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此刻的自己才是完全抖落了一天的杂事,一天的拥挤,一天的繁忙。又有了一种去旅游的愿望。到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还有不要人多的地方。细细一想,其实也不用远走,去市内的公园?天知道那里四方游客密集;去花卉大棚?要走上一条脏乱的路,到了花棚里时间长了也会呼吸不畅;去香山?坐公交车要挤一个多小时,到那哪还有闲情看山,早就累得迈不上石阶……
到哪里去独处?独处是一种净化过程,需要时间,是给大脑充氧,是一种心理慰籍。
独处对都市人是一种奢侈品吗?周国平先生说: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消化世界。
怪不我的腰围一天比一天粗,原来是忘了消化。不是我“贪得无厌”,而是生存使然。
有的人在交往中才能辨认自我,有的人只有在宁静的独处中才能辨认自我。原来,独处才是我心灵的家园,才能认识自己的孤独,认清自己。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巴顿传奇》与《朗读者》
周末,闲着没事看了两部影片《巴顿传奇》、《朗读者》。它们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关于爱情,生命,年龄……
《巴顿传奇》讲述的是一个生下来一副老人面孔的婴儿本杰明,他刚出生就被父亲送去了养老院,在那里一对给人夫妇照顾他长大,并认识了1彻底改变他一生的女人——当时还仅仅6岁的小姑娘黛茜(艾利·范宁饰),她是来看望她的祖母的,她的可爱和纯真彻底征服了“老男人”巴顿的心。而巴顿同样真诚、清澈的心也感动了小黛茜,两人之间的爱慕之心开始萌芽……长大后他们相爱,并且有个一个可爱的女儿,但巴顿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变得更加年轻,终于有一天,他对黛茜说:我不能让你将来抚养两个孩子,最终在一个清晨,将所有的财产留给妻子后,他离开了。
《朗读者》少年伯格在15岁认识比他大21岁的女电车售票员汉娜,情欲,或者是爱情,在15岁的少年伯格心中渐渐燃烧起来。在*时汉娜总是让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在伯格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 不久后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8年后再次见到汉娜的时候,她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她并没有像其他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直到审判席上,汉娜不愿提笔在白纸上写下黑字做笔迹比较,并因此背负罪名被判终身监禁时,伯格终于明白了原因,明白了汉娜为什么不看他的旅行计划,为什么会在拿到菜单时神色紧张,为什么总是不厌其烦地听他朗读,汉娜是一个根本不会认字读书的文盲,但她拒绝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过而终身监禁,也要隐藏她是文盲这个秘密……
爱情放在特殊的一个大背景下总是能让人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一种震撼的力量。当看到巴顿婴儿般地在黛茜的怀里幸福地死去,是那么无奈,而又是那么地幸福,他死在爱人的怀抱,婴儿般地死去。黛茜呢,那份爱永留心底,无论他是什么年龄,模样……爱跟年龄、模样等等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彼此相爱过;而《朗读者》这是个类似恋母情结的爱情,在汉娜被判为终身监禁时,伯格是有了一丝怯懦的,他走进监狱的脚步停下了,又折返回去,他在犹豫什么呢,为什么没有出来为她做证,也许是认为自己深爱的人终归是有罪的,也许是怕自己的那段15岁的爱情曝光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他继续为汉娜朗读,寄去录音带,而汉娜呢,在即将出狱的前夜她脚垫着厚厚的书选择自杀,她是对伯格的失望?还是对自己所犯下的罪恶惩罚?她做了时代的牺牲品,她是真实的,在纳粹时代她固守自己的工作职责,却犯下了罪行,但就如她在法庭上所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直逼人性最深处,她无疑也是历史的受害者,这也正是这个《朗读者》的闪光之处。
《昆虫记》……阅读笔记
这本书是去年的一次在地坛书市上购得,一直闲置在我的书架上。3月31日早上起来,上班前匆忙从架上拿出,装入皮包,打算在上班路上的一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上看,聊以打发时间和认识这本书。
春天的北京,春意盎然,玉兰花大朵地盛开,听说樱花也提前绽放,仿佛世间万物都在赶着时间。公交车内依旧人满为患,车堵异常。我坐在后排座位上,打开书来阅读。竟也有如闹市取静,喧嚣与过往的车辆竟成了配角,我走入了昆虫的世界。
