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言
朱元璋与农民
朱棣与北京
从剃头匠升官谈起
君子与小人
两个孝子,一场悲剧
只有疏狂一老身
大笑大笑还大笑
生不逢时王阳明
女人与政治
座主
大汉将军
助情花
灯节
木主
丽江与木氏家族
张居正是权臣吗
帝王师张居正
张居正的为官之道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言
序言我曾写过一本明史札记《读了明朝不明白》,与著名明史专家王春瑜先生撰写的《读了明朝就明白》一起,于2006年交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印行。单看书名,会以为我故意和王先生抬杠,其实不然。我与王先生是忘年交,数年来向他请益颇多。两个书名闹别扭,原出于我俩的一次笑谈。明代乃集封建王朝之大成,读其史籍,研判人事,常常会感到明白中有不明白之处,不明白时又会突然明白。明白与不明白,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自写了这本札记之后,各路文友及读者给予颇多鼓励。承蒙《人民文学》与《美文》两杂志的执事者,不吝版面邀请我开专栏续写明史札记。一年下来,又有了十几万字。感谢中华书局及刘树林女士的鼓励,又辑为一册付梓。
我自写作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以来,一直对明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我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我曾对人讲,我的旅游分两部分,一是在大地上旅游,二是在历史中旅游。有的地方游了一次就不想去,有的地方却常去常新。明朝便是我历史旅游的目的地,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收拾思想的行囊,到明朝去看风景。
大凡称得上风景区的地方,若非藏有奇山异水,肯定就有名胜古迹。明朝这个风景区里藏有什么呢?它没有汉朝的剑气横溢,也没有唐朝的雍容大度,在它的英雄谱系里,没有荆轲、霍去病、岳飞这样的铮铮铁汉;在它的文苑林中,也没有屈原、李白、苏东坡这样雄视千古的俊杰。简单地说,明朝的土壤,产生不了一流的侠士与文人。也就是说,它的人文风景中没有奇山异水。但我们仍可以说明朝的风景大有看头,这乃是因为明朝的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都是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的范本。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他的出身与经历使他醉心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呆板与多疑的性格,使他注重伦理而厌恶卓尔不群的人。皇帝的好恶决定了帝国的发展方向。明朝的制度适宜于循规蹈矩的人。长此以往,庙堂中多保守卑琐之士,民间多怯懦狷介之人。若遇上较强的皇帝,这样的制度倒也可以保全帝国的安宁。遗憾的是,明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他们对自己的掌控能力缺乏自信,因此不得不借助于非正常的手段来管理朝廷,这样就导致特务政治的横行。
庙堂多奸佞,民间则多宵小之徒;君王好灵异,民间则多方士妖术;显宦爱金钱,朝廷则多敛财贿赂之徒。明朝中叶之后的社会众生相,实乃是光怪陆离、乱象丛生。
纵观历史,可以说,小人永远是君子的克星。小人在朝则必定贤人在野,若贤人在朝,则必遭群小暗算而死无葬身之地。徜徉于明朝,君子的悲剧比比皆是。就我看来,悲剧最盛者,莫过于方孝孺、于谦、杨涟、袁崇焕四人。张居正的悲剧虽然怵目惊心,但毕竟是祸发身后,他本人已无从知晓。这四个人不一样,他们都是含冤而死,且都死得极为惨烈。我写过的明朝人物,诸如杨慎、王阳明、李贽等等,凡为后世所推崇者,几乎也全都是以悲剧收场。
如果某一朝代的精英人物,都只能在悲剧中让后人怀想,则这个朝代满布黑暗。它所有的人文风景,亦只能在血腥与残暴中展现。
我喜欢到明朝去看风景,但我并不是欣赏这风景。每一朝的执政者,都在建造自己的人文风景,孰优孰劣,当世之人虽然语焉不详,但后人评说便无顾忌了。毫无顾忌并不等于是不负责任地滥加批评,而是应该以一个历史学者的清醒和人文精神建设者的责任,为我们当下国人文化复兴的伟大理想,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
2007年11月7日
。 想看书来
皇帝为何像一名乞丐?(1)
洪武三年(1370)六月的某天晚上,南京城东面的皇城中,只见守城的锦衣卫校尉打开中门,一群穿着麻衣草鞋的男女自门中走出。打头的一个人身材粗壮,五官长相虽说不上丑陋,但绝对怪异,一双眼睛厉于鹰隼,虽在三伏天,盯你一眼也会让你不寒而栗。
