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农民了解大粪一样深入骨髓,总觉得这些家伙们一旦手握重兵,总会想方设法地克隆自己,后果将是“赵匡胤二世”的诞生…… 因此,这位依靠兵变起家的开国之君在大力提倡“以儒术治国”的同时,也顺手将“参军光荣” 等曾经在社会上喊得比较响的口号扔进了废纸堆里。
随着“以文制武、强干弱枝”等国策的确立,雅士墨客、才子佳人们的身价就好像本世纪初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样,正式步入了“蹿升期”。如何进士及第,成为了北宋年间社会上的热门话题、茶余饭后的必谈之资。这无疑在客观上刺激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宋词,逐渐成为和唐诗相比肩的文化瑰宝。曾经有人戏言,金榜题名后的明星风光,竟然超过了效命沙场的将军们凯旋归来。
反观军人的社会地位,就好像遭遇了“次贷危机”一样,出现了暴跌现象,显得很不乐观。不要说普通士兵,即便象狄青这样标准的名将,同“大学生”们相比,也享受到了“*两重天”的待遇。虽然屡立战功而位居显要,但却因出身于“行伍贱隶”,而被认为是未经正规程序加工的伪劣产品,受到自诩为文化人的工友们的排挤。而且据后人考证,在攻讦狄大将军的所谓“群小”中,竟然还有一位至今都令我们大家怀念的“大家”、《醉翁亭记》的始作俑者——欧阳修。
据《宋史》记载,北宋仁宗年间,时任翰林大学士的欧阳修,为达到罢免执政大臣狄青担任枢密使一职的目的,竟然打起了“社稷安危”的旗号多次上书。在屡次遭遇退稿后,却依然痴心不改……
身为开明绅士,而且与狄青个人之间并无任何包括欠账不还之类的恩、怨、纠、葛的欧老先生尚且如此,当时社会上的“重文轻武”之风可见一斑。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个特“三八”的馊主意——重文轻武(2)
其实粗通文墨的赵匡胤倒并不一定是真的想和读书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只是觉得“秀才”造反,最多是过过嘴瘾罢了。在老赵眼里,爬格子长大的文官也就只配犯一些贪污机要费、吃回扣、包二奶等生活作风系列的低级错误,借他俩胆也掀不起什么浪花来。通常文人造反有两大障碍:
1.人心:
“造反”是一个集体项目,“造反派”头子必须具有着胡朋引伴的天赋、让大家拥护你的号召力。“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不可谓不聪明,但却也只能当雷打不动的“老二”。如果你让他坐在刘备、曹操、孙权的位置上,未必会有多少人肯跟着“智慧的化身”东奔西跑。因为文人大多有着“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的通病,所以交友的圈子较窄,通常不会有太多的朋友。所以大多愿意做在“人主”背后摇扇子、边喝茶水边指点江山的“羽扇纶巾先生”。
2.胆量:
文人的生活质量一般都不错,以中产阶级居多,因此犯不着拿脑袋当赌注,冒“族诛”的风险、玩孤注一掷的游戏。再加上书生都是些感情细腻的君子,通常都是三思而后行,可“机会”却又往往不给你思考的时间。
正是因为读书人造反具有着先天不足的特点,因此才让包括赵匡胤在内的“人主”们特别放心,也因此才让宋太祖刻意造作而又比较透支地弄出了“崇文贬武”的国策,采取文官主政。如:任命文人出身的谋臣赵普,担任全国军队的最高决策机关枢密院的枢密副使,架空了军人出身的枢密使吴廷祚。不久,在赵普水到渠成般地升任枢密使后,则完全凌驾于诸武将之上,同时也标志着文臣主掌了全国的军政大权。
看;武将的工作是怎样被代替的?
