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首句的“明明德于天下”即是末句的“天下平”,但不直接说“天下平”,盖因欲平治天下,其方法断非全凭刑政以宰制百姓,而当以一己的“明明德”为本,并将此道推拓于天下,使百姓亦皆自明其明德,各自建立道德的人格,成就道德的社会,才算真太平。然而,“天下”的根本在“国”,“国”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在“个人”,(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所以想使全天下为道德的社会,还须先使国、家、个人,皆成道德之国、道德之家、道德之人,而其最根本处就在个人。个人要成为道德之个体,唯有修身。修身的先决条件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没有此四者,便没有修身可谈,这是修身的具体内容。而细分之,则格物、致知属“穷理”的功夫,诚意、正心属“正心”的功夫,穷理又是正心的基础。当个人于所经历的事事物物,皆能推求其所以然之故与当然之常规,终能豁然贯通事理之极,使自己心灵本具的万物之理,能源源本本呈现于行事之中,则对于自己的意念、行为,必能察其善恶,进而为善去恶;意念、志向因此不会再被物欲私情所牵引,则灵心本性便能主宰己身,而道德人格于是可修养完成。
  八条目有着系列开展的关系,而其中以修身为中心。格物到修身是自我修养,为立己达己的功夫;齐家以至平天下,是道德推扩,为立人达人的事业。唯其己立己达,乃能立人达人,末段明言一切以修身为本,其意义在此。
        问题与讨论
  何谓“大学”?其教育的内容、理想为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