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振,纷纷杀出城来,萧衍也乘机进攻,内部不合、犹豫观望的魏军见腹背受敌,只得慌忙退走。而萧衍乘胜追击,“斩获千计,流血绛野”,最终齐军取得了大胜。
建武二年七月,萧衍又奉命诛杀了当时的齐宗室、司州刺史萧诞,而他则以冠军将军号接任了司州(在淮南)刺史,成为了方镇大员。不过到了第二年底,他却又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出镇石头,也就是成了京畿卫戍司令——可是此职并非表达了皇帝对他的信任,而是让他容易受到监视和束缚。
如此一来,自视甚高的萧衍想不郁闷都难,而命苦只能怨政府。今存其诗《直石头》(22句)和谢朓的和诗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点当时的他的心理状况。萧衍的诗写得还不够隐晦,其中便流露出了他内心的某种不平:“笼鸟易为恩”,“顿辔从闲放”,似乎是不大满意他眼前的处境。谢诗和得更明白:“功存汉册书”,是肯定萧衍有功于皇室;“专城空坐啸”,是同情他无法施展才干;“帝阍良可叫”,则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直接为他鸣不平了。
显然,在他和皇帝之间已出现了某种不和谐的气氛,而且齐明帝本就是个好猜忌的人①,也是个六亲不认的人。为防不测,这时的萧衍便开始有点想法了,有一次他就跟自己的从舅张弘策做了一次深入的交谈。他当时说道:“如今汉水以北有失地的征兆,江东则有起兵谋反的迹象。今年冬初,(北)魏必然会有所行动,而他们一动则我汉水以北必然不保。而今皇上又病了很久了,人心浮动,万一江东的王敬则部起兵造反,他虽然成不了什么气候,但我们也得跟着辛苦一番。近来我上观天文,下察人事,料定明年京城必有大乱,死人如麻,看来齐国的国运就要到此终结了。而梁地、楚地、汉地则有英雄崛起的苗头……”
张弘策似乎有点不解,于是问外甥道:“哪里有英雄呢?他现在是已经富贵了,还是身上草莽之中呢?”萧衍很自负地笑了,遂道:“汉光武帝有云:‘你怎么知道就不是我呢’?”看来这个外甥野心不小,好在他的能力是没得说,的确是又一支不凡的“潜力股”。最后,张弘策便向外甥表了忠心。
乱世英雄大约都是这么来的,再加上南北朝的统治基础都大有问题,所以“大逆不道”的言论、行事都处于高发状态。
① 史书上说齐明帝萧鸾性格猜忌多虑,深居简出,居然没有去过南郊祭拜老天。他又对占卜一类深信不疑,每次外出都要找人先算上一卦。若去东边,就告人说是要去西边;去南边就说成是去北边,惟恐暴露了自己的行迹。有了病也不想让下面的人知道,结果就死撑着。
1、被昏庸的皇帝逼反
二、从发动革命到取得成功
1、被昏庸的皇帝逼反
果然不出萧衍的所料,齐国北面的敌国魏国此时正是年少有为的孝文帝元宏当政,所以内患不断的齐国就成了魏国觊觎的目标。而乱世也正是培育英雄的难得契机。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孝文帝元宏亲率20万大军南下,其政治意图是逼迫国内守旧势力赞同他迁都洛阳的方略,而军事目标便是打击沿淮部署的南齐驻军。不过,魏军也正如预料中的那样,其主攻方向首先确定在了西线,兵锋直指汉水上游的重镇雍州(今湖北襄阳一带)。
当时魏军攻势凌厉,各处频繁告急。朝廷遂不得不起用了才干出众的萧衍,命他去监视雍州刺史曹虎并以密旨取而代之——就这样,“笼鸟”飞了出来,看来一只雍州虎就要出现了。当张弘策听到这个消息时,高兴之余便对外甥说道:“你那天夜里说过的话看来要应验了。”萧衍则笑答:“且勿多言。”老舅,你小心走露了风声啊!
