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目录
推荐序一 “绝不放弃”的信念1
推荐序二 微笑的力量3
推荐序三 运动啦!6
家人序 坚持住,相互鼓励8
自序 感谢信10
预感 1那几天,那些血1
香港,忽然一周9
确诊16“癌”字的动漫效果16
一堆纸盒子一堆照片一堆未了的人和事23
备战六一儿童节29
病例131,人没了!36
手术45切,全切!45
儿子和儿子的故居54
妹妹59
温柔一枪64
叫醒69
婴儿般起步76
高烧中的整改方案83
化疗91病理结果:转移91
置之死地而后生101
这沸腾的生活啊110
不是哥们儿不努力是敌人太狡猾118
我的父亲母亲130
奥运期间的请假记录137
第三战役越发艰难,但高潮却迟迟没来144
病友150影子与业余厨师及业余艺术家150
忧郁的山楂树157
老大的女人和她的浪漫婚礼166
李大夫和那扇神秘的门174
这样和那样的青春180
孤独的浔儿187
病危195一语成谶196
高潮终于来临202
全副武装的侦察员洪小缨来了209
将军陈卫东发火了218
血!血站!特配血小板!226
梦中遇秦勇235
我那美丽的濒死经验248
新生257生命的曲线图257
儿子的家园联系本264
终于实现诺言——站着走出妇产医院而决不躺着出去272
还愿279
我那久经考验的心肝胆肺胰脾肾未见异常286
我看我身边的悲喜,我爱我自己的烦恼292
临终关怀与《西藏生死之书》299
花开不败308我才刚上路哎309
人间聚散,我心依然313
附录病友病例分析323(一)宫颈肿瘤及病变323
(二)子宫体肿瘤及病变334
(三)卵巢肿瘤338
(四)其他妇科肿瘤341
后记给读书的人343
推荐序一 “绝不放弃” 的信念
叶乔波
(中国著名女子速滑运动员 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特聘专家)
因为朋友的介绍,海彤让我为她的书作序。起初,真有婉言谢绝的想法,一来不想班门弄斧,二来不够资格……然而,与海彤的短暂交流,却使我与她有了一见如故的感觉。
海彤以她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女人在顽症面前与病魔和命运坚强抗争的感人故事,那是无悔的青春和沸腾的热血谱写的刻骨铭心的乐章,每一个章节都感染着我,打动着我,让我从内心情不自禁地为书中的坚强女性喝彩,为她们祝福!书中,这些普通女性经历着非凡的人生,一次次与亲人告别,向不可预知的边缘走去,又一次次被人间挽留,再次相依有限的时光,与肌体里的病魔斗争……落泪之余,我忍不住想起离我远去的我挚爱的父亲,想起我20年的冰雪生涯,那些炼狱般的煎熬岁月……
1993年秋,挪威。我因在训练中时常发生绞索,被迫住院接受手术,雷瑞姆院长亲自从我的膝关节内取出5块碎软骨和半月板,4根韧带已全部撕裂,无法治愈。1994年2月25日,挪威,利勒哈默尔的海盗船速滑赛场。为了实现我一生的梦想,我忍着伤痛,凭着顽强的信念和拼搏精神,夺得第17届冬季奥运会女子速滑1000米比赛的铜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开赛10天以来的第一枚奖牌,也是我133枚奖牌中最为不易的一枚。而就在这场比赛的前4天,我因膝关节伤势严重,痛失了500米的金牌,一年前我曾因这枚金牌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大满贯”。看着名落孙山的计时器,我欲哭无泪,走到父亲面前,难过地对他说:“爸,真对不起!让您失望了。”父亲却伸出手臂,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能来参加比赛,已经是胜利者了!”
赛后,我又赶赴德国,医生再次从我的膝关节中取出8块碎骨。而那次,从未在女儿面前落泪的父亲,却也禁不住老泪纵横。
实际上,我的精神动力源自张海迪,源自“中国女排”,也源自一张画像……我14岁那年的“五四”青年节,队里组织队员到烈士陵园活动,园里那幅画像让我永生难忘:一名战士在战场上,他身边所有的战友都牺牲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左手捂着被打烂的肠子,右手端着冲锋枪继续战斗着,他背后的山峰上插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些英雄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也一直在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强。无独有偶,海彤在她的书中,也把她与病魔的抗争过程称为“战斗”。
而支撑海彤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绝不放弃”的信念。我坚信:这一番历练,会让海彤更加确信精神力量的伟大,感知磨难也是人生的财富。如同滑冰,摔得多了,才知道怎样跑得更快。摔倒的地方,正是冲向目标的起点。如果说海彤从手术、化疗、病危到新生,靠的是她之前积蓄的“代偿能力”,那么热爱体育的她还需要继续锻炼,积蓄更强大的能量,以迎接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无数次摔倒”和“无数次站起”。
海彤生病做化疗期间,正值2004年雅典奥运会,海彤在书中提到体育、提到奥运以及奥运对于普通人的意义。作为北京奥组委的特聘专家,我想说:2008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意义就是让更多的人热爱体育、参与运动,让体育运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愿所有的女人自立、善良、乐观、坚强!
