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童男童女、各工种专业技术人才(百工),还有农作物的种子(这神仙要的也怪)。
好,给,统统给。秦始皇果断决策,当即拍板,追加工作经费。
于是,徐福再次获得了巨额工作经费,征召了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还有千余精锐配备强弓劲弩的甲士随行,携带各种作物种子以及其他物资,共计六千余人,组成了庞大的蓬莱仙山考察团,出海考察求药去了。
徐福很贪婪,也很聪明,很有胆识,深谙富贵险中求的道理。在谋取巨大利益的同时,为自己的后路是做了精心的部署的,不愧为方士中的战斗机,江湖骗子中的*。
他可能早就明白了,寻访仙药的事儿基本上都是扯淡,忽悠秦始皇的工作不可能一直做下去,秦始皇也不会愿意永远做方士的自动提款机,一个不留神,说不定把命丢了。之前那些掉脑袋的同行就是例子,这事儿要适可而止。
来见秦始皇之前,徐福应该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利用秦始皇急于求药的心理,大胆地编造了见到了神仙的鬼话,再次骗到了巨额的工作经费后,就可以准备实施跑路计划了。
事实上,他假托神仙之名要的东西,非常值得玩味。
童男童女、百工、五谷种子,这完全是在做殖民海外的准备嘛。徐福的胆识和野心实在是超过了一般的方士。除了钱财,还要当王,即使是在海外蛮荒的小王。这样,不仅可以保住性命,还可以拥有富贵。
他打算跑到哪里去呢?距离近了,不行,大秦国内,不行,都容易被追杀。
那么,只有海外,秦始皇的怒火会被茫茫大海阻隔,山高皇帝远,逍遥过一生。日本无疑是个好的去处。
实际上,不高兴大人怀疑徐福同志在第一次出海的时候,工作应该是很认真的,也抱有很大希望的,是真心想找到仙药的,于是大胆地一路远航,到了日本。了解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后,看到了土著社会的落后,估计也认识到了这绝对不会是什么仙山,寻找到仙药的可能性那是微乎其微。
徐福深深地失望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中。
找不到长生不老药,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秦始皇,那可是有名的暴君,杀个人跟玩儿似的。
第五章 徐福=神武天皇?(三)
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后路考虑。
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既可保住性命,说不定还会成为一方之王,即使是蛮夷小王,也好过去和阎王喝茶下棋。
这不是没有可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就已经记载了倭国的大体地理位置,而且中日民间的的交流实际上一直存在,尤其是沿海地区渔民,很有可能有渔民到过或者听说过倭国的。徐福是山东琅琊人,距离大海不远,很可能早就听说倭国的传说并认为那可能就是蓬莱仙山。出海的时候,也极有可能在沿海渔民的帮助下,找到日本列岛的具体位置。
徐福回到中国后,就去见秦始皇。结果,他成功了,一个伟大的计划得以实施,他的名字也将因此永载史册。
准备工作完成后,徐福船队出海了。目标——日本。
徐福站在船头,在劲吹的海风中,白须飞舞,回望逐渐消失在视野里的大陆,心中不免惆怅。
别了,故土,我将远行,不再回来,世间再无秦人徐福,空留几许传说供后人追想。
大浪滚滚,长帆济海,徐福又有几许激动。我,从此将翻开历史新的一页,我将成为忽悠日本的第一人,我将是世界级的方士,方士战斗机中的战斗机,我就是传奇。
啊,日本,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听见了,我征服了。
一般来说,徐福应该首先在北九州登陆,因为这是距离中国大陆最近的地方,也是中日、中韩交流的传统登陆点。徐福及其率领的队伍,在这个时期的日本,无疑是一股极其强大的、无人匹敌力量。先进的生产技术,跨时代的先进武器,训练有素的军队使得这个时候的徐福对于土著日本人来说,无疑是神一般的存在。阻挡在他面前的一切敌对势力,都将被碾碎、压扁,化为灰烬。
徐福首先以北九州为基地开始殖民。这个时候,他最大的敌人不是土著,而是他的老领导——秦始皇。所以,他为了隐藏行踪,避免被秦始皇追杀,于是有意识地阻断自己队伍与中国大陆的文化联系,不使用汉语,不使用汉字,尽量地融合原有土著部落实现己方人员的日本本土化,一个新的民族逐渐产生了。与此同时,他所带来的先进文化也极大加快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生息后,进一步积蓄力量后,徐福开始了其统一日本的征战。日本原始的土著部落有的被完全消灭,有的被融合。最后,徐福在大和地区建都——秋津州。他用过的铜剑、铜镜和玉玦被尊为日本开国三神器,永久供奉。徐福升天后,他的后继者继续徐福未竟的事业,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统一了整个日本列岛,于是大和王朝兴起。后来,大和王朝皇室写史书的时候,在徐福事迹的基础上渲染润色,增加诸多神秘色彩后,徐福便成了日本的神武天皇。
