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到康履那远去的背影,赵构的身子一抖,心里揪心般的疼痛。虽然,老康只是个阉人,且确是多有劣迹,但,身为孤独的王子,这个人几乎是毕竟自己一个从小到大唯一的玩伴。就是这样一个为人鄙视的阉人,陪伴着自己走过了童年、少年,一直到今天……

  想着、想着,赵构的眼前湿润了,浮现出的,竟是与康履等人放风筝、捉蛐蛐时的情景。童年无忌,也许,那才是最美好的……

  一直目送到康履被押出殿门,一脸伤感的赵构这才收起思绪,重新回到现实:“诸位将军还有何要奏?”

  “请主上让位!”一个可怕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传了上来。

  顿时,大殿之上鸦雀无声……

  刚刚还全身哆嗦的朱胜非定了定神,再次壮起胆子,走到苗傅、刘正彦面前,厉声说道:“此事万万不可,主上待尔等不薄,怎能出得此言!”

  “望二位太尉三思而行啊!”见诸将并无退让之意,朱胜非不得不换了副委婉的语气劝道。

  “自陛下即位以来,宠奸佞、排斥忠良,方得今日之败。何言不薄?”苗傅进逼一步说道。

  “主上以为陈东之意何如?”刘正彦跟风般补了一句。

  “哈哈……”赵构一阵惨笑:“朕本无登大宝之意,只因社稷艰危、臣民推戴,才不得已从之。朱卿莫劝阻,二位将军也休要再相逼,朕自当退避,作一农耕散人,岂不快哉!”

  见赵构表了态,苗傅、刘正彦等人这才无话可说,遂率军出了殿门……

  备注:陈东,北宋末年太学生,曾经领导过爱国群众运动,因而名重天下。南宋建立后,宋高宗召其来南京(今天的河南商丘,当时也叫归德府,为北宋四京之一)。因李纲被罢相,而上书指斥赵构重用奸佞,不思收复失地,同时对赵构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将来渊圣皇帝(指宋钦宗)回归,不知何以自处?)。因触怒“龙颜”,而于1127年8月同“布衣”欧阳澈两人一起被斩。后赵构为收买人心,又猫哭耗子般地为其*。

  书中暗表,“苗、刘兵变”是南宋建立初年一次规模不大、影响却不小的军事政变。因为参加者多是皇家警备队成员,所以也可称作是一次比较标准的“宫廷政变”。

  兵变中的两位当之无愧的男主角——扈从统制苗傅、御营司右军副都统制刘正彦,都是北宋末年的将门之后,也就是俗称的“革命军人”后裔,属于“根正苗红”那伙的。

  虽然兵变的起因较为复杂,以“头绪多”而著称,但主要还是这二位与御营司都统制王渊之间的矛盾发生激化所致……

  苗、刘二将不仅是“上面有人”的“高干子弟”,而且追随宋高宗赵构较早,然而,却被出自“草根家庭”的王渊来了个百分百的标准“反超”。

  1126年12月16日,当时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逃到了“北京”大名府。时任河北邢台守臣的梁祖杨听说大元帅至,忙率领包括苗傅在内的一干诸将前来投奔。从此,履历不错的小苗成为了“正愁人手不够”的赵构麾下的一员大将。而曾经有过不太光彩战斗经历的王渊 ,则是在1127年2月下旬大元帅府转移到山东济宁时,才率领部分山西军马来会合。

  因此,如果以先后顺序作为考查资格的唯一标准,捷足先登的苗傅显然略胜一筹。

  据《皇朝中兴纪事本末》记载,“上(指赵构)初开府时,傅(指苗傅)为右军统制官,与杨惟忠比肩。如王渊、张俊、韩世忠,皆出其下者。”

  宋高宗赵构在去当时的“南京”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之前,由于沿途归顺者不绝如缕,因此又对元帅府初立时的前、后、左、右、中五军进行了重组。苗傅大约在此时被任命为一个方面军的最高长官——右军统制,职务应在王渊之上。但赵构在河南商丘登基后,设“御营司”来统领军队,原本没多大名气的王渊却因与大宦官康履多喝了几杯酒;据说又扯上了剪不断而且越理越乱的老乡关系而过从甚密,再加上老王又比较会来事地举双手赞同“南迁”(指将首都迁往南方,放弃中原的意思)将而被任命为“御营司都统制”,成为了当时武将中的最高军事长官。

  虽然刘正彦的资历尚浅,而且曾经受到过王渊的举荐、提携,按理讲应该成为老王的“铁杆粉丝”。但,小刘也犯了“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个比较古老的错误。刘正彦自以为招降流寇丁进有功,可所受封赏却甚薄,因此也埋下了对领导不满的种子。

  1129年2月,金军奔袭江苏扬州的宋廷。由于王渊等人将长江上几十艘备急的大船挪作他用,致使十几万军民无舟渡江,造成了惨绝人寰的“扬州惨案”……

  1129年2月,宋高宗赵构一行进入浙江杭州后,虽然罢免了左、右丞相黄潜善、汪伯彦的官职,让这哥俩暂时成为了草民,但“扬州大溃”的主要责任人之一王渊却被提拔为“签书枢密院事”兼御营司都统制,正式步入了可以让苗傅、刘正彦这哥俩可以气爆眼球的宰执行列。

