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儿女的后代与山戎、猃狁、荤粥聚合,以放牧为生,世代繁衍,这便是匈奴的由来。
说了些题外话,咱们言归正传,再来谈谈夏桀最后的命运。
六,夏桀的下场。
夏桀常年沉溺在酒色中,把身体都搞坏了,但逃起命来,功夫却是一流,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溜出城来。
这次出城,由于太过紧张,只带出两样东西出来,一样是美女(妹喜),一样是大量珍宝。好东西啊,好东西。可是夏桀大概忘了,他这次出城不是去旅游,而是逃命。逃命的话,这两样东西就成了累赘了。
所以,跑得不是很远,在南巢(今安微巢湖市)就被商汤带兵追上。
夏桀没有抵抗,乖乖就擒,他知道,抵抗也是没用,今时今日,他不是帝王,他只是一个逃兵。他只对商汤说了句话:“早知今日,当初就不该放你。”
这世上是没有后悔药可以买的。
商汤还算好人,没有当场处决夏桀,只把他囚禁在南巢的一座荒山上,过不了多久,夏桀就死了,到底是饿死,还是郁闷而死,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商汤为什么不杀夏桀呢?这让人费解。其实仔细想想,就不难理解了。
第一,夏桀的祖宗大禹可是大名鼎鼎,对后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不杀他的后人,实在是给他留几分薄面。
第二,商汤既想得天下,又不想遭人说是非,不杀夏桀,更能显得自己宽容大量,留个好名声。
但不管怎样,夏桀还是难逃一死,夏桀一死,长达四百多年的夏朝就此结束。 。 想看书来
第八节 商朝发展史
一,商汤登基
夏朝灭亡后,商汤就自然而然的坐上了帝王的宝座。建立了商朝,并建都于毫(今河南商丘)。
他任命仲虺和伊尹为左右相,共同治理国家。
摆在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收服那些已经失去控制的各路诸侯。
商汤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减轻赋税,鼓励生产,安抚民心等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仲虺和伊尹也不甘落后,先后作了两篇大作(商朝已经有了甲骨文),分别是仲虺的《仲虺之诰》和伊尹的《咸有一德》。告诫各诸侯和百姓要服从商汤的教导,听从商汤的命令,做人要有好生之德等等。
当然,对于那些顽固派,商汤也是毫不客气,发兵征打,不服打到你服。
在商汤和左右相的努力下,各路诸侯终于归服于商汤的管理,交纳赋税和进行朝拜。商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超过了夏朝,成为又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
商汤的另一个重大奉献,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发明了甲骨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文字,意义非常重大。
商汤在位13年,病死,葬于毫附近。
后记:商汤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看到夏桀凶暴残虐,民心尽失,便出兵消灭了夏朝,建立了自己的商朝。所以,他当上帝王后,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孙,要以民心为重,要从夏桀身上得到教训。
可是过了五百年后,他的后人有个叫商纣的人,其所作所为,不但像足了夏桀,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的下场跟夏桀一样,丢掉了老祖宗辛辛苦苦打拼来的天下。商汤要是泉下有知,肯定会气得活了过来。
二,伊尹放太甲
商汤死后,把位子传给他的儿子即太子太丁,只可惜太丁命短,当不上一年就病逝,他的弟弟外丙继位,可外丙也很短命,即位两年也病死了,帝位由商汤的第四个儿子即外丙的弟弟中壬接任。可中壬的命也不长,只即位四年,也难逃抱病而死。
从以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寿命是很短的,这不奇怪,在没有西医,没有外科,而中医又极不发达的情况下,换作是现代,得病稍微重一些,也只有等死的份。
但也有长命百岁之人,我们的伊尹同志就很长寿,据说活到了一百岁,这能说明,伊尹同志的身体一直很棒,也不知道他哪里学来的养生之道,把身体保养得这么好。
中壬一死,伊尹就立太丁的儿子太甲为帝。其实,自商汤一死,国家的政权就落在伊尹的手上,商汤的几个儿子不知道怎么搞的,百病缠身,一天到晚只顾着生病,哪还顾得了朝政。
本来,太丁一死,理应由他的儿子太甲继位,但伊尹对太甲不怎么看好,觉得他不是当帝王的料,就把位子先后传给太丁的两位弟弟外丙和中壬,可这两位实在不给伊尹争气,早早的就去跟自己的老爸团聚,而他们的儿子又还小,没有办法,只好立太甲为帝。
这太甲还真的不是当帝王的料,头两年还能老老实实,乖乖听伊尹的话,遵从商汤制定的法规办事,可是到了第三年,就变了样,仗着自己有权力,胡作非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吃喝玩乐啦,杀人放火啦,不理朝政啦,全然不把伊尹放在眼里。