不过,以上是不高兴大人的个人推测。无有力依据支撑,只是据情理进行的可行性推断,仅供一笑,当不得真的。
实际上,不高兴大人个人觉得徐福倒不一定就是神武天皇。说是,确实证据不足,诸多推断也仅限于情理上的推测,同时有些理由也还显得牵强,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徐福到了日本,应该是具有相当大的可能,也具备实际的可操作性。
下面列举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例子,也是最早记载徐福去向的史料,很有意思,也很可信,各位自行揣摩。看完后,每人交一份5万字的论文到我办公室,不交的,嘿嘿,——车裂。
我国著名的史书《三国志》中白纸黑字地记载:黄龙二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 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 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 。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简单解释下,夷洲就是台湾,卫温到过台湾的事,想必大家在中学历史课本中都学过吧。而亶洲从地理位置分析,非日本列岛莫属,这点已基本形成定论。
有意思吧,自己仔细看,再开动脑筋,想想徐福到达日本的可能性。仔细思考哦,不高兴大人休息去了。
休息,休息一下……
第六章 说说日本人的姓名(一)
鉴于接下来的时间,出场人物众多,姓名繁复,一个人物往往又有多个名字,因此,有必要简单介绍下日本人的姓名情况,以便于理解今后将陆续遇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日本名字。
日本人的姓名,那是相当的奇诡,不仅构成复杂,还什么都敢取,什么都敢叫,而且又有动不动就改名的习惯,让人往往有些摸不着头脑。
举个例子,比如那个叫山本五十六的同志,为什么叫五十六呢?我们知道,日本人取名有个习惯,生了第一个男孩叫太郎,生了第二个男孩叫或者次郎或者次男。那么,据此类推,难道山本五十六排行第五十六?
天啦,山本五十六的老爹生殖能力也太强了,居然生了半个连。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应该授予他的老爹一个“种人”的光荣称号呢?
当然不是,山本五十六名字的含义说,他是在他老爹五十六岁时出生的,而不是排行五十六。
日本的姓名很有学问吧?下面让我慢慢地说给你听。
古代日本人没有姓,只有名,也就是随便叫个小猫小狗什么的以示区分。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有了可以吃两碗以上大米饭的贵族出现了,这样叫就不太合适了。
于是,在部民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氏姓制度。中国古代以姓代表血缘,以氏代表身份,日本的氏姓制度则恰好相反。氏原本是指由血缘为中心组成的氏族公社,两级分化后,其首领即被称为氏上,对内主持对氏神的祭祀,裁决氏族内部纷争,对外则代表氏族与其它氏族或朝廷接触。每个氏都有自己的名称,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据该氏族在朝廷中担任的职务或该氏族居注管辖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门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称为忌部氏,而出云氏、近江氏则是统治出云、近江地方的氏族。
姓原本是对氏上的尊称,后来大和王朝经常给自己看得比较顺眼的氏上赐姓,被赐姓的氏上觉得非常的有面子。于是姓就成为氏上区别区别排名顺序的一种称号。这就好比现在,常务副市长同副市长的区别,有了常务这两个字,排名顺序一定会比没有常务这两个字的副市长靠前是一个道理。
大和王朝赐姓还是很有讲究的,各姓之间等级非常分明,而且这个姓是世袭的,可以传给子孙。天皇的后裔往往赐姓臣、君,很多传统氏上赐姓连,中国或朝鲜移民的氏上赐姓主、史,其它的还有别、公、直、造、村主、稻置等等。最尊贵的姓是臣和连,其中在朝廷中身居高官者称大臣和大连。
后来,大概在公元九、十世纪时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称号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个家族从氏族本家分离出去后的新姓。
头晕了吧,不过先不能晕,听我讲完才准晕。
总之一句话,记住古代日本人的姓可能会出现有氏、姓、苗字三部分分别表示一定的意义,要仔细分析。下面举几个具体例子进行讲解,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