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金融强国的战略方向:大国金融方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成为金融强国的战略方向:大国金融方略-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金本位的问题和缺陷,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美元本位取代金本位制是一种历史进步,金本位制被淘汰有其合理性。金本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要。由于黄金储备量有限,金本位制体系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缓慢,而黄金发掘的速度远远无法满足经济活动中对货币的需求。从历史数据看,1900年世界黄金产量约386吨,100余年来其平均增速不到1%。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黄金年产量一直保持稳定,仅为2500吨左右。如果沿用金本位制而不进行改革,这与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是极不匹配的。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禁止国民用美元兑换黄金,黄金只用作国际贸易结算,而随着贸易逆差增加导致黄金供应不足,美国在1971年不得不终止了国际贸易用途的黄金兑换。因此,金本位制被淘汰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第二,金本位制具有不稳定性,有实际资产支持的货币体系也会爆发货币危机。与固定汇率制度类似,在一国出现宏观经济政策失当时(例如政府赤字过高),外汇投机者会预期货币与黄金之间的比价难以维持而发起攻击。例如,1967年,英镑因投机性攻击而被迫贬值,1968年发生黄金挤兑事件,等均证明有黄金支持的货币体系依然存在着不稳定性因素。
  2.金本位制下必然发生衰退
  历史经验表明,金本位制时代的经济衰退和萧条频率反而高于纸币时代。在1870~1914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进入金本位制,但在这短短40余年间,美国经历了11次经济衰退,其中有3次为经济萧条。1928年美国重返金本位制后不久,又在1929年发生了经济大萧条。一个基本事实是,摒弃金本位制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余年间美国经济衰退的频率反而下降了。因此,可以认为金本位制对经济衰退的影响反而更大,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金本位制度加剧了通货紧缩的压力。一方面,金本位制体系内货币供应量增长十分缓慢,根据P×Y=M×V(即价格乘以产出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率),随着产出不断上升,加上货币流通速率相对稳定,一国价格自然有下降的压力。另一方面,金本位制下价格对贸易余额非常敏感,贸易赤字往往意味着黄金外流,因此,货币供应量将下降并引起通货紧缩。伯南克(1995)也认为金本位制导致的通缩压力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当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爆发之后,金本位制使得货币当局缺乏有效干预工具并加剧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在金本位制度下,中央银行不能通过控制货币总量来调节总需求,因此,在发生经济衰退后,央行缺乏有效手段刺激需求和提振经济,经济衰退更容易演化成经济萧条。此外,金本位制使得一国的金融动荡更容易传染至他国,并引发全球性的灾难,1929年经济大萧条便是一个例证。 。 想看书来

二、回归国际金本位是否可行(2)
因此,笔者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条件下,回归金本位制基本上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从金本位到金汇兑本位,从国家主权信用货币,再到区域信用货币,再到统一的世界信用货币,这也许正是货币制度发展的一般轨迹。
  3.如何认识黄金的金融功能
  (1)黄金作为货币,不能满足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黄金因其具有的自然属性,担当货币职能有数千年的历史。20世纪以来,黄金逐渐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这无疑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贵金属货币时代,战争赔偿的是白银或黄金等金属货币,如果这些金属不是作为本身的金属价值使用,而是仅仅作为货币,那么其经济功能就和纸钞没有任何区别。
  当年欧洲人从美洲印第安人那里掠夺的金银,很少再拿这些金银到印第安人那里去买东西。因此,在本国使用这些货币,根本上不会增加本国财富,实际增加的只是货币供应量。在古代社会,由于没有中央银行,金属货币增加受到极大的限制,后来长时间地实行金本位制或金银为主的复本位制,均受制于金银开采量,增加货币投放很难,因此,限制了贸易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