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书的背面是这样评写着:法布尔的《昆虫记》以其趣味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真实的内涵影响了无数人,它在文学和科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大文豪雨果曾经赞誉它为“昆虫学的荷马”;进化论之父达尔文赞美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家”。在人们渐渐远离自然,自我封闭的今天,重读这本自然经典著作,能够换回我们对世界,对人类,对自然,对我们身边每一个细节的思考;能够为人与自然界重新搭建起爱与信任的桥梁。
文章中是以一个个小节为单位,描写了众多的昆虫:石蚕,红蚂蚁,被管虫,黄蜂,猫,寄生虫,蜘蛛等等。书的开头第一节便吸引了我:论祖传。在这篇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童年就开始特别喜欢和大自然亲近,第一次采到了石鸟的蛋;采集了会冒烟的野菌;如何在盛水的盆中看蜗牛的内部结构……等等,让我也联想到自己的乡村的童年。
也许就是一个再普通的小个小池塘,作者也生动地描绘出那是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比如有趣的潜水艇……石蚕,因为它们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活动的房子。所以它在水中一上一下,就像一个潜水艇……看,作者说得多么形象有趣,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它。
作者写到昆虫界中的一些神奇的而又非常自然的东西,引发起人们的思考:果然,灰蛾的幼虫一露出地面,赤条蜂就冲过去抓住了它。然后伏在它背上,象一个熟练的外壳医生,用刺把毛虫的每一节都刺一下,它熟练的动作,让人想起游刃有余的屠夫。它的技巧令科学家都自愧不如,它很熟悉它俘虏的神经系统,它知道往哪些神经中枢上扎刺,它从哪里学到这种知识呢?我们人类有学校,有各种书籍,我们通过这些逐渐积累知识懂得了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可赤条蜂是怎么知道这些复杂的知识呢?难道是在它们出生之前,冥冥之中就有神灵赋予它们这种本领了吗?
再来看看如何写寄生虫的吧!有一种灰蝇,总是紧跟着蜂,当母蜂把猎物夹在腿间拖到洞里去的时候,灰蝇飞快地飞上去停在了猎物的末端,产下了卵。就在那一眨眼间的功夫,它们就完成了任务。母蜂还没有把猎物拖进洞的时候,猎物已带着新来的不速之客的种子了,这些“种子”变成了虫子后,将要把这猎物当作成长所需的食物,而让洞的主人的孩子们活活饿死。
在上段这文字中,让我们知道了这种昆虫的产卵方式,但这些并没有完,作者接着写到:我们不必要对它们过于指责,人类也不是想法设法把自己的孩子拉扯大,偷吃小牛的牛奶,偷吃蜜蜂的蜂蜜,人类才是最大的猎手和最大的盗贼。但昆虫从来不掠取其同类的食物,也不会牺牲同类来养活自己,所以,昆虫中的“寄生虫”要比人类中的“寄生虫”要高尚得多。
联想到我们人类自己,那些“啃老族”,那些“社会的蛀虫”,那些“小偷”……真是让人汗颜。
而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一些比较恶心的家伙,比如“绿头苍蝇”,作者却用理性和赞赏的口吻来描述它:当那些碧蝇嗅出远方有死动物的时候,立即赶过去在那里产卵。几天后,你会惊讶地发现那动物的尸体变成了液体,里买你有几千条头尖尖的小虫子,你一定会觉得这种方法实在有点令人作呕,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更好更容易的方法消灭腐烂发臭的动物的尸体,让它们分解成元素被泥土吸收而再为别的生物提供养料呢?是谁能够使死动物的尸体奇迹般的消失,变成一滩液体的呢?正是碧蝇的幼虫。
读着这本《昆虫记》,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人类的渺小。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人类不断科技创新,不断地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我们也逐渐失去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土地花园。工业城市让我们觉得人类仿佛是这个地球的统治者与创造者。但,这只是我们自己的认为,地球上有千千万万的生物,我们只是它们的一种。我们人类往往被自己的贪婪和欲望所驱使,为权利、金钱和地位而迷恋,忘记了爱护我们的地球,忘记了那些被忽视或者视而不见的生灵们。地球变暖,沙尘暴袭击,海啸地震等等一些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变化,难道还不值得我们人类反思吗?
书还没有读完,当我再次抬头透过玻璃窗看这个世界,觉得又可爱了几分,我知道,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关于“记忆”的一些神思游走
对于生活,有时爱,有时,不爱。
记忆也许是对生活的一次思想阅读。
它是有选择性的,任着自己的性子选择,其实细想想,还是有些规律的,那就是越深刻的事情记忆力就越深。
现实的场景不过是记忆中的道具。
记忆的事很多,常常回忆起来的都是精品。
回忆,无非是过去的人和事,而就这人和事,才能让你梦回萦绕,牵肠挂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