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肉、炊饼、小米粥之类的“地摊”小吃。不仅晚饭简单,只能用粗茶淡饭来形容,就连所用食具也是清一色的耀州“傻大黑”(粗黑瓷器),同相州“昼锦堂”中的上等钧瓷相比,显得粗陋不堪。

  “可有银光美酒?”赵构面露不悦地问道。

  “没,没有。”吏胥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

  “碎玉也行。”赵构显得有些不耐烦了。

  “只,只有小烧。”吏胥用蚊纳般的声音应到。

  “哼!宗大人为何不与自家们共享此美味,莫非是有意怠慢本王不成?”赵构嘴角中挂着冷冷的笑意,厉声问道。

  “宗大人晚食从来都是稠粥一碗、咸菜一碟。煎肉、炊饼,乃是专用以待贵客。”面对康王咄咄逼人的问话,原本闪烁其辞的吏胥却变得泰然起来,脸上居然是一副波澜不惊的神情。

  听到这话,赵构的眸中再也难以掩饰惊诧的目光。猛然间,觉得喉咙有些发堵,竟然发不出声来……

  备注:耀州:今陕西铜川市。耀州窑为宋代名窑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耀州窑遂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是北方青瓷的代表。

  备注:钧瓷: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北宋,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

  备注:银光、碎玉都是相州地区产的名酒,为黍米酒,酒色清澈。银光酒甘醇,甜味颇重。而碎玉酒则是清香爽口。

  本书作者QQ号740342639;愿广结书友!

第1节  小赵的第一桶金(5)
令小赵没有想到的是,此次来磁州不仅未享受到VIP贵宾待遇,反而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生了副使王云被“暴民”们群殴打致死的恶性事件(详细案情请参考《一代师表》)。

  1126年11月22日深夜,心有余悸的赵构“逃”回河南安阳。从此,小赵在相州府小住起来,而绝口不提与金人“议和”之事情。

  要说这赵构,出身于贵胄、生在王府、长在开封,原本就拥有傲气、享乐的资本,再加上天性*,因此养成了放纵、招猫斗狗的生活习惯。虽年纪不大,可却是一个“弹了多年吉他、玩了多年鸟、泡了多年妞”的老手。不过这小子倒有个优点,就是越是在着急的时候胃口越好,而且吃完饭后不分粗粮、细粮都超级能吸收。这不,虽“屈尊”于相州,而且首都开封被围,老爹、大哥生死不明,却照样每天在“昼锦堂”里大排筵宴、歌舞生平,一副“纳税人的钱,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的气概。

  本书作者QQ号740342639;愿广结书友! 。。

第1节  小赵的第一桶金(6)
1126年11月25日,金东路军抵达开封城下;1126年闰十一月二日,金西路军屯兵在开封城南的青城。至此,势如破竹的金东、西两路军在汴京城下胜利会师,并很快对这座孤城形成合围之势。

  坐镇,也可以说是“困守”河南开封的宋钦宗(1125年冬,在金军第一次大举南下之际,宋徽宗赵佶传给了太子赵恒,就是宋钦宗)这个急啊!每天如果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茶不思、饭不想,就连身边如云的美眉们也顿时索然无味,自己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可以轻松坐怀不乱的“圣之和者” 柳下惠。

  着急归着急,办法总还是要想的。可当时的国人还不知道无线电为何物,不大可能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向各地发出求援信号,只能采用笨拙的人工方式——派出“敢死之士”突出重围,每个人都带着“铁不铁,就看现在了”的圣意,象求亲爹一样去求平日叫嚣着要效忠*的大员们前来救驾。

  关键时候,钦宗首先还是想起了自己的那位一爸两妈、而且还并未出省(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的兄弟——赵构。虽然是异母,但好歹还有同父的关系做底线。毕竟,打着骨头连着筋的血缘关系,关键时候总比那些按月领工资的打工仔们要靠得多。

  1126年闰11月下旬某日深夜坤宁殿里,几个人正在愁对灯火。为了节省开支,书案上只点着一支大蜡烛。暖炉中烧着炽红的石炭(煤),虽然不断窜跳着黄蓝相间的火苗,但,大约是由于殿堂内太过空旷,殿内的温度竟与室外相差无几。

  现简介一下与会者名单,即“愁对灯火”的几个人:

  “苦命皇帝”——宋钦宗赵恒

  新任右相   —— 何栗

  户部尚书  ——梅执礼

  吏部侍郎——李若水

  景王——赵杞

  济王——赵栩

  赵恒背叉着双手,扬眸仰望挂在几案旁的《鸳鸯沐春波》。画中的女子袂带飘飘,好像要从秋风黄叶的山水中活脱脱走出来;朱唇轻启,似欲言又止;双眉微蹙,眼神中带着幽幽怨气,也眼含着舔犊深情和不舍的情怀。

  原来,画中人乃赵恒之生母王皇后。王后入主坤宁殿后,曾遭徽宗的两个宠妃郑妃和王妃这两个美眉的暗算,而险遭不白之冤。从此,生性懦弱的王后郁郁寡欢,终于在1108年,当时小赵恒年仅九岁时而撒手人寰。

  徽宗皇帝为纪念亡妻而做此画,以示哀悼之情。

  钦宗怔怔地望着“母亲”,虽然依然是面无波澜,内心深处却已倒海翻江……

  半晌,钦宗下意识地抹了把眼睛,缓缓地转过身来,拉过把交椅,有气无力地坐了下来:“如今,勤王之兵并不在少数,却大多各自为战、互不统属。朕欲立九弟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督率各路勤王之兵,以解开封之围。诸位意下如何?”