  从现代金融学的角度看,古时战争胜利的一方实际上是让国内经济获得了货币投放量,因此,经济大发展,而战败国则出现货币紧缩和经济萧条。当然,支付战败赔款却把经济发展得较好的案例也是有的,例如,德国的希特勒。希特勒的经济成就,一方面得益于金本位的废除,同时建立了国家金融体制,较好地解决了货币投放问题,德国虽然赔款很多,但德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货币却得到了妥善解决。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德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成为有能力再一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强国。回顾中国历史,人们不禁发出疑问:中国小农经济为何不能自然进化到商品经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问题没有解决。随着商品流通增加,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必须同步增长,如果此时货币供给跟不上,必然导致通货紧缩、货币增值,引起大量的货币储存或高利放贷,造成利率高涨,从而扼杀发展生产的冲动,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在古代社会,以金属作为货币,但这些金属每年开采有限,同时还有不少人将金银埋入地下储存,结果造成自然的通货紧缩状态。这时必然导致资金利率高的企业。以王安石变法为例,王安石给老百姓优惠贷款利率为年息4~5分,即40%~50%。如此高的利率,必然扼杀发展生产的冲动。高的利率水平,实际反映了在通货紧缩条件下资金的机会成本,这时必然流行“现金为王”的原则。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购买力处于贬值趋势中,因此,鼓励人们消费或投资。近年来,我国浙江温州等地民间金融活跃,拆借利率高达40%~50%,实际是对中央银行过度紧缩货币政策的一种反映。
  世界近代史上的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逐渐衰落。当时日本开放口岸时,日本金银价格倒置,即白银比黄金贵,在外来大量白银流入换取黄金过程中,货币价值按照白银价值确定,自然就带来了大量货币投放。后来,从中国获得巨额的甲午战争赔款,这些赔款自然形成了日本的货币投放。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鸦片战争后由于大量白银流失导致经济衰退,都是与货币供应分不开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由于对市场经济中货币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便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信用纸币代替黄金带来了更严重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严重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都是对经济发展不利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信用纸币走上历史舞台,成为解决通货紧缩的一个有力武器,但是金融创新过程中产生的乘数效应,及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引起的金融危机,也随之成为挑战人类货币管理能力的一大难题。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一国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所带来的财富分配不公和危害性,已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目前,人们开始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尚未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长期来看,美元一直处于贬值趋势状态。为此美联储故意向世人瞒报了M3数据,全世界根本不知道美国究竟发行了多少美元,这是非常恐怖的。在恐慌之中,全球资金首先奔向了大宗商品,造成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如铁矿石、铜等价格暴涨,更明显的是黄金和石油价格暴涨。2008年下半年金价出现回调,原因是IMF抛售黄金,表面原因是筹措资金,真实原因是当金价上涨、美元不断变弱时,IMF以美元为基础的架构受到威胁,因此需要出面干预。
  而美国放任金价暴涨,原因是美国拥有全球黄金总量的3/4。对美国而言,最佳结果是,在滥发美元的同时,美元继续保持升值,这才叫“鱼和熊掌兼得”!如果滥发美元造成美元贬值,这时美国手中持有的美元数量增加,而美国黄金储备升值。因此,美元或升或贬的风险已完全对冲,可谓是左右逢源。相比之下,中国却面临人民币贬值发愁,升值也发愁的两难境地。美国大量地垄断持有国际黄金,动机显然只能合理地解释为,主要是将黄金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储备,而不是世界货币制度将要倒退到金本位。相比之下,中国黄金储备是非常少的,这些黄金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储备的,大约有500~600吨,最近30年几乎没有增加,而且这些黄金还存储在美国。中国民间黄金少得可怜,历史上经过金圆券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运动,中国民间黄金历史存量基本上被收缴,改革开放后老百姓又大量地将家中黄金走私到海外换电器,近几年老百姓购买黄金多半为消费品。这种状况表明,中国在黄金占有上已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推出亚洲货币的历史机遇(1)
1.“三足鼎立”呼唤“亚元”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经济发展奇迹备受世人瞩目。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到四小龙,再从四小虎到中国,多边贸易的作用功不可没。战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盛行,使亚洲比任何一个地区都更依赖于外部市场,尤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从贸易开始,亚洲和美国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形成共生关系。亚洲向美国输出廉价商品,美国向亚洲输出美元和美元资产;亚洲把积累的储蓄投向美国金融市场,美国再把聚集的资本投回亚洲及世界各地。这种经济分工,既充分体现了亚洲对美元经济的依附性,也日益暴露出了亚洲经济模式的内在不稳定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深受危机之苦的亚洲国家纷纷采取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国际收支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