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祭祀以时按照时间祭拜。
析论
在两千多年以前君权至上的时代,孟子就有了“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强调“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认为国君是为民而立的,真是难能可贵。
所谓国以民为本……没有人民,又哪来的国君?所以孟子说“君为轻”。至于土谷之神,也是为人民而设立的……没有人民,土谷之神又有何用?又有谁来祭祀?所以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依理而推,诸侯是天子所封,大夫是诸侯所命,其尊贵当然又比不上天子,更比不上社稷之神。因而孟子可以大声疾呼:如果诸侯、大夫治国、治邦,危及社稷、国家,就应该更立一个贤君;同样的,如果社稷之神不能尽其保民的责任,社稷之神也可以予以更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孟子卷·论政治(2)
孟子借此提醒国君,人民是该被疼惜的;也借此警告国君,没有人民的拥护,就会失去他的权柄,一切转眼成空。的确,没有人民支持的国君,就如一座没有人抬的轿子,终究不能自行移动。天下国君,若知反省,怎敢自尊自大?孟子在此,早将君权、神权压下,而将人民高高举起了。
现在,如果还有一些跟不上时代脚步的官僚,以为可以挟其权势作威作福,这些人都应当好好地看看孟子这篇文章才好。
(二)
齐宣王①问曰:“汤放桀②,武王伐纣③,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④有之。”曰:“臣弒⑤其君,可乎?”曰:“贼⑥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⑦。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梁惠王》下·八)
章旨
孟子指斥桀、纣是残贼仁义的暴君,以此警惕国君,不要贼仁害义,以免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宣为谥号。齐威王之子,在位十九年(公元前三一九年至公元前三○一年)。
②汤放桀商汤流放夏桀王。汤,殷商开国国君。桀,夏朝末代君主。放,流放。
③武王伐纣周武王###殷纣王。武王,周朝开国国君。纣,商朝末代君主。伐,###。
④传音zhuàn,典籍、史书。
⑤弒臣下杀害君上。
⑥贼伤害,动词。
⑦一夫独夫,指没有群众支持的暴君。
析论
齐宣王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深不以为然。孟子则认定桀、纣都是贼仁、贼义,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根本算不得国君,所以###他、流放他,并无不可。
齐宣王迷信君臣的名分是一种绝对不可更易的制度;孟子则以为君王必须担负保民、养民的重责大任,如果国君失职,人民可以将之推翻,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怪责臣之不臣。
的确,贼仁贼义的暴君,只会给天下带来###,误引苍生沦入万劫不复的绝地,怎能作为天下人的榜样,受天下人的爱戴?这种人迟早成为众叛亲离、亡国丧身的独夫,如桀、纣等身死为天下笑的暴君,可为殷鉴。
(三)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①,所恶勿施尔也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③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④;为丛驱爵者,鹯也⑤;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新浪读书独家首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⑥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⑦。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⑧。’此之谓也。”(《离娄》上·九)
章旨
孟子指出,君主应力行仁政,体察民心,聚民所欲,去民所恶,自然可得民心,成就王业。
注释
①所欲与之聚之人民想要的,为他们聚集起来。与,音yǔ,为、替。
②尔也如此而已。
③圹通“旷”,旷野。
④为渊驱鱼者獭也将鱼驱赶到深渊中的是水獭。獭,音tǎ,水獭在浅水处活动,喜欢吃鱼类。
⑤为丛驱爵者鹯也将雀鸟驱赶到丛林中的是鹯鸟。爵,音què,通“雀”。鹯,音zhān,喜欢吃雀鸟的猛禽。
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生了七年的病,要寻求收藏三年的干艾草来治病。艾,草名,其叶可用以灸,干久益佳。
⑦苟为不畜终身不得如果平时不储存的话,就一辈子无法得到艾草了。畜,音xù,通“蓄”,储备。
⑧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诗经·大雅·桑柔》说:他能有什么好表现呢?只会让我们跟他一起淹死罢了。淑,善。载,则。胥,相。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孟子卷·论政治(3)
析论
本章分为两部分,前半自“孟子曰”到“桀与纣也”,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观,后半则批评时君不致力于仁政,终究陷于灭亡。
孟子在本章所强调的政治理念,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一四)是一致的。《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就像金字塔的基底,广大而稳固,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再高、再精致的建筑都支撑不住。人君若能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无疑地就是拥有了最宝贵的政治资源,所以孟子说“得乎丘民(人民)而为天子”(《尽心》下·一四),而夏桀、商纣两位有名的暴君,就是因为失去人民的支持,所以丢了天下。
孟子提出得民心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施行仁政。在本章,孟子分别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举出具体的方向:人民想要的,为他们聚集;人民厌恶的,不要施加在他们身上。一个懂得行仁政、聚民心的君主,得天下是势所必然的,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离娄》上·三)汤、武取代桀、纣之暴而王天下,正是这个道理。
虽然古有明训,殷鉴不远,但是当时诸侯却往往旁若无闻,无视王道仁政的重要性。即使发现了问题所在,仍然只像那患了七年的病,才想到要求取存放三年才能治病的艾草一样,如果人君不能积渐以行仁政,最后的结局还是不免灭亡一途。
(四)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③暴以好乐④,暴未有以对⑤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⑥!”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⑦好世俗之乐⑧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由⑨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⑩?”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曰:‘吾王之好鼓乐也,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也,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一)
章旨
孟子听闻齐宣王好乐,因势利导,鼓励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注释
①庄暴齐宣王臣子名。
②暴见于王庄暴觐见齐宣王。
③语告诉,动词。
④好乐喜欢音乐。好,音hào,动词。
⑤未有以对没话好作回应。
⑥其庶几乎大概有希望吧?其,大概。庶几,希望。
⑦直只是。
⑧世俗之乐流行音乐。
⑨由同“犹”,相类似。
⑩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自己听音乐的快乐,比起和大家听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比较快乐?乐乐,音yuè lè,上“乐”字作动词用,指聆听音乐。
鼓乐演奏音乐。鼓,敲击、演奏,动词。
管籥笙、笛一类的管乐器。管,笙。籥,音yuè,短笛。
举皆、都。
疾首蹙皱着眉头,感到头痛。蹙,音cù,紧缩。,音è,额头。
至于此极沦落到这样惨极的地步。极,指穷蹙至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孟子卷·论政治(4)
田猎打猎。田,通“畋”,猎也。
羽旄旗帜。羽,雉羽。旄,音máo,牦牛尾。二物并可作旗杆上的毛饰,因借代为旗帜。
析论
本文分四段。
首段交代背景,记述孟子听说齐宣王喜欢听音乐,打算利用机会进谏的事实。二段叙述宣王闻言面红耳赤,惭愧自己只喜欢俗乐,却不喜欢先王之乐;孟子则告以音乐不由今古、雅俗定高下,却由独享、共赏见差异,暗示宣王施政必须以民意为考量。第三段孟子用反问的方式,让宣王自行体认与民共享的重要性,诱导他能真切地关怀人民。最后一段,孟子设譬,借人民的直接反应加以说明,让宣王解悟,原来施政只要能以民意为重,便能获得人民的拥护。
由首段可以看出,不管任何事件、任何场合,孟子都要加以把握,以便进谏的热情。由次段可以看出,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