北宋武将的军权逐渐被剥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开国之君赵匡胤在位时,天下尚未统一。老赵虽然让一些能争惯战的良将提前退休,但毕竟还提拔、重用了一些资历尚浅的军队干部。因此太祖时期,仅仅是削弱了统兵武将的权力。
2.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进一步完善了太祖的“抑武”措施,如:加大“监军”的力度、设计阵图等,使统兵将帅的一举一动完全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举“阵图”为例,所谓“阵图”,就是中国古代临战前,皇帝预先设计好后交给将军们的“排兵布阵”图。而在宋太宗之前,“阵图”往往只是一个参考资料。但是自赵光义登基后,“阵图”的“社会地位”出现了飙升。所谓的“飙升”,其实完全是在官方的推动下人为造成的结果。统兵的将领如果以“阵图”排兵布阵,纵然打了败仗,照样可以获得升迁,只要不是败得太惨,例如:全军覆没,不仅不影响升迁,甚至不影响涨工资。如果不按照“阵图”工作,就会被认为是轻视朝廷,打胜了也决不宽待。如: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中的男一号“老令公”杨业,以善于用兵而闻名。但是在第二次北伐时,因不遵守“预案”而与监军王某、主帅潘美发生争执,最后在得不到外援的形势下战败身亡。
3.宋真宗以后,战场上的指挥权也交给了文臣,文臣掌兵成为了“常制”。
4.到仁宗中期,文臣制武将的局面完全形成,军队干部在宋廷中已经基本处于与“二奶”有一拼的从属地位。
北宋的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正、副长官都要由通过“之、乎、者、也”考试的文官担任,即便是各方面军司令一职,也基本由舞文弄墨的京官兼职。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就曾经当过陕西路安抚使 ,相当于西北军区总司令一职。
然而,水做的秀才,别看写起文章来妙笔生花,一旦到了战场,象老范那样知人善任、真抓实干的毕竟是寥若晨星,大多则成了草包牌绣花枕头。而在部队里原本属于内行的武将,只能作为“可以提意见,但是没有否决权”的副手协助工作。这种张冠李戴的人事安排,就好象让姚明去跑110米栏,刘翔参加NBA选秀大赛一样,表面上瞅着文武搭配,干活不累,但实际上相互间捉襟见肘,往往起到事倍而功半的效果。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知死活的徐禧
北宋神宗年间北宋对西夏的“永乐之战”,便是一次“重文轻武”背景下的“经典战例”:
1082年爆发的“永乐之战”,交战双方都投入了数以十万计的兵力参战,是北宋、西夏军事史上几场规模较大的战役之一。北宋的目的是想乘西夏内讧的机会灭亡这个由党项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小国,而西夏则是要同北宋争夺陕西省北部的控制权。当时担任宋军主帅的是“给事中”——徐禧,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鄜延路经略副使——种鄂,却只能屈尊于俯首贴耳的位置。
徐禧是一位凭着几篇文章就免试进入公务员行列的知识分子,虽然在“永乐之战”前从未担任过军队干部的职务,但却因发表军事“空头理论”而倍受关注。结果,“不知兵”的小徐拒绝了久经沙场的老种(种鄂)等多名军队干部的忠告,困守于战略位置重要却易攻难守的“永乐城”而力战身亡。
作为北宋文人统兵的一个典型,徐禧虽然血染征袍、战死沙场,为国家流尽最后一滴鲜血,践行了圣贤书中为国捐躯的教诲。但是其书生气十足、纸上谈兵的气质却又为后世所唏嘘。 。。
“贼配军”的由来;
然而,军事上的惨败却依然未改变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在好男不当兵的影响下,“投笔从戎”的故事鲜有发生,几乎走向绝版的命运。而“武举”改行调专业的故事倒是时有发生,大有屡见不鲜之势。在“尚武之风”日衰的背景下,即便是有良田少许的自耕农,也羞于军旅生涯。当时的兵源主要来自两个渠道:
第一, 游民:主要是指当时社会上没有多少后顾之忧的游手好闲之徒。
第二, 失业的农民:北宋政府为防止破产的农民们用鲜血和生命去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低保工作又迟迟得不到落实,因此一到灾年,各地的武装部就接到紧急通知,挑选那些吃不上饭的男性公民参加革命的队伍。据现代学者考证,宋朝的宣和年间,岳飞家乡河南省汤阴县遭遇水灾,而岳王在宣和四年和六年曾经有过两次从军的经历,其初衷大约仅仅是将参军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矣。
最后,就连犯罪分子也成为了政府军的“补漏预备队”。例如:《水浒传》〉中曾经有过短期刑事拘留经历的宋江、武松、林冲等人;被称为“贼配军”;就产生于那时军人社会地位尴尬的历史背景。有的时候为了“应急”,甚至不惜打着维持社会治安的旗号,现买现卖地到影响安定团结的赌场、大烟馆之类的娱乐场所去抓“壮丁”,以解燃眉之需。
真傻?还是装傻?
在一系列“抑武”措施的打压下,统兵的将帅们也大多过着如履薄冰、得过且过的“偷安”生活。如:
1.宋太祖时,有一个得宠的武将——杨信。某年三月,“殿前都虞侯”杨信忽然患了哑疾。但让人费解的是,赵匡胤不仅未令其转业,反而于次年授小杨武将中的最高荣誉军衔——节度使一职。而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太平兴国三年,已经升任“殿前都指挥使”的杨信竟然于临终的前一天突然说出话来,而且据说口齿非常伶俐,大有一吐为快之感。
据后世史学家分析,杨信很有可能通过装聋作哑的方式来达到让赵匡胤放心的目的。结果,不仅使自己避免了前任张琼身首异处的结局,反而加官晋级、涨工资样样得心应手,最后终得善终。
2.986年,北宋第二代皇帝赵光义为恢复中原王朝原来的版图,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目的,于986年对辽国发动了“雍熙北伐”。此次北伐先胜后败,西路军先锋、著名将领杨业战败身亡。
身为东路军主帅的曹彬、西路军主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