果然,邓城之战后曹虎被罢雍州刺史,而改由萧衍接任,这样才不过三十五岁的他便得以将南齐的西北军政操于一身,成了一位举足轻重的方镇大员。而这也正是他后来争雄天下的真正基础,是他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不久,魏军主力东向,雍州的压力得以减轻,看来他们在萧衍这里碰了钉子。
而就在他接到刺史任命的时候,萧鸾病死了,儿子萧宝卷继位。当时“六贵”掌权,“八要”横行,政出多门,萧衍更是料定了国家将乱。幸好他及时地拥有了雍州这块安身立命之地,进可以逐鹿江东,退也可以做一做西伯侯(指周文王)。所以他便暗中加紧备战,以扩充实力;为了掩人耳目,又分期分批地将自己的在京亲人陆续迎接至雍州。
不过当时萧衍的实力显然还不够,而且东晋以来还没有过方镇举兵成功的先例。他必须首先与新罢益州刺史、暂行郢州(今湖北武昌)府事的大哥萧懿相商再定。可惜的是,尽管老三磨破了嘴皮子,这做大哥的仍旧不从,看来是小心谨慎惯了的。因此,萧衍只好去拉京州方镇入伙,还好这次比较顺利,他的底气因此更足了。
此时的萧衍只差受点精神刺激了,这样好帮助他坚定决心。永元二年(500),已将自己的辅臣诛杀殆尽的萧宝卷又无端地杀害了几位重要大臣,而他们不是别人,正是萧衍的大哥、时为尚书令的萧懿,及四弟、时为卫尉的萧畅,五弟、时为太子洗马的萧融。二十六天后,萧衍得到了噩耗,悲痛之余,他立即与亲信商议,并由此确定了举兵大计。
此时他的麾下已有“甲士万余人,马千余匹”,还有船三百艘。为了把南齐的这滩水搅得更浑,他还先派出了两批人马去行刺皇帝,可惜都未能得手。
看来要手下见真章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势如破竹的东下之路
为了扩大力量,就在宣布起义后的短短九天时间里,萧衍即成功地用计逼使京州方面举行共义。
而京、雍联盟形成后,朝廷还没有反应过来,萧衍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永元三年(501)正月命起义部队南下攻打郢州。为了更好地巩固后方,推迟到四月间时,萧衍才亲自到达了郢州前线。
见于郢州军民的顽强态度,起义军对郢州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同时也加强了防守沿江和阻挡敌人援兵的力量。几个月之后,粮尽援绝的孤城郢州终于被攻破,起义军的后顾之忧就这样被扫除了。而此时的萧衍更是指挥若定,他随即制定了沿长江直下建康的方略,这也是历来兵家所采行的高屋建瓴、以上制下的常例。
一俟后方安定后,萧衍便率军乘胜东下。在整个东下途中,其实只有江州(今九江)一带需要认真对待,其余地方要么无险可守,要么兵力单薄。而所幸的是,江州刺史陈伯之本来就“犹怀两端”,再加上他那不争气的儿子一挑唆,他竟乖乖地投降了。
就这样到了九月间,士气高涨的起义军,昼夜兼程直扑到了建康。十月十三日,起义军与政府军在朱雀门南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较量。结果,穷于应付的政府军大败,其他部队见状也只得放弃了抵抗,起义军遂得以顺利地进入了建康城。而或许令此时志得意满的萧衍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半个世纪之后,有一位叫侯景的家伙会充当自己今天的传奇角色——自己则换位成了“够烂”的萧宝卷。
二十一日,萧衍下令诸军开始攻打建康宫城(台城)的六门。当时台城内有众二十万,如果认真抵抗还是大有希望坚守住的,偏偏萧宝卷听信谗言想要杀死守城的两位大将,不想这两位大将得到消息后竟先行采取了行动,他们果断地入宫杀死了萧宝卷,并迎接萧衍入城。
整个革命的过程真是出奇的顺利,天时、地利、人和,萧衍是全占了。有道是“创业艰难百战多”,看来这才数战就定了乾坤的萧某人真是撞了大运了,而由此我们或许不禁会想到:他得江山之易,是否也征兆着他的失江山之易呢?
3、新政权的轻松诞生
从宣布起义到取得成功,才不过一年有余。但是萧衍要真正取代齐室,实现自己的帝王梦,确乎还有些困难。
一来因为他先是在荆州拥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即齐和帝萧宝融。这个傀儡皇帝的位置往哪摆呢?他可以学习曹丕,逼迫其禅让退位就是了。而另一个有些麻烦,就是如何让那些一向清贵的高门士族就范,让他们都站到自己这一边来。
萧衍清楚,笼络士大夫,让他们拥戴新朝,利用世家大族的声誉威望,这是很重要的。他也更清楚,一味滥杀会伤“和气”,而“国祚例不灵长”。光靠大棒是不能成事的,还得备些胡萝卜:当初出身高门的袁昂拒境不降,萧衍后来不仅没有问罪于他,反而还授予了他高官,并格外恩赏;其他“有气节”的高门大族也是这样对待的,萧衍还有意让皇室宗亲跟这些家族互通婚姻。
果然,这些大家族很识时务,他们可并不对旧主子愚忠。而清代大学者赵翼更为我们指出:其实,六朝之高门大族并不关心政权更迭、谁坐天下,而只是关心自家的政治地位,斤斤计较于“我之门第”。萧衍正是满足了他们的这种虚荣心和自私心,所以才把事情办得格外顺利。不过也有例外的,骨头算是硬的,但到底是个别人,冥顽不灵、软硬不吃者只好干脆杀了。
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终于都被扫除了,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四月初八日,萧衍正式即位称帝,并改元天监,改国号为“梁”。萧衍即为梁武帝,从此也便开始了他漫长的统治生涯。
纵观整个两晋、南朝,以方镇起家而至改朝换代者,萧衍这还是独一份。他能力肯定是有的,但其运气、机遇也是不能被忽略的。济世安民虽然并非萧衍的初衷,但他一旦坐到皇帝的位置上,这也就是他的责任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未来他肩上的担子自然并不轻松……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勤政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