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的风险有限。
但是,与其他美林的前任CEO相比,奥尼尔没有当过证券交易员,或许缺乏市场直觉。一个例子是,美林集团资产分析师肯尼思·布鲁斯2006年9月发出警告,认为从事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业务的公司收益将会下降。当时,住房市场显露走低迹象,只是与次贷相关的债券价格依然高涨。布鲁斯预期,次贷债券资产的价格会下跌。但美林集团不仅没有减持次贷资产,反而同年12月花费13亿美元收购次贷机构第一富兰克林公司。据估算,在整个美国市场上,现在与当时相比,与次贷相关债券的市值下跌了大约4/5。
依照《经济学家》的看法,奥尼尔下岗或许显现美国金融投资机构董事会向高管们问责力度的提高,向其他在任高管们发出了警示。奥尼尔下岗之前,与次贷危机相关的问责对象几乎全是金融机构的中层管理人员。
奥尼尔在离开美林之际获得了市值15亿美元的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证券资产以及退休津贴等补偿,美联社报道说,奥尼尔肯定上了一课,那就是:美国金融界只问“你最近为我做了什么,不问你过去做了什么”。
。。
花旗:超级金融航母搁浅
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
位于美国纽约派克大道399号的花旗银行总部,是华盛顿街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华盛顿政府的第一任财政总监塞缪尔·奥斯古德上校与纽约的一些商人合伙创办了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团的前身。当时,该银行还是一家在纽约州注册的银行。在创建之初,纽约城市银行主要从事一些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国《国民银行法》,纽约城市银行取得了国民银行的营业执照,更名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后,纽约国民城市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之一。
20世纪初,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开始积极发展海外业务,1902年,该行在伦敦开设了它的第一家国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万国宝通银行之前,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已在拉美、远东及欧洲建立了37家分支机构。万国宝通银行成立于1901年,当时主要是为了发展对中国及菲律宾的贸易,1902年万国宝通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美国在华的第一家银行分行,不久又相继在远东其他地区设立了32家海外分行。通过兼并万国宝通银行,纽约国民城市银行的海外分支网络扩大了近一倍。到1939年,花旗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00家。
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花旗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
20世纪20年代,花旗银行开始开拓零售银行业务。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专对个人服务的分行,1928年成为首家提供个人贷款的商业银行,20世纪70年代花旗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它成为美国Visa卡与万事达卡的最主要的发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银行率先大规模将ATM引入银行系统,目前,花旗银行已是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者。
1929年和1930年,花旗银行先后收购了农民信贷与信托公司和纽约美国国民协会银行,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花旗农民信托公司,1959年花旗农民信托公司改名为第一花旗信托公司,两年后合并于第一花旗银行,成为其信托部的一个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花旗银行先后兼并了加州忠诚储蓄银行、芝加哥第一联邦银行、迈阿密比斯肯联邦银行和华盛顿特区的国民永久储蓄银行。同时,其跨国业务也有了进一步拓展,海外分支机构扩展到芬兰、新西兰等国。
20世纪80年代末,花旗银行由于在海外及商业房地产方面的不良贷款而陷入困境。1990~1992年3年内,信贷损失达到100多亿美元,1991年税后利润亏损亿美元。不过,经过里德领导的3年复兴计划(1992~1994年),花旗银行迅速调整了资本结构,恢复了资本实力。1995年,花旗银行净收入达到创记录的35亿美元,资本总额也上升到277亿美元。花旗银行的一级资本上升到亿美元,占总资产的。
1999年,花旗集团与日本第三大证券商日兴证券合并成为合营企业—日兴所罗门美邦。该合营企业自成立以来各项排名均突飞猛进,2000年更在股票市场及相关交易中荣登榜首。在2001年上半年,日兴所罗门美邦在日本市场股份配售交易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为55%,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总和。2000年4月,集团的投资银行旗舰所罗门美邦成功收购宝源投资,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欧洲投资银行,令花旗集团在欧洲市场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为把零售金融业务推向全球化同时扩展分销渠道,花旗集团在2000年11月收购了第一联合资本公司(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设于15个国家共2600家分行,花旗集团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花旗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花旗怎样被拖入次贷危机(1)