这个人便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今天的打扮,不像是一位皇帝却更像是一名乞丐。从传世的一幅画像看,朱元璋慈眉善目,但有君临天下的气概,一看就是“天生龙种”。但这幅画像的真实性大可怀疑。传说当初朱元璋召来天下一流的画师为其绘相。画师们惟恐画得不像,都使出看家本领,画得惟妙惟肖。但朱元璋却仍以画得不像为由,一连杀了三个画师。第四个画师又被召到御前,前面三个同行的命运吓得他魂儿都掉了,他不知如何保住项上头颅,兀自愁眉不展。幸亏他的朋友献计,让他“绘御容时,稍事修饰,掩敛杀气而增慈善”。他如法炮制,御像绘出后,朱元璋大为满意,认为这画像“形神兼备,足称朕意”。
伟人尽管雄才大略,但有时也犯小心眼的毛病。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完人,不应该有缺陷。朱元璋统驭千军横扫六合,建立起一个赫赫王朝,不管他长相如何,天下人都不敢藐视他。但他偏还要往“美男子”堆儿里凑,并为此动怒而闹出三条人命,这就大可不必了。
却说朱元璋领着这群男女走出皇城,向鸡鸣山的山川坛走去。那里是皇家祭祀天地神灵的地方。从皇城到山川坛,有十几里路。沿途警备森严,跸护的军士排成长阵。皆因这群男女个个都是朱明王朝的核心人物,男的是朱元璋和他的儿子们,女的是他的后妃和公主。朱元璋共有四十六个后妃,二十六个儿子和十六个公主。在中国所有皇帝中,他几乎可以说是生育能力最为旺盛的一个。一百年后,他的家族就繁衍到八千多人。这些人都由王朝的财政养活。为满足他们妻妾成群、锦衣玉食的生活,其庞大的开支,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的军费,当然这是后话了。
此刻,朱元璋领着他的后妃和儿女们浩浩荡荡地离开皇宫,到山川坛干什么去呢?却说这年自暮春开始,一直很少下雨,江南大地一片焦渴,田里的禾苗大都枯死。深信“天意”的朱元璋认为这场灾咎可能是上苍对他的惩戒,因为他登皇帝位不过三年,一切都还在草创之中。是不是自己登基时说过的“上膺天命,下符民意”这八个字,做得不好呢?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心亲率眷属前往山川坛祈雨。在古代,祭祀与祈祷被看作是人神对话的最好方式。
史载,朱元璋到了山川坛后,袒露上身,盘腿坐在青石板上,无遮无挡曝晒于烈日之下。他的儿子们也都陪侍左右。对于住在深宫大院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子们来说,参加这样的祈祷仪式真是苦不堪言。但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根本不考虑儿子们会不会中暑,他一心要用自己的诚意去感动天庭。他的后妃们虽不在祈祷的行列,但也没有闲着,在马皇后的带领下,她们在祈祷现场临时搭砌的灶台上烧制农家饭,都是那种朱元璋少年时代常吃的粗糙的饭食。煮熟的麦饭菽豆,皇太子先捧给朱元璋品尝,然后一家人坐在烈日下吞咽。
这样一连三天,白天袒背曝晒,夜里原地和衣而卧。第四天结束这自虐式的祈祷,仍然徒步回到宫中。朱元璋没有回到粉黛如云的皇宫,而是独自来到西院斋宿。他下令从内库中拿出钱钞采购一万四千匹布纱颁赐将校,于常例之外补给兵士薪米;又令法司决狱,大赦一批囚犯;并下旨有关部门访求天下贤士以探明治国之道。据说这些措施相继落实后,老天爷真的下起了大雨,持续了几个月的旱情得以缓解。
。。
皇帝为何像一名乞丐?(2)
六百多年前这一场祈雨的盛典,见之于明朝典籍。其时明代虽已开国,但北方的战事仍在紧张地进行,徐达、常遇春等股肱之臣尚在西北的荒漠上平定虏敌,江南膏腴之地因频经战火,生气亦未恢复。前面已经说过,旱情此时发生,引起朱元璋的高度警惕,他敏锐地从中发现了某些危及政权的因素。
朱元璋嘲讽刘伯温(1)
祈雨之后,朱元璋把刘伯温找来,寻问治国之道。关于这段故事,曾参与修撰《明会典》的万历史官余继登在其编著的《典故纪闻》书中记述道:
太祖谓刘基曰:“今天下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如何?”基对曰:“生息之道,在于宽仁。”太祖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仁必当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宽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泽也。”
从这段对话中可知,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宽仁之说大不以为然。刘伯温满腹经纶,精通天文地理,在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角逐中,他是最得力的谋士之一。在这一点上,他与朱元璋的关系,犹如张良之与刘邦、诸葛亮之与刘备。显然这一次谈话,刘基的回答“不称上意”。朱元璋农民出身,几乎是文盲,后来,在打天下与治天下的过程中,虽然学到不少东西,但他的经验多于知识。尽管他常常表现出思贤若渴的态度,但骨子深处对读书人始终抱有戒心。
客观地讲,刘伯温说出“宽仁”二字,只是点出题目,下面只要朱元璋问他一句“如何实施宽仁”,相信刘伯温一定会有一篇对症下药的宏论。但朱元璋并没有问他,而是噼里啪啦自己讲了一通,捎带着还把这位谋士讥讽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