愿所有的女人热爱并参与体育,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愿坚强、乐观的海彤和她的家庭幸福、快乐!
愿大家都能成为体育运动的“形象大使”、“志愿者”,以饱满的热情迎接2008,迎接北京奥运会。
2007年除夕前夜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推荐序二 微笑的力量(1)
吴玉梅
(北京市妇产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
海彤出院后不久,就听说她要把自己从患病到治疗的过程写成书。起初,我心里是有些惊讶的,一本书,少则几万字,多则几十万字,对于海彤这样一个从死神身边回来不久的病人,她的身体能承受吗?而写作这样一本记录她生病入院、接受治疗,到从死神那儿重返人间的过程的书,就要不可避免地不断地陷入回忆,而那些回忆都是关于身体有多痛苦、心灵有多煎熬,这样的回忆海彤她能消受吗?她的身体会不会因此再出现什么波动呢?
我是海彤的主刀大夫,职业的习惯和敏感让我在她的写作之初不免为她担忧。也正因此,在海彤这两年多每隔三个月进行一次的体检中,我格外地关注她。除了常规的检查外,我观察她的气色,她的精神状态一天好似一天,我的心渐渐放松下来,我知道之前的忧虑是有些多余的了。本来,海彤坚强乐观的天性让她战胜了病魔,完成了生理和心理极限的挑战,那么突破回忆所带来的痛苦应该更不在话下了。
在最近的一次体检结束后,坐在我对面的海彤,微笑着说请我为她已经完成的新书写一篇序。
海彤的这个微笑我非常熟悉,这个微笑在我看来是标志性的。我第一次见到她的微笑是在她手术之前。她知道我是她的主刀大夫,于是就那么温和地微笑地看着我。她微笑的眼神里没有一般病人常有的对病情的惶恐、对医生的怀疑、对整个治疗方案的不信任,她的这种微笑,怎么说呢?真的非常从容。她用这样的微笑跟我对视的时候,似乎我跟她之间已经做足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手术前我们关于方案的交流仅限于此,但是她的微笑让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明白的病人。
海彤的手术很顺利,她的病情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说,处理这样的病人和病情我驾轻就熟。因为有淋巴结转移,手术后我又给她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放化疗方案。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恐怕她在我心里永远就是那个微笑着的、配合度极高的普通病人而已。但是当她的化疗进行到最后一个疗程的时候,事情急转直下,放化疗所带来的毒性反应在海彤的身体内累积后突然爆发,海彤出现骨髓重度抑制,她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急剧下降,生命危在旦夕。
我清楚地记得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海彤血液中的各项指标直线下降,血小板更下降到机器根本检测不到、只能用最原始的显微镜下肉眼读数的方法来勉强计算的程度。要知道血小板如此低下的病人,随时会出现无缘由内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由于颅内空间狭小,当出血量达到10至20毫升的时候,患者就会昏迷,而我们医生几乎是回天无力,这是我们医生最不愿意看到的。而此时,海彤已经开始眼底出血,四肢出现散在出血点。
那些日子,海彤身边的每个医生、护士都心急如焚,我们每天数次查房,我们动用了所有的私人关系,免去了医院公对公会诊的所有流程,请到了北京市的肿瘤医院、朝阳医院、人民医院、公安医院和307医院的血液科、肿瘤科和心外科等等的专家来会诊。
我记得那天我陪一位外院专家走到海彤床边的时候,在如此惊险的时刻,躺在病床上一动不能动的海彤,竟然还是如同我第一次见到她时那样,就那么温和地微笑地看着我。对此,说实话,我非常非常地震惊。那天,海彤不仅仍旧对我微笑,甚至还跟平常一样和我开了句玩笑,她说:“我的血是不是唱了空城计了?”
这句话说得太贴切了,形容得也太真切了。说得通俗一点,她当时的血液几乎要跟白开水一样,不管我们给她输进去多少健康的血小板,都被她体内的血小板抗体给破坏掉、给消耗殆尽。直到会诊得出结论要为海彤特配血小板,直到那一袋特配血小板一点一滴流进了海彤的血管里,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才算渐渐平静下来。
今天,说到海彤,我要说她留给我印象最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