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目录
任继愈·序
  孟子卷
  论性善
  一、人性本善
  二、存养善性
  三、存理克欲
  论行为
  一、行止务本
  二、涵养操持
  论教育
  一、自动自发
  二、确立标准
  三、环境移人
  论政治
  一、民贵君轻
  二、因先尊贤
  三、仁者无敌
  大学卷
  中庸卷
  附录一孟子传略及其学术思想
  附录二学庸概说
  附录三朱熹大学章句全文
  附录四朱熹中庸章句全文
  代后记:承续中断了的文化血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文/任继愈
  教书几十年,时时与青年接触,从青年身上看到他们追求理想,敢于幻想的精神,从中受到鼓舞。我曾替一位朋友的夫人在一所中学代过课,教过初中二年级的语文。
  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或政治课开始的,而是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前进,同步开展的。再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是在中学时已经考虑过将来如何做人。
  在应试教育的催化剂推动下,有的大学专门成立了少年班,有十四五岁的大学生,而且成绩优秀。这种情况,南方、北方各大学不乏先例。北京几所名牌大学,曾不断发生学生自杀的,也有拿到博士学位,有了工作后自杀的。
  教育最终目的在于育人。(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人是社会的成员,社会培养他成长,成长后反过来为社会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古今中外社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光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除了专业分工以外,还要熟悉祖国的历史、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对艺术欣赏,辨别美丑,对人间的善恶有判断的能力。
  还要具备健全的体魄,有操作现代工具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的运用。要养成关心别人,帮助弱者,坚持真理的品格。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什么专家,什么大师。等等。
  这样的基本要求,起码要有十几年的系统培养,十二三四岁的少年是做不到的。必要的成功和挫折,对我们的青年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经验。
  中学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苗打基础的阶段,只有语文课可以负担这个任务,其他课程无法替代。
  王丽女士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丰富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她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关怀青少年的童心。她也是出入图书馆的常客。有一天她拿来一篇谈语文教育的文章给我看,其中的见解我很欣赏。这套台湾版的《中学国学基本教材》也是她让我看的。我看了选材篇目,选看了其中解说注释,认为选材精当,注解简明。按照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安排选材先后顺序,符合中学教学的要求。市场上见到的同类书籍中,这套教材的特色鲜明,优点突出。它不光是增加古汉语知识,对培养青少年品格全面发展也有益。
  台湾和大陆,血脉文化本属同根。在众多繁茂的语文教材中增添一株奇葩也是一件好事,值得向社会推荐。
  20071023北京
  

孟子卷·论性善(1)
  一、人性本善
  孟子以为人性本善,这性善说便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学说推衍而来。孟子的性善说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的。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不过,孟子虽然主张仁、义、礼、智四端,乃人本心所固有,但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甚或变而为恶,往往是因后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因此,孟子以为人必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溺,形成王道的政治。故本节选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口之于味也”、“性无善、无不善也”四章。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②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③。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④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⑤之心;非所以内交⑥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⑦于乡党⑧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⑨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仁之端⑩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六)
        章旨
  孟子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注释
  ①不忍人之心怜恤别人的心情。不忍,对别人的不幸感到难过和同情。
  ②先王上古的圣明君王。如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
  ③运之掌上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比喻很容易。
  ④孺子儿童、小孩。
  ⑤怵惕恻隐惊惧、伤痛。怵,音chù。朱熹《孟子集注》:“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
  ⑥内交与人结交。内,音nà,今作“纳”。
  ⑦要誉追求好名声。要,音yāo,追求。
  ⑧乡党乡里、同乡的人。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⑨非恶其声而然不是因厌恶名声不好才如此。声,声誉、名声。
  ⑩端端绪。这里指人性中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有的。四体,四肢。
  然古“燃”字。
  达流出、涌出。
  保四海指保有天下。四海,犹言天下。
        析论
  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他认为人性皆具有善端,人生一切善行,国家一切善政,都是此四善端扩而充之的结果。若善端尽失,则无礼无义;无礼无义,其与禽兽何异?人性的完成,道德的完备,在于后天不断的存养扩充。所以善端虽小,如能推扩充实之,以仁善之心行仁善之政,那么看到人民遭冻馁、罹灾患,必然怜恤之、拯救之、保爱之,这就是不忍人之政。世间一切有益人类的伟大功业,其起源常不外是由于心中的一点善端,只要能扩而充之,则世人并受其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成河。这里孟子以泉、火为喻,极写扩充之后,不但足以事父母,更可以保有四海。
  至于善端的扩充,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就个人来说,能扩充善端,从事于个人的修养,就可以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是独善其身的表现。就国家来说,从事于人群的服务,就可以推行王政,功至于百姓,而保有天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天下可运于掌”。这是兼善天下的事业。
   。。

孟子卷·论性善(2)
其实,在政治上我们固然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发扬恻隐的仁心,随时替人设想。众人总爱评论现今社会的各种乱象,而多所感慨,如果我们深一层探究,是不是由于大部分人都没有扩充其不忍人之心,才会造成这种现象呢?
        (二)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①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②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一五)
        章旨
  孟子言爱亲敬长,乃人之良知良能,勉人加以扩充,而达于天下。
  注释
  ①良能与生俱来的能力。下句“良知”解法同此。
  ②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析论
  四端是孟子性善说的基础,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所在,与四端相应的即是仁、义、礼、智四德。然则四端从何而来?依孟子所言,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去的。本章所说的不须经过后天学习、思虑的天赋本能(良知良能),亦即孟子性善说里的四端。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
  儒家肯定人与人之间必有某种适当关系,再由此界定伦理上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直接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这两种关系正是“孝”与“悌”的基础。孟子此章特别说明孝悌是每一个人的良知良能,是不经学习就能行,不经思虑就能知的。小孩子的生命经验极为单纯,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和兄长的呵护成长,所以等到年龄稍长,自然对父母孝爱,对兄长尊敬。
  行孝守悌,可说是十分自然的事,并不须用尽脑力去学习,有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如蒙蔽本心,不孝不悌,必然无法立身处世。反之,如果人人都能扩充良知良能,那么家庭自然和谐圆满,社会自然和谐安定。
         (三)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①也,四肢之于安佚②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