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燕青给高强的信中。则与蔡京不约而同的使用“难测”这个词:“蔡京老于仕宦,精干动静之道。其静也敛藏形迹,虽百般侦视,至乎日食几何、用几何尽在我掌握,亦难以定其所谋;以此观之,其动也必迅疾如雷霆,人不及措手而其谋已就,衙内故不可有须臾之懈怠,务必严查左右,留心萧墙之内。如燕青所料不错,方今衙内居京城为官,内宅必定多事,望衙内慎之重之。”基本上已经等于明说,蔡京的下一步攻势会在暗中进行,尤其是衙内你内宅的那位姓蔡的,八成就是主力军了。
高强看罢,将那封信给了身边的右京,苦笑道:“说的倒轻巧,有道是家贼难防,这又是我明媒正娶的夫人,难道我还能赶她出去不成?”心说这时代也不能随便离婚呐。
右京一面看信,一面抿嘴笑,只不说话。许贯忠伏在桌子上奋笔疾书,不知在写什么,头也不抬丢了一句过来:“大娘无出,符合七出之条。”
高强翻了翻白眼,心说你当我白痴啊?前年方金芝进门的时候,蔡颖那么热心,不就是为了摆出一副不善妒忌,为夫纳妾的姿态来。按照当时的规矩,正室就算没有生育子嗣,倘若积极为丈夫物色妾侍,增加他的播种成功率,这位正室至少能有一个“大度”的好名声,自己倘若硬要休了她。够地上出师无名了。
“况且,我又何必要休了她?”之前与蔡京的争斗,之所以能占到上风,并不是因为高强自己的手腕有多高超。朝中的势力有多稳固,事实上如果较量的是这两样资本,他高强只有被蔡京甩下几条街的份,连跟在蔡京屁股后面吃灰的资格都欠奉。由于蔡颖这层婚姻关系的存在,极大的限制了蔡京对高强所能动用的手段,就连高强结连巨寇宋江这件事,蔡京也只能拿来作要挟,而不能公然抖搂出来,造反这种罪名可是要族诛的,岂不把他自己也牵累进去了?
高强把手一背,就像鲁迅某篇文章里形容的老夫子一样,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口中发出懒懒的呻吟声,心情着实不错:“老蔡啊老蔡,看这情形,虽说本衙内胜了这一回合,咱们却还有的玩了。玩吧!老人家说的好,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他出神了一会,注意力忽然转到许贯忠身上:“贯忠,你那札子写了半天了,还没写好?”
许贯忠仍旧头也不抬,随手把一张纸推到桌角,高强起身拿起来一看,鼻子都气歪了,原来这份札子早已写就,这厮却不知又在写什么东西,居然连话都懒得和自己说一句了。
话说这份札子,乃是高强正式就任同知枢密院事之后,所上的第一份札子,为的是举荐三个人进入枢密院,作自己的助手:举知登州事宗泽,为枢密都承旨,相当于枢密院秘书处秘书长;举京兆府提点太清观种师道,为枢密副都承旨;举大名府通判吕颐浩为枢密院北面房副承旨。掌河北河东路吏卒,与辽交界边防及外交使节往来事。这几个都是与他有故交,年资和考绩也都恰好够的上,并且高强也颇信重他们的才干,故此一起调进京来,作自己的手下。
不过现在许贯忠所拟的这一份札子上面,却将宗泽和种师道的位子调了个个儿,种师道拟为枢密都承旨,宗泽作他的副手。高强大惑不解。却听许贯忠道:“衙内有所不知,本朝虽说尊文,枢密院却常有用武人之议,熙丰时边事频仍,神宗皇帝便曾命名将郭逵签书枢密院事,虽然不久罢去。却开了一个先例。而枢密都承旨一职,自元丰三年张诚一之后悉用武臣,因此种师道比宗泽更合适些。况且这枢密都承旨通领枢密院事务,又要时常甑见今上并取圣旨。用一个今上边为信启重的人,恐怕更为适宜。”
这一说,高强才算明白了,敢情这一正一副掉个个儿,里面就有这许多讲究。原先他只想到宗泽是正任的知府,而种抒道则是赋闲的武将,两者相比显然是宗泽更高一些,因此才将宗泽置于种师道之上。“宗爷爷。你老反正已经熬了这么多年了,不在乎再多熬两年,北面只要一动手,有的是你发这的机会;再说了,那种师道和你算是两个苦瓜,人家因为拜了旧党张载作师父,被逼得从文官转成了武资。十几年来官都没的做,比你更苦哩!”
肚子里这么一嘀咕,高强的气也就顺了,却见许贯忠呼地出了一口气,直起腰来,大约他手头那份东西总算写完了。高强心中不由得好奇,心说你忙的什么事情,连和我说话都没功夫?
拿起来一看,却吃了一惊:这封竟是向赵佶举荐辽国归人李良嗣的书信!
见高强一脸的吃惊,许贯忠摇头道:“衙内,如今你进位枢密副使,难道以为大局已定了么?非也!苏东坡有云,高处不胜寒!衙内出身微贱,少年又多劣迹,之前辗转各处为官,又所为多是直接受命于今上的,旁人不便置喙,这还罢了。如今以冲龄而登宰执,世间便有那一等红眼之人,岂不视衙内为眼中钉肉中剌?更休说,一旁尚有蔡太师这等大敌窥伺,实乃步步艰危,不进则退!岂难道只有内宅方可为忧?”
