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鲧和大禹
一,鲧
夏朝的存在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他的创建者是大禹。
要谈大禹,就先谈谈他的父亲鲧。鲧是黄帝的孙子,名门望族,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领,生活在今河南嵩山周围一带地方。
鲧本来是可以生活得很安逸的,坏就坏在他有点小聪明,懂得一些治水之道,以至为他惹来一场杀身之祸。
尧帝在位期间,中原大地上洪水就已经很泛滥。洪水淹没了庄稼和房屋,淹死了农民百姓和家禽野兽。人们不得不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方生活,给生活带来诸多不利,给农业发展也带来极大的不利。
有那些不利呢,简单的说,本来把庄稼种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是可以利用河道来进行浇灌的,但为了怕洪水淹没,不得不把庄稼种在半山腰等高处地方,挑水来进行灌溉,有多么不便利啊。
尧帝爱民如子,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便决定治理洪水。当时有两个人选,一是鲧,二是共工氏。
共工氏何许人也?共工氏是一部落首领,是治水专家。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意思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这样做的结果是有利于农业发展,但对防御洪水方面,却收效甚微。每次特大洪水的到来,都把刚刚新筑的提防冲毁,造成更大的伤害。
所以,尧帝对共工氏不甚满意。这时,另外一位部落首领四岳提议说;让鲧出任这个治水大使。尧帝心里也明白,鲧的治水经验,远没有共工氏丰富,但也确实想不出有更好的人选,就同意了。
鲧接到这份差事,自知责任重大,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早出晚归,四处巡查,然后回到家里慢慢思索,想研究出一套更好的治水办法来。
可是鲧没有他的儿子聪明,想来想去,想了几个月,也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只好沿用共工氏修筑堤防的办法,也就是用堵治水。只是在此基础上,作了修改,把提防修得更高些,更坚固些。这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注定要面临失败。
鲧这一干就是九年,在这九年的时间里,鲧不分昼夜,带领着几万个农工,奋斗在各个河道和洪水经常泛滥地区。说是没有成绩那是假的,没有成绩就不可能干了九年之久。在鲧的努力下,洪水之灾确实减少了不少,筑堤高了,坚固了,洪水涨不过河面,就形成不了危害,确实也是有用处的。
问题是这种办法对付一般的洪水还可以应付,对付特大洪水就招架不住了。要知道,几千年以前可不比现在,有大型机械,有水泥钢筋,连长江都可以截流。几千年以前用的可是一般的泥水沙石,坚固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鲧治水后的第九年夏天,这年雨水特别多,还连下了几天暴雨,这下不得了,河水猛涨,夹杂着泥土,滚滚而来,猛烈冲击着河道两旁的堤坝。
鲧的“豆腐渣工程”,哪里经得起如此折磨,纷纷倒塌,一崩就是好几千公里。这次水灾的结果是无数房屋庄稼被淹,颗粒无收,几万人无家可归。
尧帝派出舜为这次抗洪救灾总指挥,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国库拿出粮食,分发给受灾的农民。二是搭建临时住房,让农民有地方可以居住。三是组织农民重新耕种,恢复生产。另外,还要追究鲧治水失败的责任。
舜四处巡查,发现鲧治水的办法跟共工氏大同小异,都是用堵截的方法,这治标不治本的臭法子,实是件劳民伤财的烂工程。而更气的是,这样的“豆腐渣工程”,鲧一干就是九年。九年是什么概念?九年时间,单单几万民工,吃掉的粮食就是个巨大的数字。
舜愤怒了,把鲧抓了起来,关在羽山的一座山洞里,派人日夜看押。
这下,各个部落首领可就闹开了,他们可都是出了人出了粮的,你鲧非但没有把水灾治好,反而让他们失去更多的粮食田地。他们纷纷找尧算账,这个说你是怎么搞的,怎么用的人,那个说你是不是眼睛瞎了,找了个笨蛋来治水,等等。
注意,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实行的制度是部落联盟制,也就是说,全国由很多部落组成,每个部落都有部落首领,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农民,军队。各个部落联系在一块,组成部落联盟。而尧就是各个部落首领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盟主。
所以,尧的权力有限,做错了事,被人臭骂一顿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
尧招架不住各个首领的批评,就提前退休,把职位让给了自己的女婿舜。
