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将打击矛头指向最强的齐国。齐与秦无疆界关系,无直接军事矛盾,但弱齐有利于秦的近攻策略的实行。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秦改而奉行近交远攻打击强齐,利用东方各国矛盾,参加燕国发动的对齐战争。燕、赵、韩、魏、秦在济西(济水以西,山东省卿城以南地区)击溃齐兵,攻克齐都临淄,齐国失陷七十余城,几乎亡国。此战,秦出力不多,济西告捷后即撤军,但从战略分析,得利最大,虽未占城掠地,却使齐国从此一蹶不振,给秦以后就近击破各邻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远攻之后秦再次转向近攻,公元前280年和279年分别从水陆两路大举伐楚,楚丧师失地,贵州、湖北大片国土沦为秦占领区,连首都郢也失守,楚顷襄王仓皇逃窜,被迫迁都于陈。秦在新占楚地上建立黔中郡和南郡,楚国势力由此大衰,秦国弱楚战略目的已达到。秦以近20年的时间持续攻击韩魏两国,特别是着重打击国力较强的魏国,向中原纵深挺进,侵占两国大量土地,残灭其军队数十万,两次兵临大梁城下。昭王时代,歼灭战发展到空前规模,伊阙之战杀敌24万;长平之战歼敌45万。长平战役歼敌数目之大,即使以现代战争规模衡量也是非常惊人的。仅白起指挥的战争累计歼灭敌人就达百万以上,若加上当时著名战将司马错、向寿、张若、胡伤、等人指挥的战争,估计歼敌在200万上下。这对当时人口不到2000万的六国来说,占的比例很高。其实被歼的几乎全是楚国与三晋的军队,这样占人口的比例就更高,若以占四国男性成年人口比例而言,就高得惊人。可以说,消灭了四国兵力的大部分,另外,数以十万计的杀敌致胜造成的心理震慑作用可能超过歼灭战本身的作用。至此,东方三强国都受到严重创伤,韩、魏更加衰弱,燕国本就弱小。六国已无与之匹敌的实力。尤其是中原不少经济文化先进的地区都为秦所有,又大大增强了秦的实力。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上述胜利大多是昭王时代取得的,此后,三代秦王的统一战争是昭王征战事业的继续和发展,而且已成为水到渠成之势,特别是始皇帝时代,六国已成强弩之末,秦以破竹之势摧枯拉朽,很快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皇帝的时代是完成期收获期,其胜利的坚实基础在昭王末年早已奠定,昭王时代是秦王政“续六世之余烈”的最重要时代。
二、消灭义渠
义渠是战国时代戎族中最强大的一支。秦和义渠斗争长达三四百年之久。春秋时,秦穆公征讨西方少数民族,“开国十二,遂霸西戎”,其中就可能有义渠。在秦厉共公和躁公时,两国互相攻伐,两战皆以秦的胜利告终。惠文王时,义渠再度强盛。公元前 335年,义渠败秦于洛水,惠文王七年(前331),秦对义渠采取怀柔之策,拉拢其统治者来解除西方后顾之忧,集中精力于东方争夺,这种互相利用的关系是不巩固的。至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秦再次发兵攻打义渠,占领郁郅(甘肃庆阳);三年后,当韩赵魏三国联军与秦决战于修鱼(河南省原阳西南)时,义渠与联军东西呼应,发兵击秦,占领李帛,但未能有效支援联军,秦照样将三国联军打败。不过,义渠对秦后方仍有一定威胁,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即公元前314年,秦大举伐义渠,连克二十五城,数年后又攻打了义渠和丹犁(川西南的一个部落),从此,义渠彻底亡国,再不见义渠寇扰秦的史料记载,可见两次打击是沉重有效的,义渠王长期臣服于秦,昭王新立,义渠王朝拜祝贺,似乎经常生活在秦。经秦多次打击,义渠已失去陕北等地的土地,到昭王时主要活动在陇东地区。几代秦君未解决的义渠问题,终于由昭王彻底解决。公元前272年,昭王母子设计诱杀义渠王于咸阳,遂起兵灭掉义渠,在新占领区普设郡县,修筑长城。义渠隐患的解除,不仅消除了秦的后顾之忧,戎地骁勇的士兵众多的牲畜,还为秦灭六国提供了雄厚的军事资源。
三、治国成就
秦昭王对国家的治理成就显著,在当时口碑甚好。连当时的大思想家荀况都对其大加赞赏。按今天的话的意思是说秦民淳朴,官吏恭俭忠信,不营私结党,官府办事效率高等,夸奖秦的治理是最好的,可见昭王时国内政治廉明高效,社会风气淳朴恭俭,并派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兴修水利,造福百姓。所以秦不断取得各种胜利是必然的。当然这是几代君主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昭王执政四十余年的贡献更加重要。
四 、消灭东周
秦昭王时代,东周王室当时在位的君王称周赧王,他是东周的最后一代君主,姓姬名延。就国力而言,任何一诸侯国均有灭周的绝对力量,就地理位置言,韩、魏灭周也易如反掌,但他们都无此胆量向周发难。其原因在于投鼠忌器,畏惧灭周之举招致以下犯上的罪名,陷入道义上的孤立,甚至遭到各国共同###,成为众矢之的。环顾当时天下列国,有胆略和实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风险的只有秦国一家。灭周在军事上是轻而易举的,后果却是危险的,必须有压倒各大国的军事实力。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时秦国已攻占了韩、魏、赵三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不料,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此后,秦军不肯罢休,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后,直扑东周王城。姬延惊慌,打算逃奔韩国或魏国。西周公劝说道:“秦吞并六国已是大势所趋,韩、魏两国也不会幸免,大王与其到那时被俘受辱,还不如趁早投降,结局或许能好些。”姬延无奈只好率领臣下和宗室,到祖庙哭拜了一番,三天后,亲自带着家眷、图册,去秦军军营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封他为周公,命令他居住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并夺去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宝器。至此,东周宣告灭亡。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 前251 秦昭襄王嬴稷薨,子孝文王嬴柱嗣位 。 想看书来
燕昭王姬职传记
燕昭王(?─前279年),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他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最终使燕国发展到鼎盛时期。而自己也跻身于战国其七雄重要国君的行列。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手里,听信了鹿毛寿的主意,竟学起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遂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国。 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在燕国的子之之乱后从韩国迎立燕公子职。公子职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但此时燕国局势混乱,公子职在易王后的支持下,与太子平发生战斗,公子职不利。燕国的太后易王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易王后与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可是秦当时正忙于战事,无暇分身。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之,立公子职,秦燕结盟。
公子职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挺有见识。燕昭王于是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郭隗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一个千金买马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住。赵王每天都要像学生请教老师那样前去探望。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