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经享受到了“握世忠手动哭”的待遇。

  可那时候是皇权打折、赵老九点背的时候,但老韩还真拿笑脸当爱情了,以为“恩人”两个字可以是自己吃一辈子的饭票。说到底,此时的韩良臣还是对“皇帝”这两个字缺乏足够的认识。举个例子,皇帝杀一个人,可以说是草菅人命,也可以说是天威难测。这种随意性非常大,属于弹簧那伙的。因为“君”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是为“君”服务的。所以老韩的举动无疑为自己埋下了引火烧身的祸根。 txt小说上传分享

知难而退,避事休闲;岁月流逝,渐去芳华(2)
可最终韩世忠、岳飞两个人的结局却不可同日而语:岳飞身首异处,韩良臣反而独善其身,于1141年10月年安全退休,直至1151年终老,可谓是大相径庭、荣枯有别。韩世忠能够幸免于难,并得以善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拥立之情、勤王护驾之功:

  1)“劝进”:

  中国古代所谓的“劝进”,就是大家用非常婉转或者声嘶力竭的方式,去为一个既想当皇帝而又羞于启齿的人准备个冠冕堂皇的台阶,也就是俗称的“捧臭脚”。

  那么,韩世忠到底是何时是在何时投奔到构麾下呢?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126年12月1日,康王赵构在河南安阳成立“兵马大元帅府”。“元帅府”于1126年12月16日转移至今天的河北大名后不久,当时任嘉州防御使的韩世忠率领所部千余人投奔其麾下。

  第二种说法在时间上则稍微靠后一些,地点也转移到了山东境内。该说法认为韩世忠投奔赵构的时间,是在1127年2月下旬,即元帅府转移至山东济宁(当时叫济州)后不久。

  随着北宋的灭亡,当时已经升任“河北大元帅府”前军统制的韩良臣,也制定了个“随风倒”工作计划,希望正在山东一带一边蹲点、一边偷着乐的赵老九,为了人民的幸福,别再装了,早日继承皇位。

知难而退,避事休闲;岁月流逝,渐去芳华(3)
2)*苗、刘兵变:

  1127年10月,初立的南宋政权从河南商丘转移到江苏扬州;1127年8月,金军第二次大举进攻南宋。其中:西路军主要进攻陕西、东路军主要进攻山东、江苏一带,而陕西北部的延安、宋高宗赵构的临时难民点——江苏扬州,则分别成为了西、东两路大军打击的重点目标。

  当时任“平寇左将军”的韩世忠,驻扎在今天江苏省西北角徐州地区邳州市一带(当时叫“淮阳军”)。在金东路军主力完颜宗翰所部打击下,韩世忠被迫率军南撤。当撤退到今天江苏省北部宿迁地区沭阳县一带时,被金兵包围。在这场恶战中,老韩表现得非常“不优秀”,据史料记载竟“弃军走盐城”,落荒逃到了今天江苏省东部的盐城一带。

  1129年,差点在盐城“改行”的韩良臣又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个春天。

  这一年3月,皇家警备队的两名高级军官苗傅、刘正彦发动了一场形如幼儿园大小班做游戏一样,政治目的不明确的军事政变,逼迫刚刚经历“扬州大溃败”的赵老九提前办理内退,哪凉快到哪呆着去。

  在这历史性关头,韩世忠表现得非常“棍”,竟然不顾家属的安危(苗傅闻韩世忠在秀州,取其妻梁氏及其子保义郎亮于军中以为质),强烈要求同“违法犯罪分子”一刀两断,拒绝和叛军再到一个单位上班,再去一个财务处领工资。

知难而退,避事休闲;岁月流逝,渐去芳华(4)
据《宋史》记载,面对苗傅等人的封官晋爵,“忠君模范”老韩不仅发表了“吾但知有“建炎”(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岂知有“朋受”(叛军所立的赵构幼子的年号)?”的公开声明,而且“斩其使,焚其诏”。

  在三支“勤王”主力军中,也许韩世忠所部是此前最不为人所看好的一支。刚刚经历“沭阳惨败”,仅剩几千“散兵游勇”,最后还不得不从兄弟单位借调了两千人马“凑数”,勉强组成了一支不足万人的“生力军”。然而在老韩的率领下,这支军队成为了平叛的急先锋。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将战,世忠舣家属舟于岸下,率将士当前力战。张俊次之,刘光世又次之”。

  由于坚决拥护高宗赵构的领导,血腥*祸起萧墙的兵变(秋七月辛已,韩世忠军还,执苗傅、刘正彦、苗翊诣都堂审验毕,磔于建康市,枭其首),韩良臣成为了高宗赵构心目中政治素质过硬的好干部。当时年仅二十三岁的赵构,竟曾拉着分开没多长时间的韩世忠,恍如隔世般地失声恸哭,“爹。你怎么才来呀?”一副委屈得不得了的样子(上步至宫门,握世忠手恸哭)。

  在领导的鼓励下,老韩又在赵老九面前来了个即兴发挥,用“大力神功”将协犯吴湛的手骨捏碎(世忠诣湛与语,手折其中指,遂执以出)。

  虽然赵构是南宋历史上一个比较恶心的主角,但史料中用“恸哭”两个字来形容兵变被*后其“劫后余生”的心情,似乎并不为过,不应简单地看做是一场作秀活动,而应是两种真实感情的流露:第一种是悲伤;第二种是在无助中找到了希望。所以最起码这个时候在赵老九眼中,韩世忠不仅仅是自己手下的一个打工仔,同时也是一个恩人。

  起兵勤王、保护领导,使赵老九感激涕零:“皇权都开始打折了,实力派老韩和我还这么铁(还这么拿我当盘菜),的确是一个信得过的好干部啊!”

