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大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乡间大道-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小玲:
  对于夏仁胜先生所著《乡间大道》,我再做几点补充。一是主人公的特殊性。我同宫学斌先生有过数次的交流,也实际地接触到他的某种行为,发现了属于宫学斌这个个体生命的逻辑走向:刚柔相济,坚定不移。他是一位容易让观察者感动的人。在整个人生历程中,他首先是一个对历史命运的抗争者,在众人看似没有路的地方硬出闯出了一条大路来。在这个过程中,他要经历的艰难与风险很多,他要承受的痛苦和压力也很多。可以说,宫学斌也是一个同魔鬼打交道的人。但是,因为主人公是一个有信仰的农民,使他比一般人更懂得以精明和智慧去闯关,去赢得一点一滴的成功;二是时代的丰富性。主人公所体验的时代是一个进步与倒退相伴、光明同黑暗交错、既有残酷又有温情,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而农村也正是一个不断反复地被剥夺、被抛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庄稼人面对自己的宿命束手无策,唯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无奈。也许正因如此,它给主人公提供了一种足以培植生活信仰的肥沃土壤。再就是,《乡间大道》作者真诚对社会的写作态度。我曾多次接触过作者本人,对他应该也有不少的了解,他的真诚与正直的性格常常会感染我,他就出生在一个胶东农民的家庭,对农民的本质、对农民心头的指望都有深刻的认识与认同。因此,他能够以平等与朴实的心肠、姿态勾画乡村的喜怒哀乐,避免狭隘地去描写农民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实际上,有许多所谓城里人,甚至是不少作家、文化人对农村、农民并没有一种比较理性的认识。甚至某些有局限的认识本身是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与制度无逻辑上的关联,而是人性与情感上的根本缺失!他们甚至不理解对农村的关注就是对城市的关注,对农民生存的关怀就是对自己生存的关怀。在中国这个以农村、农业与农民占据绝对多成分的社会,若忘却疏离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疏离自身生命与精神价值的完整!最后一点我要强调的是,在这部作品的接近宏大的历史叙事间,我间接发现了一个强大的现代性信息,那就是如何将今天的九亿农民,通过自身的奋斗以及全社会的真诚努力,使他们从传统的农民身份转变成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公民!也惟有这样,土地的意义、农民的尊严、社会的和谐、人生的自由与快乐才真正拥有,我们当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社会进步实践,才会拥有更现实、更丰富的活水源头!

《乡间大道》专家发言(7)
在我看来,《乡间大道》也是一部诚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和对主人公态度的真诚,才使作者能够一开始就抛开了概念先行的旧弊,以饱满的感情与充分的理性进入写作状态;又因其思想追求与艺术审美的真诚,才使作品始终未能偏离各个时代的特征,让每个人物和事件都尽染着属于自己的悲喜色彩。也正是这种从诚实出发的诚实体验与描绘,才使传记文学《乡间大道》有了更大的可读性。
  《乡间大道》是一部人与农村、农村与社会、社会与中国的历史关系的作品。在这个被充分展现了三分之二世纪的乡村世界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类人的巨大胜利后的喜悦,也不仅仅是他们一种巨大的生存挫败后的绝望。快乐与苦难完全被同时“打包”,被一块儿送到读者们的面前。在这里,偶像被不断稀释、神圣被频频淡化,英雄充满了落魄,常人被赋予神奇;而即便是“政治威权”这种貌似上帝或伟大的东西,也时常被处理成一种人间道具,不无幽默地进出农民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在很长时间里看不到文学带给社会与读者的激动情绪了,而在《乡间大道》里,我们又隐隐约约地被勾动着,像一处灯火阑珊。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间,我们从来不乏对乡村生活的捕捉与描写。然而,不论是对压迫的揭露还是对解放的歌颂,我们都已看过了极致与高潮,结局往往也是比较简单明了的。只是,处在这两种历史状态中的“三农”镜像,似乎在当下的文学无力问津,成了文化意义上的空白点。我们曾有文学大师关注乡村,并引发出无限的怜悯与关爱,牵动了无数的希望与改造,乡土文学成了中国文学的最珍贵。但时过境迁,鲁迅先生笔下的乡村追求已在当下失去最人本的冲动;沈从文的乡土美学也已找不到她的原滋原味,而赵树理那种热衷问题与民间立场已不易寻觅了——因为我们对乡间生存的理解与热情,似乎已完全改变了它的历史形态;在热闹的政治与经济的轮番“运动”中,文化层面上的精神、信仰、尊严等等暂时都被吹散在屡屡的社会台风里。而文学的高度苍白与失语,令社会中存在的某种傲慢与偏见显得更加不能节制,即使拥有一个庞大的盖世无双的作家队伍,我们也终于能“清高”到最后抵达浑浊的地步!有思想的农民也不一定就能瞧得起我们的文学。
