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官吏盘查。这天正好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到了昭关,昭关的官兵要捉拿他们,于是,伍子胥和胜各自只身徒步逃跑,差一点不能脱身。追兵在后。到江边,江上有一个渔翁乘着船,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过江后,解下随身带的宝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就把它送给您老人家。”渔翁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赏给粮食五万石,封给大夫的爵位,难道我是为了仅仅值百金的宝剑吗?”遂不肯接受。伍子胥还没逃到吴国京城,就得了病,在中途停下来,讨饭为生。一日,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触为礼教和舆论所不容。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伍子胥得报大仇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也是千金小姐最早由来。
经过千辛万苦的伍子胥终于来到了吴国,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便助其刺杀了吴王僚;夺取了王位。他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与孙武等制定先西破强楚,以解除对吴之最大威胁,继南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公元前512年,针对楚国执政者众而不和;且互相推诿的弱点,提出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以诱楚全军出战,彼出则归,彼归则出,待楚军疲惫,再大举进攻。此后数年间,吴军连年扰楚,迫楚军被动应战,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随即展开大举攻楚的准备;争取与楚有矛盾的蔡、唐两国作为吴的盟国;使楚北方门户洞开,为日后避开楚军防守正面实施突袭创造了条件。又出兵攻越,给楚造成吴不会大举攻楚的假象,并施反间于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战的子期,而用贪鄙无能的子常为帅。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直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楚昭王出逃,进入云楚大泽。
怀有强烈复仇愿望的伍子胥,遍寻昭王而不得,遂把仇人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并用鞭子抽了三百下才罢手。他的至交好友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去对伍子胥说:“您这样报仇,太过分了!我听说:‘人多可以胜天,天公降怒也能毁灭人。’您原来是平王的臣子,亲自称臣侍奉过他,如今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这难道不是丧天害理到极点了吗!”伍子胥对来人说:“你替我告诉申包胥说,我就像太阳落山的时候,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逆情背理地行动。”而当初也是这对好朋友,曾互相立下誓言。伍子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胥便说:“你如果颠覆了楚国,我一定能复国”。后申包胥果然搬来秦师驱逐了吴军。
公元前504年,阖闾派太子夫差领兵攻打楚国,夺取番地。楚国害怕吴国军队再次大规模地进攻,就离开郢城,迁都鄀邑。在这个时候,吴国用伍子胥、孙武的战略,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向北威镇齐国、晋国,向南降服了越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姑苏与越军交战伤重而死,其子夫差继位。两年后,吴王夫差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勾路就带关残兵败将栖息在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用重礼赠送太宰伯嚭(楚国大臣伯州犁的孙子,楚平王杀伯州犁)请求和解,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吴王将要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要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公元前490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出动军队向北攻打齐国。伍子胥规劝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攻打齐国。在艾陵把齐国军队打得大败,于是慑服了邹国和鲁国的国君而回国。从此,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公元前486年,吴王将要北上攻打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计谋,就带领着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把宝物贿赂给伯嚭让他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伍子胥规劝吴王说:“越国,是心腹大患,现在相信那虚饰浮夸狡诈欺骗之词,贪图齐国。攻克齐国,好比占领了一块石田,丝毫没有用处。希望大王放弃齐国,先攻打越国;如不这样,今后悔恨也来不及了。”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却派他出使齐国。临行前,对他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和吴国一毁灭,没有好处。”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而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吴国太宰伯嚭和伍子胥本就政见相左,又同为当朝权贵。感情上产生裂痕以后,就趁机在吴王面前说:“子胥为人强硬凶恶,没有情义,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酿成深重的灾难。前次大王要攻打齐国,子胥认为不可以,大王终于发兵并且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子胥因自己计谋没被采用感到羞耻,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独断固执,强行谏阻,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出动全国的武装力量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备,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况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做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诸侯,自己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信用,时常郁郁不乐,产生怨恨情绪。希望大王对这件事早日想办法。”吴王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早就怀疑他了。”就派使臣把属镂宝剑赐给伍子胥,说:“你用这把宝剑自杀吧。”伍子胥仰天叹息说:“谗言小人伯嚭要作乱,大王反来杀我。我使你父亲称霸。你还没确定为王位继承人时,公子们争着立为太子,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争,你才能得到太子的职位。你立为太子后,还答应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却不存在你报答的希望,可现在你竟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于是告诉他亲近的门客说:“我死之后,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我要看着越军是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的。”于是自刎而死,吴王听到这番话,大发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漂浮在江中。
吴国人很同情怀念伍子胥,就在江边给他修建了祠堂,因此,把这个地方命名叫胥山,今在吴县市胥口镇西伍相国祠内设有其墓。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治国奇材子产
子产(公元前584—522年)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穆公之孙,公子发子国之子,故又称公孙侨。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子产聪明富有智慧,熟读诗书,善于辞令。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自己的政治远见和不凡卓识。郑简公元年(公元前565年),其父公子发率军攻蔡,大胜,郑人皆喜。他却指出这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亦被劫持到北宫。子产沉着机智,部署周密后率家兵攻打北宫,遂在国人支援下平息变乱。新任执政公子嘉制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引起贵族大臣反对。公子嘉打算强制推行,子产又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政局。郑简公十二年,公子嘉终因专权被杀,子产得立为卿,任少正。郑简公十八年,他随执政公孙舍之攻打陈国,注意军纪,遵守传统礼制。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人的责难,迫使其承认郑国的战绩。为此郑简公给予子产重赏,他却只接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部分。次年,楚康王为慰抚许国率军伐郑,子产主张坚守不战,让楚军获取小利后满意而归,以换取较长期的和平。郑人照此办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公元前543年,郑国大臣内讧,执政伯有被杀。子产严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重,遂在显贵首领罕虎的支持下,出任执政。
子产上台后,进行了三项改革:
一是推行田制改革,称为“作封洫”,主要内容是挖掘沟渠,整编田亩,承认私田,按田取税,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国家税收增加。
二是“作丘赋”,即把军赋改为按丘(即按土地面积)计算分派,由新的土地私有主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一般平民的利益。
三是“铸刑书”,即把刑法条文铸在铁鼎之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刑法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