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使他娶上了媳妇。虞晚峰死后,郑家铭总是抽空帮助荷花。虞洽卿去上海时,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尤其是没有一件长衫。郑家铭听说后,把家里仅有的一头半大猪卖了,给他买了一件八成新的长衫。为此,方荷花每次请虞民世老先生给虞洽卿写信,都告诫他不要忘了郑家大舅的恩情。
“明天给郑家大舅拜年,娘和你一起去?”
“那再好不过了。我想,先到虞氏家塾去拜访一下虞民世老先生,然后去郑马村,在大舅家吃饭。”
方荷花点点头,“这样行。这样你大舅会很高兴的。”
“大舅家一切都好吗?”
“一切都好。一家子都在盼着你这个新女婿上门呢。”
“什么?”虞洽卿吃惊地站了起来,“我这个新女婿?”
方荷花笑了,“都怪娘,忘了告诉你了。你快坐下,娘跟你说。”
原来,郑家大舅有一个女儿,比虞洽卿小四岁,叫郑雨梅。虞洽卿去上海时,郑雨梅只有十一岁,是个不起眼的小姑娘。五年过去了,郑雨梅已经长大,出落得亭亭玉立。因为知道虞洽卿今年要回来过年,方荷花早早就忙着做年糕、捣麻糍、磨冬粉、裹糕团。准备的东西太多,方荷花一个人忙不过来,腊月二十三祭灶那天,她就请郑家侄女郑雨梅前来帮忙。
郑雨梅不但长得好,人也很能干,做年糕、捣麻糍、磨冬粉、裹糕团样样做得干净利索。方荷花越看越欢喜。晚上睡觉时,方荷花问:“雨梅,你已经长大了,到姑姑家来做媳妇好吗?”
这话很突然,雨梅一点准备都没有,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你大表哥,就是在上海的学生意的。你以前常见的,现在还能记住吗?”
虽然已经五年没有见过了,但由于以前常常在一起,郑雨梅依然还能清晰地记得虞洽卿的模样。黑暗中,她“嗯”了一声。
“听那些从上海回来的人说,你表哥现在长高了,做生意门槛精,瑞康号的老板喜欢的不得了。你表哥从小心地好,你是知道的,现在又学的一身本事,你嫁给他,将来有的是好日子过。”
郑雨梅的心“咚咚”跳得厉害,上海在哪里?阿德表哥还和以前一样吗?嫁给他,将来会不会也去上海呢?
“雨梅,你愿意吗?”
婚姻的事情,郑雨梅知道,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是不能随便表态的。至于自己嫁给什么人,她很少去想。“你问我爹吧。我的事情,要听他的。”
“好,等送你回家时,我就问你爹。我想,他肯定是会答应的。”
方荷花还没有送雨梅回家,郑家铭却来了。他前一天杀了一头猪,是给荷花妹妹送猪臀来的。饭后,荷花对他说了想要雨梅做儿媳妇的要求,他满口答应。就这样,虞和德、郑雨梅的婚事定下来了。
21 送“财”
初一清早,虞洽卿穿戴一新,提着从上海带来的礼物,先去虞氏家塾给虞民世老先生拜了年。然后,他跟在母亲后面,一起去郑马村,去给郑家大舅郑家铭拜年。
去郑马村要经过龙山镇。山下村离龙山镇有一里多路,虞洽卿觉得母亲走得很吃力。到了镇上,他要给母亲雇一乘小轿。
“你别糟践钱,乡下老妇女坐轿子,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离郑马村还有*里路呢,走到那,会累坏你的。”
“我哪里就那么娇气?这条路我不知道走多少趟了,从来也没有累着我。你不要瞎忙活了,我们赶紧走吧。你大舅在家肯定等急了。”
拐过一条街,五个破衣烂衫的汉子突然拦住了虞洽卿母子的去路。
“一看这位先生的穿戴,就是发了财的。”其中一个老年汉子站到虞洽卿面前,“可怜可怜我们,把我们的几担柴买去吧。”
随着老年汉子的手势,虞洽卿发现,对面的街边停着五担柴。询问了一下,虞洽卿才知道,这些人都是苏北船民,在杭州湾遭遇台风,船毁货沉无法回家,就住到伏龙山上打柴混穷度日。他们原以为正月初一卖柴的人少,可以卖个好价钱。却不料大年初一,人们不是在家里欢聚,就是外出探亲访友拜年,根本没人到市场上买柴。这些卖柴人左等右盼,无人问津,不由急了。他们想:挑回去吧,都是大山里人,进趟城不容易,十多里的山路,来来去去,谁吃得消?扔了吧,大老远砍了挑来,多可惜呀?况且,他们还都希望这些柴能够卖掉买米呢。
看到这些卖柴人焦急不安的样子,方荷花马上说:“阿德,我看他们挺不容易的,这些柴我们就买着吧。”
“娘,这些柴本身值不了多少钱,要是在我们家门口,我肯定听你的,把他们买下。现在这里离家很远,我们还要急着去大舅家,买下怎么办呢?”
“送回家。你带着他们送回山下村,我在这里等着。”
“那什么时候才能到大舅家?”
“没关系。什么时候到都行,我跟他说,他不会见怪的。”
看了看母亲,又看了看那些柴担子,虞洽卿还是摇摇头,“娘,这样辗转太多,麻烦!”方荷花正要发火,只听虞洽卿又说道:“他们挑柴来是卖的,我帮他们把柴卖掉不就行了吗?”
