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知道答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电影知道答案-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们从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刀光剑影,却早已习惯了做温室里的花草;
  他们稚嫩的耳朵可以吸纳一切信息,但张开两眼看见的,却依旧还是风花雪月。
  也许他们将来都会是人中龙凤、社会精英和国家栋梁,但是现在,他们至少还并不明白这场现实游戏的潜规则。而这其中,想必也有作为长辈和父母的我们的责任:
  我们一边教育他们十年寒窗苦、方为人上人,却忘记告诉他们成绩并不足以成为人生的全部骄傲;
  我们一边提醒他们老实做人、与人为善,却忘记叮嘱他们“坏人”从不会写在脸上,生活中的丑恶随时随地都会存在;
  我们一边告诉他们见义勇为、不要说谎,却忘记告诉他们,有时候生活需要书本上学不到的智慧和灵活变通的头脑;
  所以,请不要再盲目相信“勤奋+努力=成功”是一个公理,因为有时候情商往往比智商更为重要。
   。。

《布朗克斯区的故事》:寻找平衡点(4)
总之,当他们熟悉了这些“不可言传”的游戏规则后,他们会变得更好更强,更适合生活在这个充满复杂人性的黑白森林之中。
  只有让“此间的少年”真正地了解这个社会,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和改变这个社会。
  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实践是了解社会的一种途径。作为父母和长辈的我们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差异性教育,会有助于他们早日成长、破茧而出。
  世界从不是古惑仔的精神领地,生活也不总是看上去很美,在这群少年的灵魂深处,必然会经历着痛苦的挣扎和执意的追问:世界究竟是黑色的?白色的?还是黑白无间的?
  现在,我们就可以实话实说:答案是最后一种。而你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在黑白世界中寻找平衡,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人生路,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智慧去理解生活!
  《布朗克斯区的故事》宛如一杯浓浓的下午茶,充溢着关于成长的淡淡滋味,发人深醒、让人难忘。
  品完这杯茶,似乎也让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人”,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以及对于这个黑白世界的看法……
  片   名: 布朗克斯区的故事 “A Bronx Tale” (1993)
  导   演: 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片   长: 115分钟
  主   演: 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查兹·帕米特里 Chazz Palminteri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要幻想中(1)
故事的主人公叫“小四”。
  他曾经是一个好孩子:在家里,他是父母的希望;在学校里,他是老师欣赏的得意门生。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好孩子,最后竟然成为了连捅一个女孩子7刀的杀人凶手。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说实话,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外国(主要是好莱坞的)电影。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我个人的一种“偏见”——毕竟能够让我眼前一亮或者极度震撼的中国电影实在不多。
  当然,这部《牿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除外。
  片子很长,我又是一个很浮躁的人,但是总有那么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一动不动地坚持把它看完。
  被小四捅死的女孩子,叫小明。她是小四在学校的医务室里偶然认识的。
  也许第一眼见到小明的时候,小四就被她清纯可人的外表所吸引。对于青春期敏感而懵懂的小四来说,小明犹如一把近在咫尺的匕首,非常致命而又无法抗拒地刺中了他的心。
  于是,小四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小明。为了她,这个平素老实巴交的男孩子开始经常地旷课逃学,甚至不惜与邻村的小流氓动手打架。虽然他也会听到身边的人对小明的议论,说她交往过N个男朋友,行为放荡,举止轻浮,对待感情极不认真。但小四从来只把这些话当作耳边风、毫不理会,因为他不相信小明会是那样的女孩。
  此时,为了小明曾杀人跑路的古惑仔哈尼,从台南逃了回来,他是小明以前的男朋友。
  哈尼对小四非常友善,他嘱咐小四要好好照顾小明。而小四对哈尼的印象也相当不错,他对哈尼的言谈举止从心底里暗自佩服,不知不觉中已将其视为自己的偶像。
  然而,在一场音乐会幕后的帮派斗殴中,哈尼被仇家开车撞死,横尸街头。亲眼看到这一幕惨剧的小四,心中大骇。
  与此同时,小四清正廉洁的公务员父亲遭到奸人的陷害,被诬陷为贪污犯,带到警察局审问。等到释放出来,小四的父亲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行为唯唯诺诺,从此也不敢乱讲话。甚至在小四遭到学校无理刁难之际,他也只会替儿子委屈求情,而无心争辩。看着父亲变成这个样子,小四的感到震惊和愤怒。
  一个又一个偶像地倒下,让小四感到绝望。他迫切地要抓住小明这根最后的精神稻草。然而此时,他发现小明早已经背着自己跟有钱的公子哥小马好上了。
  小四的精神几近疯狂,他孤注一掷地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捍卫这场爱情,将小明留住。于是,他带着水果刀出门,准备找小马谈判。然而,在路上他偶遇了久违的小明。
  小四恳求小明能够回心转意:“小明,只有我最懂你,只有我能帮助你,我是你唯一的希望!”