  赵恒此言一出,诸人心里皆是一震,登时鸦雀无声。

  过了好一会,何栗趋前几步,身形一顿,作了个揖:“陛下,莫忘祖训呢?”说罢,说一种探寻的目光看着钦宗,又用眼角的余光瞟了眼景王和济王,不知是暗示,还是投鼠忌器。

  “何大人言之有理,皇兄宅心仁厚,但,只恐老九他拥兵自重、坐而不救,反为其害啊!”景王跨前一步说道。

  听了此言,赵恒低垂起螓首。小赵心里清楚,老何所指的祖训,就是太祖、太宗皇帝为防止皇族内部自相残杀,而定下了宗室不能领兵的制度。但,仅片刻后,钦宗竟无言一笑,素着脸说道:“其中曲直,朕,又何尝不知。只是若不早作打算,城破乃在计日可待间。朕意已决,就赌它一把。若胜了,老九名垂青史、功德无量;若败了,随——他——去——吧!”

  一听钦宗已经下了决心,原本欲上前进谏的梅执礼咬咬嘴唇,在瞬间做出了要把话烂到肚子里的决定,不再多言。景王也只是自嘲地勾了勾嘴角,垂下了眉眼。这时,只有李若虚走上前,对着赵恒耳语了一番。钦宗连连颌首称是。

  赵恒当即令宦官拿来三寸的黄绢八片,按照李若虚的提醒,一口气写下八份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诏书(原计划是要封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然后,将诏书做成蜡丸,交付给右相何枭,令其派可靠之人迅速出城。

  当夜,八名壮士手持“任命康王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诏书,冒着随时有可能离开这个地球的风险缒城而出。

  当时围困开封的金军大约有十万余人,而其中真正的女真兵仅三万余人。围困象开封的这样一座外城周长近六十宋里的一线城市,要想达到水泄不通的效果,着实不易。虽然金军修建了连珠寨,并派游骑来回巡逻。但,却依然有相当比例的突围者逃出了包围。

  最后,只有武学进士秦仔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河南安阳,见到了违诏跑到此地的康王赵构。

  本书作者QQ号740342639;愿广结书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节  小赵的第一桶金(7)
据说,赵构接到诏书后的第一反应便是“欲哭”,但却苦于没有眼泪做道具,最后只能干嚎两声了事。回过头来气得直骂知府黄潜善:“擦眼睛的手绢里连辣椒都不放,能哭出感情吗?”

  连真情带假意地哭了一阵后,赵构抹了把眼睛,隐去了眸中的做作,脸上重新露出冷淡的神情:“诸位有何高见?”

  “速开元帅府,号四方义士。”高世则上前一步,眸中带着焦急、愤慨的神情。

  赵构下意识地瞅了眼小高,眸中闪过一丝诧异。要知道,这高世则平日里性情温驯,做事畏首惧脚,是一个树叶掉下来都怕砸脑袋的主。

  “高大人言之有理。”还没等赵构反过味来,耿延禧又随声附和地补了一句。

  小耿话音刚落,只听得老耿“哼”了一声,却没有言语。片刻后,耿南仲眸中染上笑意,陪着笑脸说道:“犬子无知,望康王殿下恕其妄言之罪。”

  看到老耿的怂样,赵构心中冷笑一声,表面上却是副不置可否的样子:“耿大人忠心为国,何罪之有?”

  见赵构并不急于表态,秦仔眸中闪着呼之欲出的愤怒,一瘸一拐地走到小赵面前,双膝一弯,跪了下来:“康王殿下,我等八人冒死送诏,仅卑职一人侥幸生还。如今陛下每日在汴京城头企盼各路援兵,望眼欲穿呢!”言语中虽是乞求,却夹枪带棒。说罢,一头磕在乌金钻地上,发出震撼人心的“砰”的一声。

  “秦仔,你这是何意,莫非居功自傲而要逼康王就范不成。”始终一言不发的汪伯彦见秦仔在赵构面前“发彪”,顿时面色骤冷、嘴角一扯,手指小秦训斥起来。

  ……   ……   …… ……

  正当讨论会陷入到尴尬境地时,忽然棉帘一挑,一个白色身影闪了进来。来者身着一袭白色长衫,身材中等偏上,眸中带着焦灼,对视着康王:“现陛下身在万军之中,我等岂能再如此婆婆妈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