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不屑之教诲轻视其人,而不加以教诲。屑,洁。不屑,谓不以为洁而轻之拒之,表示轻视之意。
析论
我国传统的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还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学生的德行有了缺失,老师或者加以开导,使之迁善自新;或者施以不屑之教诲,使之深受警惕,知所悔改。今日学校教育中,若有好勇斗狠、惹事生非的学生,老师苦口婆心,三番两次的劝说、开导,却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此时或许也可试一试不屑之教诲,让这种顽劣的学生去好好想一想,老师为何不理他了?等到学生受到不屑之教诲的刺激,有所悔悟之后,再行教诲,也就比较容易改过迁善了。
不屑之教并非万灵丹,在知能的教学或专业课程中,这种教法应是较不适宜的。只有针对某些较为特殊的个案,或是德行方面的教育,这种不屑之教诲才能奏效。今天从事教育工作,面对新时代的年轻人,这种“不屑之教诲”更应谨慎为之。
(三)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①。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②,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③。吾如有萌焉,何哉④?今夫弈之为数⑤,小数⑥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⑦,通国⑧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⑨;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⑩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上·九)
章旨
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可有成。
注释
①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不要怪大王不聪明。或,通“惑”,疑怪。朱熹《孟子集注》:“王,疑指齐王。”
②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晒一天太阳,却有十天遭到阴寒。暴,音pù,曝晒。
③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我见大王的时候本来就很少,我退出之后,那些对大王谄媚迷惑的人就来到大王周围了。寒之,指对大王谄媚迷惑。
④吾如有萌焉何哉我如果使他有一点善端萌生出来,又能怎样呢?
孟子卷·论教育(3)
⑤弈之为数围棋这种技艺。数,技术、技艺。
⑥小数微不足道的技艺。
⑦弈秋古代精于围棋的人,名秋。
⑧通国全国。
⑨惟弈秋之为听只是专心听从弈秋的教导。
⑩鸿鹄禽鸟名。羽毛光泽纯白,似鹤而大。
缴音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引申为系有丝线的箭。
为是其智弗若与说这是他的才智不如人吗?为,音wèi,通“谓”。是,此、这种情况。弗若,不如。
析论
君王想要有治理国家的智慧,除了自我的修持精进之外,“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更是相当重要。经常亲近贤者,谦逊虚心地向贤德之士请益,方能集合众人的智慧,镕铸成大智慧,以安邦定国,为人民谋幸福。
本章所说的王是如何“不智”,由于文献不足,无从得知。但是孟子对于这位君王不智的原因,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诲弈”两个譬喻来加以分析,却说得生动而适切,直指问题的核心。首先,君王身边被群小包围,每天不是听取谗言,就是被谄谀之言所蛊惑;每隔十天、半个月,好不容易才偶尔会见贤者,他的头脑怎么会清楚呢?孟子用“天下能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来说明,是相当深刻的。君王接触贤者的机会太少,当然日益“不智”了。其次,(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就像“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心不在焉地听弈秋教棋一样,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也就无法有智慧了。
细读本章,可以发现孟子这番话虽然是针对君王而发,希望君王要时时亲近贤士,远离小人,尤其是对于贤士的雅言还应专心听取,以成就大智慧。其实,教育又何尝不然呢?青年学子在求学过程中,也应自我惕励,对于所涵养、所研习的学问,必须要专心,而且要有恒,切忌“一暴十寒”而枉费工夫,切忌“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而终无所成。
(四)
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②间,介然③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④,则茅塞之矣⑤。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下·二一)
章旨
孟子训勉高子学贵有恒,不可间断。
注释
①高子齐国人,曾经学于孟子。
②蹊 音xī,人行处。
③介然专一的样子。
④为间不用间隔一些时日不去行走。间,音jiàn,间隔。用,行。
⑤茅塞之矣生出茅草塞住道路了。之,代词,指“道路”。
析论
在杂草丛生的山上常有固定行走的路线,路上就不易生长杂草,久之,自然形成一条道路。这是专一的结果。如果,所走的路线不变,却是每隔十天、半个月才走一回,想要形成一条小路,也是不大容易的。只有天天行走,经常行走,才能走出一条路来。这是专一而不间断的结果。
荀子《劝学》篇列举了许多例子,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等,说明为学要专一和有恒,才能“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这些内容足以和本章义理互相阐发。我们无论读书为学,或是研习技艺,行善积德,如果都能专心致志,勤勉有恒地朝既定目标不断精进,那么,假以时日,成就必然相当可观。要是做任何事都是“三天捕鱼,两天晒网”;“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连“山径之蹊”都无法形成,又怎能走出宽广平正的人生大道呢?
(五)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①。大舜有大焉②,善与人同③,舍己从人④,乐取于人以为善⑤。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⑥。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⑦。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八)
。。
孟子卷·论教育(4)
章旨
孟子赞美虞舜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注释
①禹闻善言则拜夏禹听到别人提供的美言,就加以拜谢。善言,嘉言、有道理的话。
②大舜有大焉大舜又更伟大了。有,音yòu,又也。焉,于此,“此”指上文“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③善与人同善为通行天下的公理,是大家所共有的。朱熹《孟子集注》:“善与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
④舍己从人牺牲自己的见解,遵从大众的公理。
⑤乐取于人以为善乐于采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为善,行善。
⑥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舜从微贱时在历山耕种,在河边烧制陶器,在雷泽捕鱼,直到做了天子,往往都是取法别人的优点来行善的。
⑦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采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就是鼓励别人行善。是,此、这。与,赞许、鼓励。
析论
《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说明子路对于善言、善行,往往迫不及待地加以实践。本章所说“人告之以有过”属于“有闻”,子路除了欣喜之外,当然也是急忙改正了。勇于改过,自然寡过;过失不断减少,离纯然至善的境界也就越来越近了。由《论语》、《孟子》的记载,可见子路真是一位善于自修的贤者。
夏禹地位崇高,却能虚心的察纳善言,汇聚众人的智慧,使自己思虑周密,眼光深远,从而在施政时采取最佳策略,淑世济民。这种“乐善之诚”的境界,实已超过了子路。
虞舜的修养又高过子路和夏禹,他是“善与人同”,依朱熹的讲法,也就是“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什么是“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呢?一方面是“舍己从人”,放弃私人的见解,遵从天下的公理,实践别人的善言、善行,如此“舍己从人”,别人受到鼓励,自然更加为善了。另一方面是“乐取于人以为善”,学习别人的善言、善行,自己来加以实践。实践别人的善言、善行,当然也是弘扬其善了。综合“舍己从人”和“乐取于人以为善”,就是“善与人同”。
虞舜从一介平民,从事耕、稼、陶、渔,一直到即天子位,都是这般“善与人同”,“与人为善”,影响所及,自然形成淳朴的社会、善良的风俗了。虞舜真是一位平凡的伟人。
问题与讨论
1孟子认为君子之教“有如时雨化之者”,请举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私淑艾”?请举例加以说明。
3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不屑之教诲”?
4为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间断,才能有成。孟子是如何阐发这个道理的?
5试举例说明“与人为善”对社会的影响。
二、确立标准
本单元编列《孟子》书中有关为学的篇章,一共五章。孟子认为治学必须重视方法,订立标准,依循方法,黾勉为学。如此才能合于规矩,厚植学艺根基,因此编列“羿之教人射”为第一章。为学必须循序渐进,蓄积深厚,每一阶段都应成章而达,因此编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为第二章。(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为学要追求深造自得、居之安、资之深、左右逢源的境界,因此编列“君子深造之以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