  但小明冷冰冰的话语,却让小四彻底崩溃:“你以为你是谁呀?你怎么就不明白呢?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我就好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别挡着我的路,不要脸,没出息……”
  话未说完,小四手中的利刃已刺入小明的腹部。就像肢解小四那颗支离破碎的心,一刀、两刀、三刀……小四残忍地杀死了自己最爱的人,同时也毁掉了自己。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要幻想中(2)
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残酷的结局,并不是导演的虚构和杜撰。
  1961年6月15日,台北建国中学一个初二的男生茅武,在牯岭街上用一把水果刀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前女友,最后被宣判无期徒刑。
  整整30年后,身为校友的杨德昌,根据这个震惊一时的事件,拍摄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此记录了曾经动荡的年代和那个走向歧途的少年。
  随着“小猫王”探监时送给小四的那盒磁带,被监狱人员扔进垃圾箱,小四的青春就以这样的方式被现实无情地抛弃。
  身为旁观者的我们,看到此情此景,难免在心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究竟这起惨案是由谁造成的?是小四吗?
  小四还只是一个孩子,不管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稚嫩的。他的生活本该是风平浪静的,就像我们每个曾经上学的人,来往于学校、课堂、家庭三点一线之间。只要心无旁骛、好好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就OK,其他的事情都不用你去担心和发愁。
  然而,自从认识了小明,小四便介入到他从前很少接触到的世界——那就是真实的社会,而小明就是现实的化身。
  当然,小明的放荡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小就过着寄人篱下的贫穷生活,使她的内心充满了阴影,缺少了基本的安全感,因此她只有不停地变换着男友,寻求内心的慰藉。
  青春期的她早已显露出成熟女人的味道,言谈之中总是透着淡淡的世故和浅浅的虚荣,也许只有对她痴迷小四没有看出来,或者说他不愿意看出来。
  小明和小四其实是一样的,她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个人造成的。她所有的挣扎、暧昧和迫不得已,都是为了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她完全顺应着这个时代,虽然小四的出现曾经让她动摇和犹豫过,但是最后小四还是没能改变她。
  她始终还是摇摆不定:哈尼无法改变她,小四也无法改变她,她其实已经被这个世界同化了,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我们身边当然不乏这样的女生。她们或在舞厅的吧台上醉生梦死,或在不见阳光的地方出卖着自己的灵魂。对于她们,我们不免叹息和扼腕,更要提醒后来者:
  任何打击都不足以成为你堕落的借口,即便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你却依然可以改变自己,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永远走下去。
  与现实的小明为了生活而选择堕落不同,小四只是活在理想世界中的孩子,因此两个人的悲剧似乎早已注定了。
  小四最好的朋友小猫王,曾经这样评价小四:“你不要看他(小四)是个好学生,你如果惹了他,他会和你玩真的!”
  小猫王看得很准,小四的确不是混社会的人,混社会的人没有所谓的原则和“不可以”,他们圆滑世故,懂得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就像罗大佑在歌里唱的那样:
  “这个世界有着它独特的游戏规则:你对我笑一笑,我跟你握握手;脸上你看不到,心中要算计好;好像是为大家,其实是为自己;有时候你会输,有时我会赢;最高原则是有自知之明,最少投资多一点收获;别说你不在乎,别说你死要面子,我们的目的可能都一样……”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要幻想中(3)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实的人们顶多只是气急败坏、虚张声势,很少会主动做出傻事。真正主动杀人的人,都是生活在现实之外的,他们是愤青、是“无知者无畏”的文盲,当然还有像小四这样不懂现实的无辜少年。
  正是对现实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小四才错误地将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小明身上。当最后的希望破灭之时,他也只能亲手埋葬自己。小四的悲剧就在于现实经验的缺失,在于他无法正确地理解环境。他的天真善良与这个现实是格格不入的,和小明的想法也是格格不入。
  小四第一次见到哈尼的时候曾经说:“如果你写封信给小明,就不会发生这么多的事。”他以为小明如果知道哈尼的讯息后,就不会和别的人好。然而,在哈尼之后,小明有滑头、小虎和他;在他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