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妞三部曲(望尽天涯路)第一部 正黄旗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旗妞三部曲(望尽天涯路)第一部 正黄旗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章  可了不得啦,感情是个妞儿 !  

  第二章  燕二太太的抱负

  第三章  燕宅的格格,误卯的娘娘

  第四章  神马转世来报恩

  第五章  大毛皮袄当的值

  第六章 “无价之宝”就这么听了个响

  第七章      燕宅的高材生

  第八章  给空虚的生活来点儿小点缀

  第九章  硕果仅存的萨满太太

  第十章  北平城里的大出殡

  第十一章  各走各的道儿

  第十二章   祸兮福所倚

  第十三章  祖宗板子摔了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园……

  第一章  可了不得啦,感情是个妞儿

  那年正月里,燕二太太从香山正黄旗坟地儿回来,一肚子懊恼,满心的失望。特别是给大太太请过安后,这份儿别扭劲儿就更别提了。哑巴大太太拍拍肥厚的胸脯,摸摸稀疏的头发,伸出个大拇指,然后又指指二太太,叉开五指在头上一转,再把大拇指和小拇指一伸,做了个“六”的手势,似笑不笑地“啊哇”几声。二太太立刻明白,这意思是说:“我,有两个宝贝妞儿,你呀,这第六个还得是个秃小子!”

  燕二太太这年三十四岁,一连生过五个儿子,自己也认为这辈子是不会生女儿了,于是就打定主意把肚子里的“六秃小子”跳沟跳下去。香山坟地旁边有一条二尺宽的小沟 ,好在满人不缠脚,,燕二太太这双天足就在这条沟上面跳过来、跳过去,往下硬蹲。谁知这个“六秃小子”执意要到人間来,任凭燕二太太怎么跳,他还是在母腹内坐够了月份,才那么好整整地呱呱坠地。可這一墜地可了不得了,竟然是個女孩儿,按照旗人的叫法,是个“妞儿”!二太太不顾产后虚弱,硬叫刘妈扶着坐起来,看着接生姥姥给婴儿穿“毛衫儿”,流着眼泪地笑。跟着忙活的董嬷嬷不等二太太发话,一脚跨出产房就直奔二老爷的寝室,还没掀帘子,就嚷上了:“老爷,大喜了!我们姑太太添了位姑娘!”话音刚落人就进了屋,进了屋两腿一蹲,给二老爷请了个安,又喜滋滋的重复了一遍:“给老爷道喜了,我们姑太太添了位姑娘!”说话里都带出了笑声。 

  这董嬷嬷是燕二太太的陪奉,娘家人。她称呼燕二太太先是“姑奶奶”,到燕二太太公婆仙逝,燕二奶奶就升为燕二太太,“姑奶奶”也就升为“姑太太”了。

  “真、真的?”二老爷燕盛孚正躺在烟盘子旁边儿犯迷糊,听见这话“腾”地一下就坐了起来,这可是盼星星、盼月亮、盼、盼来得呦!

  “跟您回”,董嬷嬷乐得脸上开了一朵花儿:

  “这姑娘一落草就跟位哥儿似的,又是蹬又是踹,将来冲道。对了,那什么,您先瞧瞧去,我得赶紧给大太太报个喜去。”然后心照不宣地冲二老爷一乐,三脚两步就直奔西宅给大太太报喜去了。 

  二老爷虽然明白这话的意思,可这会儿他不是这个在意的不是这个,他在意的是终于盼来个妞儿。燕二老爷一反他慢慢腾腾的常态,竟然带着点跑的意思,穿过堂屋,忘了忌讳,一脚就迈进了二太太的寝室。

  接生姥姥已经给婴儿穿好“毛衫儿”正拿布带子给她裹腿,看见二老爷进来,就抱着孩子在床边给二老爷请了个安,说:“给爷道喜!”

  二老爷结巴着说了声“喜、喜”,嘴列的跟瓢儿似的,也并不理会躺在床上的二太太,只是一股脑儿的把眼睛盯在刚出生的婴儿身上。刚落草的婴儿十分难看,一张皱巴巴的小红脸,几跟稀稀落落的黄胎毛,眼不睁嘴不张地睡着了。二老爷看着这张皱巴巴的小脸儿,也没问候一声二太太,却说:“太太您说,是给妞儿办喜三还是办、办满月?是叫戏、戏班儿、还是来场堂、堂会?”

  二太太正在兴头儿上,也就破例的没挑二老爷的眼,反而带着点笑容的说:

  “依我说,洗三这天就请几家至亲来热闹会儿算了。满月呢,办场堂会吧,光请票友儿。”

  “不约小、小云?”

  “让你们这些戏迷多过过瘾不好么?”二太太今天对二老爷说话是例外的和气。

  二老爷虽然觉着不约个名角有点扫兴,可是难得看见太太的好脸,又知道只要二太太说出话来,自己再提也没用,于是赶紧就坡下驴说:

  “那就、就依太太。”说着就扭头走出去找帐房王先生商量请客、订席、搭台唱戏的事去了。至于二太太产后身体怎么样、妞儿会长成什么样,那就不是他该管的事了。

  燕宅的房子座落在交道口胡同的肃宁府里,它本是一位叫做肃宁王爷的府邸,什么时候怎么着就归了燕宅已经不详,反正打二老爷记事起,就住在这所宅子里,这所宅子就是燕宅。这座府邸分为东西两宅,大老爷燕盛深住西宅,二老爷燕盛浮住东宅。西宅是正宅,对开红漆大门,高台阶,高门坎,前沿后洞;大门门楣上高悬一块已经斑驳却依旧有几分耀眼的金边红添大匾额,上书“慈爱威懿”四个大字。它是燕宅老姑太太入聘醇王府那年“老佛爷”西太后御笔亲书的赏赐, 也是燕宅的荣耀。东宅原本是一个小花园,经过一翻修整,和西宅一样也分成里外三层。东宅是两扇酱紫色大门,没门坎,一进大门是一间又大又深的汽车房。汽车虽然早已卖掉,可里面总停放着一辆永远擦得锃光瓦亮的四轮玻璃大马车和一辆有两盏电石灯的东洋车。进了大门,西向进二门。二门由四扇绿色活页门板组成,每叶门板上有一个红色的斗方儿,上面各有一字,四扇合起来是“富贵吉祥”。进了这道门才是外院,外院只有一溜五间西房,靠北边的三间一通联是帐房,靠南边的两间是门房,兼做男拥人的下房。东边是马棚,里头拴着一匹高头枣红马和两只奶山羊,南墙根儿把着二门门口儿,有一块很大的拴马石。因为二太太喜欢花草,这东宅便不向西宅那样方砖墁地,而是里外三进的院子种满了各种叫得上名的的花草树木,院子正北扎着一道篱笆障儿,饶过篱笆障就是进入正院的垂花门了。

  垂花门里另是一番景色:迎面影壁上经年累月挂着一盏写有大红“福”字儿的玻璃灯,影壁后面是四只大鱼缸,中间两只里养着各色龙井鱼,另外两只里栽着荷花。鱼缸两边各有一盆一人多高的石榴树。正院比外院大多了,除掉中间一条方砖甬路和东西墙根儿的过道儿外,满是夹杂着各式各样鲜花的草坪。快要起伏的时候,可院搭起天棚,屋里仿佛老是过阴天,显得又幽静又凉快。北京旗人有句老话,叫做“天棚鱼缸石榴树,肥狗胖丫头”,燕宅样样俱全,就是没有丫头。——燕二太太从来不用丫环,因为丫环似乎老跟“收房”,甚至“扶正”有钩连。

  上房是五大间,当中三间用犁木花格子隔断出一大两小,左手一间招待官客,右手小间招待堂客,男女来客可以同时光临。走进正屋,一扬脸先就可以看见正梁上高悬着的一块大约六尺长、三尺宽的匾额,这块匾大红洒金云字边,上面写着一个斗大的“福”字,它和“慈爱威懿”一样是慈禧的御笔。靠南窗户一张紫檀木条案,条案正中摆着一柄罩在檀木柜玻璃匣子里的玉如意。条案两头各有一只大掸瓶,一只里插着几把并不实用的鸡毛掸子,一只里插着几把样子货的绣花蝇拍儿,条案前面是张满镶镙钿的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八仙桌上除了一个玲珑剔透的大盆景,还有两只大花瓶,春天插芍药,冬天插腊梅,夏秋两季繁华似锦,调着样儿地更换。靠西墙和靠东边梨木花格子下各有一张茶机,两把靠背椅,茶机上面摆着小金鱼缸,缸前各摆一盆文竹,靠屋门左手有一面大穿衣镜。最显眼的是屋中央摆着的那架大钢琴,让这古旧的宅子添了几分洋气。东西两个里间都带套间儿,二太太住东里间,奶妈带着妞儿住东套间儿。二老爷住西里间,西套间儿专门摆大烟盘子。西里间另有一扇门通饭厅,饭厅除了接手桌和碗柜只能摆下两张圆桌,不算大,有四扇门。西门儿通西宅的的后院,东门儿通东宅的后院,北门儿通后罩房,南门就是通西里间儿了。后罩房也是一溜五间,靠西边的三间也隔断成两大一小,大间儿是男孩子的住宅,小间是男孩子的书房。另外两间是缝纫室兼做董嬷嬷和打杂儿的刘妈、做活儿的李妈的下房,东西两宅的正院中间有一道小角门儿,来往方便。

  这会儿董嬷嬷就从这扇小角门到了西宅上房门口,她站住脚,慢慢的喘了两口气儿,又压压鬓角、拽拽大襟,使劲把笑意儿忍了回去,这才轻轻一咳,叫了声“柳嬷嬷!”

  大太太的陪奉柳嬷嬷一挑帘子走了出来。

  “吆,董嬷嬷呀!这么早您就过来了?”

  这会儿虽说还不到九点,可因为是正值伏天,西宅正院搭着天棚,从天棚顶窗上射下来的一缕阳光,已经很热了。

  “不早了,我是来报喜的,我们姑太太添了,是位姑娘!”董嬷嬷把“姑娘”二字说的特重,后音拉的很长,在她看来这消息不亚于当年宣统登基。

  “哎吆,这可是大喜!二太太止不定多高兴呢。”柳嬷嬷说着两手一合,表示祝贺。

  “那还用说,”董嬷嬷到底绷不住,咧开咀笑了。“大太太梳头了?”

  “正在屋里吃饽饽呢。”柳嬷嬷抢前几步,掀起东套间的门帘儿:

  “姑太太,东院董嬷嬷回事来了。”

  这燕大太太生下来并不哑,十来岁上出天花,把嗓子封了,落下这么个不聋而哑的终生残疾。这会儿董嬷嬷已经跟了进来,说:

  “给大太太道喜!我们姑太太添了位姑娘。”这时候,董嫫嫫又尽力把话说得平淡,仿佛燕二太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