伊尹开始还是好心规劝,可太甲却是不理不睬,这可把伊尹惹火了,就把太甲抓了起来,送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软禁起来,让太甲好好反省自己。
而伊尹暂且代理帝王一位,接受百官的朝拜。
这一关,就是三年,在这三年中,伊尹经常去探望太甲,并写了《伊训》、《肆命》、《徂后》三篇文章,讲述如何为政,如何以德治国,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
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商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自己,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
伊尹见太甲有心悔过,便带领文武大臣,携带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亳都,还政於他。
从此,太甲以自己过去的失足为鉴,早朝晏罢,勤政爱民。遵守汤制定的法律,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也逐渐繁荣起来,伊尹见太甲成为明君,更加高兴,特地写了一篇《太甲训》的文章来赞扬他,称他为太宗。
太甲在位十二年,病死,葬於历城(今山东济南)。
三,盘庚迁殷
太甲死后,他的儿子沃丁继位,是为商昭王。可他上台没多久,一位伟大的人物逝世了,他就是四代###伊尹。伊尹的死,对商王朝来说,是个很大的损失。
此后,商朝的历代帝王,都没有什么大作为,功绩平平。直至盘庚的出现。
在盘庚没有出现之前,沃丁之后,共有13位帝王存在,他们分别是:
商宣王太庚在位25年
商敬王小甲在位17年
商元王雍己在位13年
商中宗太戊在位75年
商孝成王仲在位11年
商思王外壬在位15年
商前平王河亶甲在位9年
商穆王祖乙在位19年
商桓王祖辛在位16年
商僖王沃甲在位5年
商庄王祖丁在位9年
商顷王南庚在位6年
商悼王阳甲在位7年
盘庚是祖丁的儿子,阳甲的弟弟。盘庚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迁都于殷。
商朝是一个频繁更换国都的王朝,迁都对商朝来说,似乎是家常便饭,据说大大小小的搬迁,总共有五次之多,有的是因为土地荒芜,有的是因为河水泛滥,有的是因为外族侵入,有的是因为内部矛盾。
但不管因为什么,搬来搬去的结果,是劳民伤财,国力衰弱。至盘庚即位时,他决心要改变这种不良现状。
那么,他就必须找一个最适合商朝发展的地方,作为永久之都,以后不再搬迁。他考察一番后,选定了一个叫殷的地方(今河南商丘),作为都城的新址。
盘庚要迁都至殷的消息传开后,立即遭到一些贵族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为了自己的自身利益(他们在原都城有大量的田地和家产),都不愿意搬迁,他们联合起来,要跟盘庚抗争到底。
对于这种局势,按正常发展,盘庚是会主动放弃的,毕竟,这么多大臣要造反,可不是一件闹着玩的事。但事实证明,盘庚要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局面。
因为,盘庚迁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政治因素,那就是要借此机会,发动一场政治内部斗争。
当时的商朝,政局十分不稳定,大部分的贵族官僚们,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过着腐败的生活,全然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想来上班就来上班,不来上班,连个假都不请,就留在家里休息。
这还得了,拿我盘庚当猴耍啊。这能说明,当时的盘庚,权力已经分散。
看来,得想个法子整整他们。
于是,他想到了迁都。
在迁都之前,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
对那些仍然不听话的人,盘庚出击了,该抓的抓,该杀的杀,一时间,搞得整个王朝人心惶惶。
在强大的武力威胁下,迁都才得以顺利进行了,并圆满结束。对于这次迁都,历史价值很高,有哪些历史价值呢?我总结为三点:
第一点,巩固了王权,借这个机会,铲除了异己,消灭了那些不以王权为重的贵族败类。
第二点,迁都以后,盘庚重振了朝纲,实行了新政策,鼓励农民多生产,多建设,使国家渐渐富强,为以后的武丁中兴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点,在盘庚的带动下,全民努力,把殷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的都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殷商。
盘庚在位42年,病逝,葬于殷附近。
盘庚病死后,传位于他的弟弟小辛。但弟弟小辛并没有遵从哥哥的遗愿,不太关心国事,商朝没有进一步发展,小辛在位仅三年,就把位子让给了四弟小乙。小乙在位十年,也并没有多大作为,但他生了一个伟大的人物,这就是武丁。
第九节 武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