无”上面入道。“无”反而更大、更多。
  崇年先生:
  佛家从禅学上看待“有”与“无”,在家人则从生活中看待“有”与“无”。老百姓认为:有,就是有,这个月我领了人民币两千元薪水,就是有了两千元钱;这个月我花了两千五百元人民币,就是家里不仅没有钱,还亏了五百元人民币。
  星云大师:
  刚才讲,“有”和“无”不是相互对立的,如《般若心经》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有一如,这是从理体上来看待有无;若从事相上说,世间生活不能缺少资生物用,即使佛教也讲究“净财”、“资粮”的具备,所以如何在生活中调和“有”、“无”,这是一种智慧。
  崇年先生:
  还是有“有”的欲望?
  星云大师:
  有一次,我在香港机场转机,候机时间需要两三个小时。平时我到机场搭机,经过免税商店很少会去看它;那天候机时间实在太长了,顺道就进了一家文具店。记不清楚当时我是看到一样什么东西,忽然动念想买。问过价格,大概要港币四五十块钱,但是我身上没有钱,我怎么买呢?这时看到慈惠法师从远远的地方走来,我说:“惠法师,跟你借五十块钱。”她问我:“做什么?”“我想买这个东西。”她走过去一看,说:“啊!师父,不要买啦!这个在台湾多的是。”说完转头就走。我在后面一愣:“啊!身上还是要有钱!有钱就可以自己买,就不跟人家借了。”
  崇年先生:
  在佛家看来,“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好像有像点绕口令。佛家的“色”,不是“女色”的“色”,而是与“心”对立的佛教名词,是指人能感触到的、有形质的东西,佛家把它称作“色”。弄清“有”和“无”,“色”和“空”的关系,的确是一种智慧。
  不过,禅学的“有”与“无”是理论的概念;生活中的“有”与“无”是实践的行为。出家人住在寺院,实际上过着“供给制”的生活;在家人住在家里,衣、食、住、行、用,油、盐、酱、醋、茶,孩子上学,老人生病,都要花钱,所以他们从生活的现实来看待“有”与“无”。不过,在家人有一点禅学知识,从出家人的禅学看待“有”与“无”,视野可以更宽、更远些,心胸可以更大、更包容。
  星云大师:
  您说的没错,在家生活“开门七件事”,哪样不需要钱?人大都是为钱而生活,但钱是无限的,够用就好,而且很重要的是,钱要用在刀口上,要用得及时,用得有意义!
  昨天我刚从大陆南京回台湾,到机场的路上就想着:“回台湾应该不要用钱了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