高强听的呆了,想想自己果然有些迟钝。一个花花太岁创下了本朝最年轻宰执的记录,这成了许多本朝名臣毕生都无法这成的目标,这在大宋官场和文化圈当中该是何等震撼的大事?就算不论蔡京党羽,这一刻暗地里磨亮刀子准备弹劾他的言官正不知有多少,而他却还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内宅上面,这纯粹是烟小说看多了才留下的毛病,真正要到古代政坛上混,就得牢记一句话:”妻子岂应关大计!”
“受教丁!既然有此明悟,高强便明白丁许贯忠这份札子的用意。燕云十六州地丢失,虽然不是宋朝君臣的责任,然而自宋太祖开国以来,战略上一直以收复燕云为首要目标,然而历经太祖、太宗、真宗这三朝下来,宋辽两国迭经大战,双方都死伤惨重,最终燕云也没有收复,两国以白沟为界,至今没有再动刀兵。
如今高强既然有李良嗣这个辽国逃人在手,又身居枢密院之位,倘若提出平燕之策的话,便可借此将朝政的重心转移到这上头来。而收复燕云这样的大事,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即便举全国之力,以十年生聚教训,也未必能期必胜。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国家政局势必都将受到这个大战略目标得极大影响,而首倡此策的高强,则可以趁此机会掌握政局,排除干扰,一步一步将大权揽在手中,再也不会给那些文官们以可乘之机了。
”即便不论这些,收复燕云难道不正是我的最高目标么……”想想自己来到这个时代,投生为太尉府的衙内。本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过着比猪还要幸福糜烂的生活。偏偏明知好日子过不长,一旦金兵打过来,不等金兵破城,自己就得跟着老爹高俅一起被视为徽宗朝众奸臣之一,砍头抄家死啦死啦的,何等之不幸!生而为衙内,难道就能不付出代价么?
三日之后,赵佶御便殿,新任同知枢密院事高强上举状,推举三人入枢密院供职。赵佶还记得去年种师道入京城的经过,对于他执意自请宫观闲置,颇有些耿耿于怀。如今看到高强举荐他入京任职,而且是枢密都承旨这样的高位,不由得大为惊喜,问了高强对种师道的看法,高强早已下过功夫,便拣好地说了一些。赵佶原本就有意提拔种师道,期许他成为章楶那样能带兵的文臣帅才,如今见高强与自己“又一次”所见略同。一时龙颜大悦,当即照准,连同余下两人也御笔一挥给勾上了。
这封札子议过。高强又取出一封密札来,两头加封,双手呈上。赵佶见他如此郑重其事,微觉诧异,待从内侍手中接过来一看,顿时作色,急急向高强问道:“爱卿,此事果真?得无妄人冒名为之乎?”
高强恭敬道:“陛下,此人当日为辽国光禄大夫,臣大观中奉使辽国时,曾与彼讲谈甚欢,决计不会有错。此人家世汉人,平素多结燕中豪杰,只因家事内乱,不容于人,故此愤而投来我大宋,欲期恢复燕云之地。其居辽国多年,且为高官,辽中燕地虚实尽知之,我朝得此一人,便得辽国全境之虚实,实乃干载难逢之时机也!臣故此冒昧进言,请议平燕策!”
这番对话,旁边的宰执众大臣都听的明白,只因内容太过惊人,以至干高强说完之后,殿上竟一片沉寂,包括皇帝赵佶在内,人人都被这个年轻的枢密副使的提议震得目瞪口呆:平燕!收复燕云!这一件事,自从后晋石敬塘割地给契丹之后就是中原人的梦想,太祖想作而不能作,太宗、真宗作了而没作成,以后的各代君臣,基本上连想的念头都没有了,神宗皇帝时变法强国强兵,却也只能先打打西夏,对于辽国的虚张声势都只能报以退让隐忍,燕云十六州,这名字几乎已经隐在云中,离大宋的君臣越来越远了,却被高强这样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年大臣一下子端到了面前!
在座的毕竟都是官场上打滚几十年,手掌大宋大权的人物,虽然开始时莫名震撼,过了片刻倒也回复过来。一干老油子一经恢复理智,第一反应就是先闭上嘴,去看皇帝的反应,要知道这种大事。不是宰臣能作主的,还得皇帝拍板,倘若自己开口在先,和皇帝唱起了反调,那前景可不大妙。
赵佶果然没有让这些眼观鼻、鼻观口、但是却不知如何竟能了解到他天颜的宰执们失望,一时无语之后,赵佶将御案一拍,击节道:“好!妙极!高枢密能以国事为重,怀来远臣,使我得窥辽中虚实,祖宗故地终有回归中原之望。诚为国家之幸,朕之幸也!”他说着说着,激动起来,站起身绕过龙案,走下丹墀拉住高强的手,向他、也向周围的宰臣们大声道:“倘能于朕及众位爱卿手中,收复燕云,废止岁币五十万,则朕日后见了艺祖皇帝的面,亦可无愧矣!”
第十二卷 燕云中篇 第三章
“政和元年六月壬戌,帝见李良嗣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