  老王的再次升迁、宦官康履等人的颐指气使,直接激化了蛰伏已久的矛盾……

  1129年3月,苗傅,刘正彦利用军民对朝廷不满的情绪发动军事政变,宋高宗被迫退位,王渊等多人被害身亡……

  南宋建立之初基础薄弱是兵变的基础;苗、刘二将对自身待遇不满、张俊等领兵大将远离杭州、军民对宦官参政积怨已久则为此次兵变“创造”了有利的先机;“扬州大溃”、王渊提升、康履等大内太监飞扬跋扈则是兵变的直接导火索……

  再表高宗赵构,表面上假意“禅位”,由小皇子赵旉即位,“孟大妈”垂帘听政,将“建炎”的年号改为“明受”,暗地里却令坐镇平江府(今天的江苏苏州)的礼部侍郎张浚、坐镇建康府(今天的江苏南京)的吏部尚书吕颐浩等调集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等各路大军前往杭州平叛。

  备注:朱胜非被调往杭州担任右相后,礼部侍郎张浚带上了“节制军马”的头衔,成为了掌管军务的高级文官。

  由于众寡悬殊,“苗、刘兵变”很快被*,高宗赵构于1129年4月4日乘势复辟……

  从苗、刘兵变被迅速*的全过程来看,此次兵变只是某次拍脑门后产生的反映,绝非蓄谋已久。例如:

  1。兵变仅仅局限在杭州,形如坐以待毙;

  2。没有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政治主张、没有与各地官员

  取得联系,完全处于个体户的单干状态,似乎只能用勇气可嘉却不可取来聊以*。

  而且,在金兵严重威胁南宋政权生死存亡的关头而“祸起萧墙”,无异于雪上加霜,可谓是一次“亲者痛、痛者快”的军事政变。

  当然;“苗、刘兵变”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

  有乱政之嫌的大将王渊、宦官康履、曾择等相继被杀、高宗赵构暂时被废,都是咎由自取,甚至可以用死有余辜来形容。因此;也堪称是对投降派君臣们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警告。
  作者题外话:本书作者qq号740342639,愿广结书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梦回故乡
金明池畔,微风吹拂、凉意袭人。波光粼粼的湖水,温馨可人;相思的明月,冷冷地挂在浓墨的天空,似美丽少女那面无表情的容颜;顾盼生辉的月光,如眸中隐含的秋水,轻轻地洒在脸上、琴弦、心底……

  备注:金明池,北宋著名别苑,又名西池、教池,位于宋代东京顺天门外,遗址在今开封市城西的南郑门口村西北、土城村西南和吕庄以东和西蔡屯东南一带。宋画《金明池夺标图》是描述当时在此赛船夺标的生动写照。北宋诗人梅尧臣、王安石和司马光等均有咏赞金明池的诗篇。金明池园林风光明媚,建筑瑰丽,到明代还是“开封八景”之一,称为“金池过雨”。明崇祯十五年(1642)大水后,池园湮没。

  缓缓响起的古筝声,时而充满磁性雄厚的悲壮、时而激起浪漫、柔情的涟漪……

  一个幅巾青衣的长者,正面对清池、紧抿薄唇、静心抚琴。似要将悲痛咽进肚里、埋在胸膛,又似要一抒壮士那未了的情怀……

  在长者身后不远处,几名身着戎装的将领,正平静、专注地屏息倾听……

  原来,1129年3月,宋廷内部发生“苗、刘兵变”、高宗赵构在浙江杭州被软禁的“好消息”传到了河南开封。早有离开“是非之地”想法的杜充,立即扛起了“勤王”的大旗决意南逃。

  身为东京留守司右军统制官的岳飞,已经从几天的风闻中意识到了将要撤退的消息绝非空穴来风,因此忙召集张宪等将领,前往留守司中唯一敢和杜充掰掰手腕的陈淬处商议对策。

  抚琴长者,正是东京留守司前都统制——陈淬。

  突然,古筝声戛然而止,陈淬兀自站起身来,缓缓转过双眸,碎银般的月色轻泼在老陈那无奈的面庞……

  备注:陈淬,原东京留守司军都统制,职务在岳飞等诸军统制之上。而力主抗金,反对放弃京城——开封,而与东京留守杜充抗辩不屈,被罢免了“都统制”这一实职差遣,只保留了武功大夫、中州团练使的官衔。后杜充在离开东京(河南开封)前夕,而有恢复了其“都统制”的职务。

  “老夫早已知晓诸位来意,然,陈某乃一介下野之人,与村夫何异?诸位,请回吧!”深邃的眼瞳中含着幽幽伤怀。

  “虏骑须臾便至,杜充那厮畏敌如虎,欲弃京师于不顾。陈都统乃大义之人,却为何如此消沉?”岳飞拱手一揖,充满磁性的嗓音兀然响起,令人为之一振。

  “如今大势已去,岂是我等……”陈淬面露稍许尴尬之色,嘴角微扯,淡然一笑道。笑中,带着苦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