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史之男人的鸡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战国史之男人的鸡汤-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番后,又归附了秦国。

  公元前314年,秦军击败赵、魏、韩三国,夺取了大片土地:赵国的中都、西阳,魏国的曲沃、焦都尽为秦国所拥有。魏、韩两国的实力大大受损,接连依附秦国,于是秦国把目光放到了楚国身上。张仪的首要任务,就是破坏齐、楚两国共同抗秦的盟约。为此,张仪故伎重施,假装被秦王免除职位,跑到了楚国。楚国政治极其腐败,张仪用重财厚礼收买要人靳尚和怀王的宠妃郑袖,他们便向楚怀王推荐张仪。张仪见了楚怀王,极力分析齐、楚结盟的危险,鼓动楚国与齐国断绝关系,并馋言说如果楚国能闭关绝齐,秦王会把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并让秦、楚联姻,结为兄弟之国。昏庸而又利欲熏心的楚怀王不顾陈轸和屈原的反对就答应了,而且生怕齐国不知道,还派人手持楚国符节,跑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是,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楚怀王不检讨自己,却怨恨张仪欺骗他,欲杀之而后快。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从此以后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

  公元前311年,张仪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同年,秦惠王去世,对他一直深恶痛绝的秦武王继位,齐国因为受到张仪的愚弄,派人前来谴责张仪。张仪顿觉自己在秦国已无立足之地,便想离开秦国。他对一心想扩大领土的秦武王说:";现在齐王最恨我张仪,还扬言我在哪里,齐国就兴兵###哪里。既然如此,我们可把这股祸水引到魏国去,等魏、齐交战的时候,大王就趁机攻打韩国,威胁周室、挟持天子,进而掌握天下版图。";秦武王闻言很高兴,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因此隆重地护送张仪去魏国。

  张仪到了魏国以后,起初形势确实如此发展。魏襄王害怕了,张仪为他担保说一定能让齐国退兵。张仪派心腹以楚国使节的身分晋见齐王,把自己与秦武王定的计划告诉了齐王,齐王于是罢兵而去。张仪轻松让齐国退兵,自然获得了魏王的宠幸,担任相国。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10年,张仪死在了魏国。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横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朝秦暮魏的公孙衍
公孙衍,战国时期纵横家。号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初在秦国任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的高官)。后至魏国任将军,主张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并联络燕、赵、中山、韩、魏五国对抗秦国。后又担任魏相。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过魏,献计于衍。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公元前322年,张仪相魏。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 合纵攻秦。这次进攻,军至函谷关而还。没有取胜,但还是较为重要的一次对秦的进攻。 

  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有一次,义渠君朝魏。公孙衍就趁这个机会,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他说,如中原无事,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如果中原有事,秦将轻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后来,五国攻秦。恰巧这个时候,秦以文绣千纯,美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集合群臣议论这件事。义渠君说,这就是公孙衍当年所说的那话了。于是起兵袭秦,大败秦人。 

  秦王很喜欢公孙衍,时甘茂为相。有一次私下对公孙衍说:“寡人将任命你当宰相。”甘茂的一个部属偷听到了,转告给甘茂。甘茂于是入宫拜见秦王,说:“恭喜大王将得到一位贤相,我特来道贺。”秦王有点心虚地说:“寡人将国事都托付给你,哪里还需要什么贤相呢?”甘茂说:“大王您不是要任命公孙衍当宰相了吗?”秦王一听,心里一惊,忙问:“你是听谁说的?”甘茂回答:“是公孙衍自己说的啊!”秦王于是对公孙衍的泄密感到极为愤怒,就将他驱逐了。

  公孙衍于张仪死后,“入相秦,尝佩五国相印,为纵约长”。

  关于公孙衍的专书,未见著录。但从可考的记载来看公孙衍是战国时期与苏秦、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他的出现无疑给历史增添了几分波澜壮观。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装疯卖傻的孙膑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不传;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今山东鄄城人,孙武后代。与庞涓同从师鬼谷子学习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

  孙膑在从师鬼谷子学习兵法时,有一个师弟叫庞涓。庞涓的天资学业虽较好,但和孙膑还差一截,但他为人奸猾,善弄小权术,又轻易不被察觉。他与孙膑同学时,心里很是嫉妒孙膑的才能,可在嘴上从未流露过,一再表示将来有了出头之日,一定要举荐师兄,同享富贵。心地善良的孙膑,与庞涓兄弟相称,如同亲兄弟一样。转眼过去了几年,孙膑、庞涓两人,经过鬼谷子的精心调教,兵法、韬略大有长进。这时,传来了魏惠王招贤纳士的消息。本是魏国人的庞涓,觉得机会来了,决定下山应招。临别时,他向孙膑保证,此行一旦顺利,马上引荐师兄下山,扶同做一番事业。孙膑自然深表谢意,嘱咐他多加保重,两人洒泪告别。

  庞涓到魏国后又是送礼,又是托人说情,很快见到了魏惠王。庞涓毕竟也有些本领,很快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被封为将军。随后,庞涓指挥军队同卫国和宋国开战,打了几个胜仗后,庞涓成了魏国上下皆知的人物,从此更得魏惠王的宠信。此时的庞涓认为自己取得了盖世大功,不时向人夸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气势。但是春风得意的庞涓却有一块心病:那就是师兄孙膑。论天下的用兵之法,除了孙膑之外没人能赶上自己了。一想到孙膑,他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按照当初的诺言办吧,就得把孙膑推荐给魏惠王,孙膑的声名威望很快就会超过自己;不去履行当初的诺言吧,孙膑一旦去了别的国家,施展起来才能自己同样不是对手。庞涓寝食不安,日夜思谋着对策。 

  一天,正在山上攻读兵书的孙膑,接到庞涓差人秘密送来的一封信。信上庞涓先叙述了他在魏国受到的礼待重用。然后又说,他向魏惠王极力推荐了师兄的盖世才能,到底把惠王说动,请师兄来魏国就任将军之职。孙膑看了来信,想到自己就要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了,深觉自己的师弟挺讲义气,立即随同来人赶往魏国的都城大梁。 

  孙膑到达魏国后,第一个就去看望庞涓,并住在他府里。表面上庞涓表示欢迎,但心里很是不安、不快:唯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嫉妒心日胜,可是只能隐藏在心里,不好表现出来。庞涓假仁假义的把孙膑举荐给魏惠王。魏王对孙膑十分敬重,“听人讲先生独得孙武子秘传兵法,才能非凡。我盼您来,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程度。今天您终于来到敝国,我非常高兴!”接着问庞涓:“我想封孙膑先生为副军师,与卿同掌兵权,卿以为如何?”听到魏王这么一说,他暗自咬牙,引而不发,表面上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处世为人,于是就答应了庞涓的请求。

  庞涓心中早已订好毒计。在一次私下聚谈时,他问孙膑:“吾兄宗族都在齐国,现在我们二人已在魏国为官。为什么不把家人接来一起享福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