席卷美国的次贷危机几乎将所有的金融巨头都拖入泥潭,但与瑞银、美林证券等因为所承销的业务没有卖出去而造成巨大亏损不同,花旗集团是自己跳进“火坑”的。
2006年以前,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火暴,“房贷”因此也被当做高回报的优质业务,成为各大银行及其他投资者争夺的对象。一贯善于迎合市场的华尔街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推出了资产担保证券、抵押担保证券、债权抵押证券等一大堆“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高回报金融衍生品。
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和房市的蒸蒸日上,让CDO几乎成为华尔街最受欢迎的产品。美林、瑞银等都争先恐后地将这些CDO打包,当做高回报的产品卖给急于获得收益的投资者。
到2006年的时候,CDO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那些手握几十亿美元的对冲基金一窝蜂地争抢这些产品,随着杠杆效应的进一步加深,回报也越来越高。2006年,全美共发行了4890亿美元的CDO,花旗承销了其中的340亿,是仅次于美林证券的第二大CDO承销商。
但市场的狂热,让花旗不再满足仅作为一个中间商。为追求更高回报,花旗铤而走险,通过建立渠道,即所谓的结构性投资实体(SIV),买进了价值1000亿美元的次级CDO,占据全球市场的1/4。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高潮之后离落幕也就不远了。就像所有在金融风暴中倒下的庞然大物一样,花旗在市场狂热时激进的业务创新,很快就变成了致命的死穴。
2006年年底,美联社评出了当年的美国十大财经新闻,其中“住房市场急剧降温”名列第一,这也是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首次出现房价全年下跌的走势。
这一变化顿时导致CDO成为烫手的山芋。去年全球范围内损失最为惨重的三家金融机构分别是美林、花旗和瑞银集团,损失依次为245亿美元、221亿美元和184亿美元。美林和瑞银都是因为积压了大量的CDO没有及时卖出而深受其害。
花旗不仅是中间商还是接盘者,SIV资产的急剧缩水也使其财务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华尔街日报》引用当地一位分析师的观点说,花旗在次贷坏账方面最坏可能还有上百亿美元的损失。互联网泡沫后,投资银行面临着如何赚钱的问题,于是,在2001年以前没有人重视的CDO开始逐渐被热捧了起来。
经过复杂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CDO,除了设计者本人外,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其真实价值。银行家们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给这些票据标高价,赚取高额手续费和利润。号称全球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投资门类最为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的花旗自然不愿意也不会错过这个看起来难得的发财机遇,并用其在全球最先创立的SIV为自己挖了个坑。
查尔斯·普林斯:从律师到花旗CEO
和美林集团的奥尼尔一样,普林斯也并非交易员出身。他之所以能够掌管花旗集团,是因为从21年前起,他便为这个超级金融集团的缔造者威尔工作了。作为威尔的首席法律顾问,普林斯帮助威尔依托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信贷公司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并购,直至1998年收购花旗银行,创建了一个混业经营的金融巨无霸—花旗集团。威尔本人也因此被视为一个传奇人物。
普林斯和威尔保持多年的工作和私人交情,使他最终成为威尔钦点的继任者。2002年间,当花旗和其他华尔街投行身陷由安然丑闻引发的投资者信心危机时,是普林斯凭借他的法律专长和纽约州检察官达成了和解协议。当威尔在这场危机中声誉受损决定引退后,普林斯被任命为接班人并不令外界惊讶,虽然他并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
普林斯在任四年,花旗集团虽然受益于其中两年经济大环境的福分,但股价走势总体来说不尽如人意。这和威尔时代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反差。一个原因是,早年通过不断收购兼并形成的扩张式增长已经慢慢消化掉。另一个原因是,公司过大也导致效率受损。因此,普林斯把战略重点放在了内生式增长上。
除公司自身改革之外,普林斯上任,花旗在美国本土及其他国家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系列丑闻,令花旗的声誉大打折扣。先是2004年5月,花旗作为世通公司的首席财务顾问,支付了亿美元用于赔偿投资者因世通公司破产带来的损失。后来,美联储因花旗银行向低收入及高风险借贷者提供个人和按揭贷款,而处之以7000万美元的罚金。这是美联储针对消费银行违规实施的最大一笔罚金。
2004年8月,英国监管者又发现,花旗的两名债券交易员在一笔高达135亿美元的债券交易中涉嫌违规操作,花旗后来为此道歉;紧接着,9月,日本监管机构关闭了花旗在日本的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