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第一王朝-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姒启不顾群臣阻拦,强行下令把国都迁到安邑。凡是不愿迁都的大臣,一律免去官爵,降为平民,不再享受贵族的待遇。那些大臣们虽然满心的不愿意迁都,可他们更不愿失去官爵和贵族的身份,只好跟着大王一起迁都。

  姒启用暴力夺取王位,又强行逼迫臣民迁都,引起朝中那些守旧派大臣的极大不满。也引起一些宗族势力的不满。

  帝启二年(壬寅,前2059)春,夏王朝的同姓诸侯有扈氏(今陕西西安市户县西北)不服从夏王姒启的领导,公开反叛,宣布自立门户。有扈氏认为:姒启不尊祖训,背叛天道,以武力谋取王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们决不服从这样的君王。

  有扈氏表面上是为了维护禅让制,反对世袭制;而实际上主要还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之所以敢采取军事行动,说穿了,还是由于权势和利益的驱使。因为禅让制是在本族中推选,姒姓家族的子孙都有竞选的资格,十二诸侯皆为崇伯鲧的后人,都有可能成为天子的候选人。而世袭制只是王族嫡系相传,与同姓家族没有丝毫瓜葛,这才是有扈氏反叛的真实理由。

  当时的扈侯名叫姒慿,也是崇伯鲧的孙子。和姒启是庶兄弟。姒禹称王后,把他封在了西部渭河流域终南山以北地区,爵号为扈侯。其实早在姒禹南征以前,有扈氏一族就已经占据了这一地区。姒禹南征时,姒慿曾随军参战,并且多次立功。姒禹南征归来带回了大批战俘,光赏赐给扈侯姒慿的就有八百名男女战俘(奴隶)。姒慿得了这八百名战俘,如虎添翼。他利用这些战俘垦荒种田,发展生产,开发家园,势力大增。

  姒慿是位颇有心机的人,他对那些生产奴隶(战俘)施以人道的关怀,把他们划分成四个生产兵团,每二百人为一个兵团。不但给他们自由,而且还帮助他们把单身的男女配成夫妻,组建新的家庭。这些生产奴隶都非常感激扈侯,个个都对他忠心耿耿。

  扈侯自由宽松的政策,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其它行业的发展,人口也快速地增长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奴隶家庭都生育了许多子女,有的家庭已经由原来的两口人增加到十几口人,甚至几十口人。有扈氏的族人也由原来的几十人猛增到一万多人,势力十分强大。

  姒慿也效法姒禹,在自己的封地组建军队。他把十六岁至四十五岁的男###隶都编在军队里,共分为三线。第一线为十六岁至二十五岁的男人,第二线为二十六岁至三十五岁的男人,第三线为三十六岁至四十五岁的男人。除第一线农闲时进行整编训练外,第二线和第三线都是不搞军训的,只是在有战争危险时才征召他们入伍,投入战斗。

  此时,扈侯第三线军队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千多人,觉得自己的势力已经很强大,野心开始膨胀起来。而就在这时,夏王姒禹去世,伯益继承了王位。他心里想,这夏王朝乃是姒姓家族的天下,怎么可以由外姓来称王呢,便想出兵###。正在他整训军队准备出兵的时候,姒启却抢先一步征讨伯益,夺了王位。他也就打消了夺取王位的念头。

  不过,姒启坐上王位以后,扈侯姒慿心中依然不服。在他看来,姒启不过是个不学无术的一介武夫,根本不具备称王的资格。但是他如今兵多将广,势力强大,自己想和他争夺王位,那是不可能的,但又不甘心臣服于他。思来想去,决定脱离夏王朝的约束,自己独立。自行管理自己的一片天地。于是便以“姒启不尊祖训,背叛天道,以武力谋取王位”为借口,宣布独立。

  姒启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面对扈侯的分裂国家的行为并没在意。他觉得反正扈侯是在他自己的地盘上,他想独立就独立去吧,只要不损害我的利益,我才懒得管他。

  谁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扈侯见姒启没什么反应,越发狂傲起来,竟然组织军队入侵夏后氏(姒禹的直系后人称夏后氏)的领地。

  这下子终于激怒了姒启。

  于是,姒启决定要新账老账一起算,狠狠地收拾一下这个狂妄的扈侯。

  他立刻临朝召集大臣们开会,对大臣们说:“有扈氏轻慢洪范###(上古法典),废弃三正(即正德、利用、厚生,相当于现在的德政、财政、民政),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国运。现在我只有奉行上天的旨意,对他和他的族民施行严厉的惩罚!”