舜接过这个烂摊子,也很为难。首先,要平息民愤,要给各个首领有个交代,就下令处死了鲧。可怜的鲧,辛苦治水九年,却落得个杀头的下场,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也应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真理。
接着,舜的下一步工作,就是治水。虽然这是个非常棘手的工作,但也不能不干,不干,位子就坐不稳了。
那时候没有文字,不能贴告示榜全国选才,唯有派手下四处寻找治水高手。
让舜想不到的是,第一个找上门来的就是鲧的儿子大禹。
于是,大禹就在这个历史舞台隆重登场了。
二,大禹治水
按道理说;大禹是不会接这个“烫手芋”的。第一,舜杀了他父亲,他为什么要帮他。第二,这是件非常艰难的工作,弄不好就像他的父亲一样,随时都会掉脑袋的。
大禹为什么要接这个任务呢?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他的父亲鲧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领,鲧被杀后,大禹家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在有崇氏部落失去了地位,甚至会被人看不起,因为鲧治水失败,失败的人通常会被人瞧不起的,包括他的家人。所以大禹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尊严,不得不冒死一搏。
第二个原因,就是父亲临死前,嘱托大禹一定要接过他的担子,继续治水,完成他未了的心愿。其实鲧是很努力想治好洪水的,只是方法不对,误国误人。他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帮他完成这个心愿,不然,就是死,也会死不瞑目的。
以上两个原因,让大禹义无反顾的挑起了这个重担。
大禹比他老爸聪明,他已想到治水的办法。鲧治水期间,大禹常常跟随左右,耳染目睹,不觉中练就了一身治水的本领。父亲的失败,让他明白,父亲的那一套办法是行不通的,要想成功,必须改革,于是他便有了改堵截为疏导的想法。
大禹是个极为谨慎的人,除了不耻下问,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之外,他还跟舜帝要了两个人,征求他们的意见,一个是伯益,另一个是后稷。
这两个人可不简单,都是夏朝鼎鼎有名的人物,按今天的话说,可都是重量级教授级专家。前者是狩猎和畜牧业方面的权威专家,后者是农林业方面的权威专家。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对国家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这正是大禹最迫切需要的高级人才。
伯益和后稷对大禹的想法非常赞同,并表示愿意协助大禹共同治水。于是,这两个人,便成了大禹最得力的助手了。
治水正式开始了。首先,大禹亲自带领两位助手和一帮随从,翻山越岭,趟河过川,手里拿着测量工具(绳子一类的东西)。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势的高低。并四处树立标杆,做好记号,规划好河道的走向。
然后,带领着几万名农工,沿着标杆的方向走,逢山开山,遇洼筑堤,开河凿道。目的是疏通水道,加快河道流水速度,把洪水引向大海。
大禹治水是异常辛苦的,常人难于忍受的。
那时候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很多时候都是靠徒步行走的,翻山越岭,日夜步行,走出来的路程,又何止万里。而且,丛山峻岭中,常常野兽出没,像老虎野豹这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那时候多得不得了,大禹不知道又多少次死里逃生呢。
而更辛苦的,是大禹为了治好洪水,绞尽脑汁,日夜操劳,食寝难安,一刻都不敢耽误时间。有传说为证:他与涂山氏女名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大禹再辛苦,也莫过于那些农民兄弟,他们拿着简陋的工具,开山的开山,凿河道的凿河道,日晒雨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些人吃不消了,就想法子逃跑。今天跑掉几个,明天跑掉几个,以至后来,跑的人是越来越多。
大禹可急了,常此以往,那不是全跑光了,那治水工程要干到何年何月啊?大禹又跟舜帝借了一个人,帮忙解决这件事。
这个人更不简单,来头可不小。按今天的官位来说,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就是夏朝著名人物皋陶。
皋陶是当时的司法官,法律制定者,他提倡“依法治国,依德治国”,是后人公认的“中国司法鼻祖”。
他在当时地位很高,大凡犯罪者,都要经过他的审理,量刑给于定罪。由于执法严格,犯罪率逐年下降,为国家的治安稳定立下汗马功劳,其功绩,仅次于大禹。
这次大禹找他来,算是找对了人,皋陶针对这次“逃跑事件”,专门制定了一套法律,规定凡是逃跑者,一经抓住,立即处死。更绝的是,处死你还不算,还要抓你的父母顶替,继续为国效劳。所以在队伍中,发现一两个白发鬓鬓的老人家在干活,千万别惊讶,他们的儿子一定是逃跑者。
皋陶的这套法律,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