  从此,韩良臣被贴上了忠于领导的标签。

知难而退,避事休闲;岁月流逝,渐去芳华(5)
2。个人背景:

  南宋名将绝大部分是西北军户口,如:张俊、韩世盅、吴阶、吴麟、杨沂中等,都是从小吃夹肉泡膜、唱信天游长大的。更何况韩世忠和张俊还是双保险的庆家(韩世忠的两个儿子娶了张铁山的两个女儿),如果把老韩也来个“莫须有”给做了,虽然不至于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却会起到非常不良的轰动效应。

  3。岳飞的仗义执言:

  1141年,岳飞与张铁山视察韩家军在楚州的防区后,将赵老九一伙企图构陷的阴谋及时给捅了出去,为老韩赢得了进行危机公关以求自救的黄金时间。韩良臣连夜赶往皇宫,跪在赵老九面前苦苦哀求,伸出那双仅余四个手指的双手,动之以当年救驾之情,总算逃过一劫。

知难而退,避事休闲;岁月流逝,渐去芳华(6)
4。委曲求全:

  虽然岳飞、韩世忠二人都是心怀嫉恶如仇的男子汉,但从为官之道的人生哲学来简析,韩世忠似乎略胜一筹。  

  韩良臣会对着高宗赵构,象哄小孩一样,将知识分子比作傻冒,以博得开怀一笑;曾视钱财如粪土(嗜义轻才,锡 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偏户等),却忽然发生变化,想方设法以低价收购政府没收的庄园,给人一种炒房团的感觉,意在向圣上明志:自己只希望做太平盛世一个有两闲钱的大款,足矣。

  5.低调:

  韩良臣被解除兵权后,与昔日的部下鲜有来往,如史料中所言:“平时将佐,罕得见其面”,最后连有呼朋引伴之嫌的生日宴会也给取消了。什么擒方腊、什么血战黄天荡,似乎都是《西游记》里杜撰出来的故事,与己无关(绝口不言兵)。

  当年横刀立马的名将,却象一个从未享受过厚禄高官的普通退休老头,以瘦驴代步,一、二个书偅随行,在西子湖畔买酒言欢、恬淡度日,貌似一副快乐的小资生活(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平日将佐罕得见其面)。

  老韩晚年开始钻研起清静无为的释、老学说,并且参考康师傅冰红茶,给自己封了个“清凉居士”的光荣称号(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同途而殊归的结局(1)
中兴四将中,韩世忠、岳飞之间的关系较为融洽。虽然岳飞与文臣赵鼎之间是否结下较为深厚的友谊,在史学界尚存争议。但韩、岳二人关系较“铁”,则称得上是铁板钉钉的史实。

  虽不能以另类而论,但却实属难得。众所周知,宋代是防范武将搞串联、拉帮结伙一个非常厉害的朝代,其敏感的程度大约仅次于明朝。在朝廷的猜忌、防范下,包括“中兴四将”在内的各个军事将领间基本属于“背靠背”的工作关系,私人关系也大多以淡如水兼朝不保夕而著称。

  然而,岳飞和韩世忠却在历尽百曲千折般的宦海沉浮后成为了难得的挚友。他们之间的友情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同途而殊归的结局(2)
第一,冰释前嫌期:

  韩世忠是“中兴四将”中出道最早、资历最老的将领。老韩1105年参加工作,并很快被提拔为不用每天都得去站岗的军官;1121年因擒方腊而名声大噪;1127年任御营司左军统制,开始接近于独立成军;1129年平定“苗、刘兵变”后被授予“节度使”军衔,而此时的岳飞还仅仅是东京留守杜充帐下的一员普通裨将。但资历尚属于“80后”的岳鹏举自1134年北伐成功收复襄阳六郡后,很快晋升为独当一方的名将。其升迁速度之快,不要说普通士兵、寻常将佐,即便是见识多广的老韩,似乎也找到了“目眩”、“头晕”的感觉。

  韩世忠也曾经对“火箭式”干部岳飞心怀不满,这大概缘于内向的中国男人一种习惯性的“捣蛋思维”,与已经被贴上民族英雄标签的韩世忠一惯保持的高、大、全革命形象稍有不符。

  但韩良臣毕竟是一个比较容易收买的好同志,岳鹏举仅仅用一只大船外加点唾沫星子就给搞定了。

同途而殊归的结局(3)
1135年夏,岳家军*洞庭湖杨幺义军之后,挑了一艘缴获的楼船送给韩世忠。

  这日,坐镇淮安的韩世忠正在小校场练兵,忽听得岳飞遣使来送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