“对,只要有人买,卖给谁都行!”卖柴的汉子们齐声嚷嚷。
方荷花点点头,还是有些不放心地问:“你打算把柴卖给谁?”
“卖给他们家。”虞洽卿往东面的一座豪宅指了一下。
那座豪宅叫崇本堂,是虞润甫、虞震甫兄弟所建。
虞润甫、虞震甫兄弟早年出身贫寒,家境困苦,后兄弟俩到上海经商,先是在街头贩卖洋布,后来就开设了鸿盛洋布号。由于经营有方,鸿盛号几年就赚了数十万两银子。有了钱,兄弟俩在龙山镇建造了崇本堂。这座豪宅20亩,前后三进,共64间,耗银十万两。新楼落成之时,虞洽卿正在他们家做放牛娃,亲眼看见了那振奋人心的场面。虞润甫、虞震甫兄弟准备了好几袋大洋,从房顶上往下撒,让前来看热闹的乡亲哄抢,既增加喜庆气氛,又顺便赈灾济贫。
银元纷纷落下来时,虞洽卿站在一旁,没有上前争抢。有一块银元落在了他的脚边,他只要弯一下腰就能够拿到,但他依然没有去拿。晚上,回到家里,虞洽卿有些失落。不过,快睡觉时,他突然对方荷花说:“娘,将来我也要造豪宅,比虞润甫、虞震甫兄弟的豪宅还要气派。”
虞洽卿让五个卖柴的人一起挑着柴担,跟在他后面,来到崇本堂前。崇本堂的大门刚刚打开,正在迎接前来拜年的人。虞洽卿高声喊道:“拜年啦!”崇本堂里的人见来了客,便拿着鞭炮点燃着出来迎接。
待鞭炮炸完,虞洽卿就说:“请告诉两位虞老板,我给他们家送财来了,他们家要不要?”
这本是一句普通的问话,可宁波话“柴”与“财”同音,又是新年头一天,做生意的人都讲吉利,人家送“财”来了,谁还能说不要吗?于是,虞润甫、虞震甫兄弟忙迎出来,高高兴兴、满脸笑容地说:“要,要财!”待看清卖柴的人是虞洽卿带来时,虞氏兄弟立刻明白了。虞润甫说:“阿德,在上海学生意真学成门槛精了。”说着,又让家人燃起鞭炮迎“财(柴)”。
平时人家买柴不但要过秤,还要论斤计两,讨价还价。可今天是大年初一。虞家不但不过秤,不还价,高兴地甩给每个卖柴人二两银子,而且还请他们抽烟、喝茶、吃年糕。
卖柴人从崇本堂里出来,虞洽卿跟着母亲已经走出镇了。他们忙追上前,要分一些银子给虞洽卿表示感谢。
虞洽卿说:“不用了。能帮你们把柴卖个好价钱,我就高兴了。”
一个小伙子问:“为什么?”
虞洽卿看了看一旁的方荷花,笑着说:“因为我娘高兴!”
原先说话的老年汉子点点头,感慨万千地说:“明明是没人要的木柴,你说一句话,就变成‘财’了。这真是稻草变金条啊!要是有了你这本事,到哪里都会有钱花的。”
“老人家,其实也没什么。做生意,要随时掌握别人的心理,这样才能赚钱。”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2 沉重的婚礼(1)
三北的习俗,男女结亲须经过问卜、吃茶、过书、发聘、发嫁妆,然后迎娶、拜堂、宴请、敬酒、贺郎、搬茶、吵房,然后再会亲、回门,礼仪繁琐,前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郑家大舅郑家铭是一个开通的人,知道那样一来要耽误虞洽卿许多时间,就诸事从简,决定能省去的礼仪都省去,将婚期定在正月初八。
方荷花极喜欢郑雨梅,不愿让她受太多的委屈,问卜、吃茶、过书省了就省了,发聘一项,却坚持要办。发聘中最主要的是送盘礼。盘礼是男家将聘礼放在一个大盘中,送到女家。由于礼物多,衣物、鱼肉、糕点等基本上是车载人挑,盘礼仅仅是一种象征。礼盘中最要紧的是送给未来新娘的首饰,一般人家用银质的,中产人家用金质的称“全金六礼”。更有那富有人家用珠、翠、钻石的,称“全钻六礼”。首饰之外,礼盘中还要有花草,即吉祥草、万年青、茶叶等,前两样是祝福男女结合吉祥长青,后一样茶叶则是古代茶礼习俗的遗痕,因古人以为“茶不移志,植必子生”,结婚送茶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礼盘被送至女家后,女家除将盘礼中的首饰,花草全行接受之外,其他的盘礼,每样都只收受一半,余下的一半再与添加的衣料、鞋帽等,一并作“回盘”之物,再行送还给男家。
龙山镇上,除了虞润甫家娶媳妇送过全钻六礼外,其余的人家,最讲排场的(包括王景高家)送的也就是全金六礼。方荷花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加上虞洽卿带回来的现银,让虞洽卿抓紧时间去了一趟宁波,为郑雨梅置办了全金六礼的首饰。自幼生长在乡下,连银子都很少见过的郑雨梅,见了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