  “大王所言极是,有扈氏轻慢三政,理当问罪!”众大臣都纷纷支持姒启。

  姒启立刻下令调拨军队,他要亲自领兵征讨胆大妄为的有扈氏一族。

  正是:

  古来枭雄多狂妄,

  当了诸侯欲称王。

  豪门权贵窝里斗,

  黎民百姓遭祸殃。 。 想看书来

第十四章 灭有扈天下臣服
有扈氏的封地距离夏都不足五百里,地处“天子脚下”,他们的叛乱对夏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姒启决定亲自率军队###,要给有扈氏一点颜色看看。

  帝启二年(壬寅,前2059)夏五月,姒启精选了五千士卒和数十名战将,出中条山,过汾水,西渡黄河,走潼关向西南挺进,直逼有扈氏的领地。

  扈侯得到情报,知道姒启此番来势凶猛,看样子是想置他于死地。他不敢掉以轻心,立刻精选了三千经过训练的三线壮士,号称护国军,由扈侯亲自率领,准备迎战夏王姒启。

  扈侯仔细地分析了周围的地理环境,认为,他的辖区北部边境紧靠渭水,河两岸树木繁杂,道路崎岖难行,姒启的军队是不可能从这里过来的;而东部边境地险林密,也不适合军队大规模行进;唯一可行的路线就是走商洛绕过终南山,进攻甘地(今陕西西安市户县西南)。因此,守住甘地,这是战争胜败的关键。他迅速做出决策,征调第二线战士,分成若干小队,分别驻守和巡逻北部和东部边境,以防小股部队偷袭。自己亲率第一线将士驻守甘地,对抗姒启大军的正面进攻。

  不出扈侯所料,姒启的军队果然出商洛,向甘地开来。

  姒启命小儿子武观为先锋,率五百士卒打前哨。

  武观贪功,他的先头部队来到甘城附近。他见甘城偃旗息鼓,毫无动静,以为有扈氏没有防备,便想出其不意突然袭击,拿下甘城。他不等主力部队来到,便率领长途跋涉饥饿疲劳的五百士兵向甘地发起攻击,结果中了扈侯的埋伏,只闻金鼓齐鸣,顿时伏兵四起,将武观的五百人围在了垓心。武观大惊,知道是中计了,率士卒拼死突围,伤亡惨重,五百人死了大半,敌人却越来越多,眼见得就要全军覆没。在这危急的时刻,前来助战的彭侯率军赶到,从敌军背后杀出。扈侯的军队以为是姒启的主力部队到了,不敢恋战,急忙鸣金收兵。武观得救,清点部下,只剩下不足二百人。战场上遍地都是尸体。

  又过了一个时辰,姒启的主力部队才陆续赶到。

  武观向父王跪拜请罪。

  姒启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安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吾儿不必挂在心上。此战并非是吾儿无能,而是扈侯老奸巨猾,待改日为父与你报仇雪恨!”

  旋即命令安营扎寨,一面派探子潜入敌占区侦察敌情,一面派人打扫战场,将士兵的尸体就近挖坑埋葬。

  姒启吸取了儿子武观的教训,没有急于和对方作战,而是命令士兵连续休息五天,养精蓄锐,准备投入一场激烈的大战。

  到了第六日,姒启命起五更造饭,日出时即用罢早餐,然后集合等待出发的命令。

  战前,姒启向三军将士做了誓师动员。《尚书,甘誓》全文记载了这次战前动员的内容: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夏王姒启准备在甘地与扈侯决战。在出征之前,夏王姒启召见了六军的将领。他严肃地说:“啊!六军的将士们,我郑重地告诫你们,有扈氏轻慢洪范###,废弃正德、利用、厚生三大政事,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国运。现在,我身为天子,只有奉行上天的旨意,对有扈氏一族予以严厉的惩罚!

  接着,姒启又向全军公布了赏罚的措施:在战争开始后,“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译成今文意思就是:车左边的弓箭手们,如果你们不认真射杀敌人,你们就是不执行我的命令;车右边手执戈矛的勇士们,如果你们不用戈矛去勇猛的刺杀敌人,你们也是不执行我的命令。凡是服从命令的将士,我要在先祖的神位面前赏赐你们;凡是不服从命令的将士,我会在社神的神位面前惩罚你们,我会把你们降为最下等的奴隶,甚至要杀死你们!

  姒启在誓师会上历数了有扈氏的罪行,指出:有扈氏发动叛乱,对上是侮慢天象,对下违背了臣民的意愿。因此他必须奉行上天的意志,予以坚决的###!

  中国历史上自从黄帝创造了“天子”一词以后,历代的最高统治者都以天子自居,他们所干的事情,不管好事坏事都是代表天的,连杀人放火都是在执行天的命令。这便是天子的优越性。

  誓师大会以后,姒启亲率大队出征。他命少子武观统领左军,命彭侯统领右军,自己率众将官统领中军。

  扈侯姒慿也不示弱,亲自统领三千第一线的士兵出城迎战。

  两军对阵展开了一场恶斗。

  这一场大战的结果,双方都有很大伤亡。

  姒启原以为一战就能消灭对方,没想到扈侯的军队训练有素,而且那些士兵都感念扈侯的恩德,一个个视死如归,忠心报主,作战十分勇敢。俗话说: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