  客观地说,相关当代农村的文学作品尽管数量不少,但却缺乏文化的深刻和艺术的审美,如此,自然也就很难牵动中国社会的人文神经。倒是近年来的新闻调查类的努力,让人们感受到了乡村此起彼伏的生命脉搏。而《乡间大道》也不是以小说,却是以传记的形式进入我们的阅读视线,虽然还谈不上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文本,但多少让我们看到一群生动的活人儿在真实地反抗宿命式的生存,并形成了对乡村意识形态社会某种现实的解构!特别是被作为传主的宫学斌,一个农民,为实现做为人的真实目的与意义,他用脑、用心,用智慧、用仁义,甚至也用“舶来”的思想和方法去克服新鲜或陈旧的人生困苦,去破解种种莫名的社会困惑,直到一个个人与一个群体的最后成功。
  这个创作过程在作家夏仁胜的努力中,也有了对历史精神的传承,那就是以朴素的不加雕饰的乡土情怀,去理解和表达处在底层人们的强烈的生活向往,体现一种在最为广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中所潜藏的生活创造能量。《乡间大道》主人公的成功之路,也恰恰预示着中国农村及农民客观存在着一条必然的出路。这就是尊重农民公民化的生存权利,让乡村充满现代文明与创造的气息。只不过是,这样一种内外在的关系,是需要依赖全社会的积极力量去揭示的。而且,政府停止侵扰、城市停止剥夺、社会停止歧视,一种制度和文化的关怀直达乡间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我们的乡间大道就决不仅仅是一条两条!
  希望我们以人为本的文学界,还有作用正面的新闻界能以更多的关怀,诚实地面对广大的农村与农民,如果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良知去关注、善待和维护一个国家中百分之七十国民的生存利益,那么,文学与传播的存在也许就只等于装腔作势,或得了一种精神败血症。
  

一个农民和他的时代(序)(1)
苏小玲
  全景式描写现代农村社会创业者辉煌经历的传记——《乡间大道》,在山东作家夏仁胜先生的艰苦努力下终于问世了。这部40多万字的长篇宏制绝非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作者以其满腔的书写热忱、深入的历史切入、明晰的现实责任与自觉的道义担当,为读者奉献了一幅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在不平凡历史阶段曲折前行的社会画卷!或者说,就其文本所探索的思想道路与折射的时代光芒而言,我想起了柳青的《创业史》。似乎,《乡间大道》为我们提示的东西更加令人安慰与鼓舞,因为写实的成分远远大于虚构的成分,犹如一次滴水成潭的过程。而一个真实的生活形象,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与传统观念既冲突又妥协的成功奋斗,是怎样一种是非交织、苦辣酸甜的历史,又是怎样一种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追求!
  千百年来,农村之与中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割断的血脉相连。每一次战争、每一次革命,几乎无一不与土地和农民密切相关。国家为了生存、政权为了延续、农民为了生活,彼此之间胶着着、矛盾着、冲突着,在政治与经济的层面上博弈纠缠,派生出一幕幕撕裂肝胆、一波三折、惊天动地的社会场面。
  “中国农村现代化”,成了一个人类中最多人做得最美、最大也最漫长的梦!而做这个梦的不仅仅是身置其间的农民们,还有命运同这个世界休戚相关的其他生存者。当土地成为扩张的地盘,农民沦为战争的炮灰;当土地成为掠夺的资源,农民沦为愚昧的从属,这个梦也曾经变得迷迷糊糊、断断续续。一个没有能力维系正常生态的农村,也使一个民族的强盛之梦变得支离破碎。当一个共和国宣告建立,历史进入一个全新拐点,人们无疑又获得了一个崭新的乡村梦境。但是,梦并没有如意地变成广袤土地上的良好现实。陈年包袱、天灾人祸、政策失误,真可谓得失难估。
  农村的天空同样阴晴交替,农民的道路依然曲直无常。
  谁来关注农民?或者说谁来关照他们全面而彻底地作为人的解放?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抑或是擅长抽象的哲学家和善于形象的文学家?其实他们都在努力,只是始终不能理性地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共识与合力,使农村世界的万象变成一个又一个世纪的中国难题。在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乡的“二元结构”与户籍严管的制度安排,又使农村社会丧失活力,而其贫困人口也越发膨胀,一条狭窄的通道制约着奔向新生的农民们。确实,现实困境无法明确表达出这样一种鲜明的愿望:中国农民应该尽快地从旧式意义上的传统农民转变成为现代公民。只是到了今天,这种愿望才逐步明朗——既可以从国家的高度给予肯定,还可以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表达。
  人们总在热盼着一种社会的力量来扭转乾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