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三个人在一起时,虞洽卿精神抖擞地说,“你们都不要为我担心,你们把家管好,把孩子带好,把我侍候好就行了。你们看着吧,要不了多久,我就会让你们住上宽敞漂亮的洋楼,还要赚很多很多的钱!”
利用北浙江路两边的土地,虞洽卿注册成立了升顺房地产公司,公司用拥有的土地做抵押,从汇丰银行贷款八万元银洋。有了这八万元银洋,虞洽卿又注册成立了顺徵房地产公司。这两家房地产公司在同一地点办公,从事的是同一项业务,但升顺的法人是虞洽卿,顺徵的法人是潇潇,两家公司可以互相提供担保,有时候还可以倒腾资金。
苏州河上的北浙江路桥半年以后建成通车,而虞洽卿沿着北浙江路两边建造的升顺里、天潼路、南顺徵里、北顺徵里住宅小区也告成功。由于苏州河上北浙江路桥的建成,从闸北到英租界闹市区变得异常便捷,北浙江路两边的地价很快上涨,虞洽卿建成的住宅小区升顺里、南顺徵里很快销售一空,而天潼里和北顺徵里的房屋则全部留在升顺公司的名下,对外出租,这样,为全家的生计提供一个稳定的来源。
靠着升顺里、南顺徵里两处房地产发售赚到的钱,虞洽卿又把北浙江路东面的小浜上七浦填平,在北浙江路和海宁路交汇处建设了唐家弄、海宁路小区,在最后的三亩地上,他建起了自己的住宅。
新建的虞公馆是两栋洋楼,第一栋一层有中、西会客厅和大餐厅;二楼是虞洽卿的书房、卧室和账房间,另外还有一个小餐厅,三层是客房,供老家或者外地来客居住。第二栋楼共有四套并列的两上两下的单元房,正好供母亲和三房夫人居住。前后院落里还有两栋平房,前院的一栋是门卫、花匠、车夫等人居住,还有车库等,后面一栋主要是女用人居住,另外前后院都有厨房。
院落里栽着四季常青的树木,和不同季节次第开放的花卉,生机勃勃,美不胜收。虞洽卿和宰凤仙、潇潇等人搬进去,已经快过年了。他在年前赶回镇海龙山,将母亲、郑雨梅、还有弟弟瑞芳一家都接到了上海。
一大家子第一次聚在一起,宰凤仙和潇潇对婆母孝顺,对大姐郑雨梅尊重,对小叔子瑞芳一家关心,虞洽卿倒也满意。但是,方荷花总是觉得在上海特别别扭,一切都让她感到不习惯。刚刚破五,她就让虞洽卿送她回老家。虞洽卿差不多要跪在她面前恳求,她还是要走。潇潇一听,万分焦急,她找到宰凤仙,商量半天,两人一起来到老太太面前,双双跪下,“娘,是不是我们有不孝敬的地方啦?”
“没有。你们都很好。”
“既然是这样,还是请娘留下。”潇潇抬起泪眼说,“不然,你在上海就住这么几天就回去了,家乡的人会怎么说?那阿德今后再回老家,人家还不把他骂死?”
方荷花一想,三媳妇说得很对,就留下了。可是,过完元宵节,她说什么也不愿意留下了。没有办法,虞洽卿只好送她回龙山。瑞芳一家自然要回去,令虞洽卿没有想到的是,郑雨梅坚决要跟着婆母一块回去。宰凤仙和潇潇都一起去请她留下,但郑雨梅任她们怎么说,就是要回去。
虞洽卿本不想让郑雨梅回去,他总是记住母亲的话,想要让郑雨梅为虞家生下一男半女。再说,自己这些年在上海,把她一个人扔在老家,吃苦受累,而自己又不声不响地娶了两个女人,确实有些对不住她。虽然她没有抱怨,但他还是觉得把她留在上海,心里才好受一些。
见虞洽卿不同意让自己回去,郑雨梅就去求婆母。令虞洽卿没有想到的是,母亲一下子就答应了她。方荷花说:“雨梅在上海住不惯,再说,我也离不掉她。你要是真觉得对不起她,以后抽空多回老家几次。”
听母亲这么一说,虞洽卿也就顺水推舟,让郑雨梅跟着母亲一起回龙山了。
到了公元1916年,虞洽卿的经济实力已经相当雄厚,为了让母亲与郑雨梅住得更舒心,虞洽卿在家乡的伏龙山下建造了一处中西合璧的楼群,取名“天叙堂”,意为“天伦乐叙”。
这处大宅,占地10余亩,蔚为壮观;亭台阁榭,花园天井,别具一格,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被建筑学界称之为“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