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银行审查和政府管理的无法无天贷款方式
美国的次贷并不动用银行系统的资金进行放款活动。
审核次贷的人并非银行的贷款部主任而是房贷经纪。房贷经纪直接与承接房贷的证券行联络及办手续,过程中并无政府监管。加州有贷款经纪发牌制度,其它州则较为宽松或者全无监管。全美国只是加州有法律要求房贷经纪保障客户,即是借款人的利益。在加州以外地方,房贷经纪可以滥收费用,甚至提供不合适或者不适用的贷款。加州的最高法院于1979年的案例曾指出房贷经纪需要维护客户利益,这案例成为普通法的一部分,适用于加州法院。
试想,审批房贷的人没有政府监管、没有发牌制度、没有保障客户的责任,放款的证券机构的情况也是差不多,这些机构没有责任申报问题贷款,收屋程序亦满是漏洞。
第一章 次贷危机的背景(3)
即使银行进行次贷交易,银行亦只是在转移房贷给证券公司时动用名为仓库信贷的短期资金。实质上,银行只是次贷中间人,并非实质的次贷承接者。当然,有些银行眼见次贷市场热烘烘,就成立自己的证券公司承接次贷或者像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那样,收购以承接次贷为主的机构,直接投入次贷业务。但是,原则上,银行本身并无实质承接次贷。
据了解,即使到了2007年底,次贷危机出现后半年,滥批次贷和乱收回佣的情况仍然存在。相信下页广告不是胡说,当真是OK。
美国政府在12月中已宣布立法管制地产贷款商和经纪的广告。
房贷经纪是推动次贷的主力
'图 A1
这是笔者看到的地产贷款商广告,原载于2007年12月15日星岛日报美西版。请细心看看贷款条件。什么都OK,连没有绿卡、没有工作和收入都OK。据了解,即使到了2007年底,次贷危机出现后半年,滥批次贷和乱收回佣的情况仍然存在。相信这广告不是胡说,当真是OK。'
笔者来到美国的初期就曾经想过当房贷经纪,那是赚大钱的行业。在加州,房贷经纪的年薪收入达到6万美元以上,相比一般事务员万多元年薪,差距真的很大。
房贷经纪只顾赚钱,积极地寻找市场上需要贷款的人。这支41万人的房贷大军为美国住宅市场上的炒家提供次贷机会。
信贷市场竞争激烈,房贷经纪又不受监管(加州才有发牌制度)。他们积极寻找需要次贷的置产者,令次贷质素下降。美国的信贷由严格审批改为低凭证核贷(Low Documentation),后来更演变成无凭核贷(No Documentation)。即是说,房贷经纪并不要求借款人提供文件证明申请房贷时的声明属实。信贷滥用程度可想而知。
2006年,美国次贷房贷的总金额是6千亿美元,占美国总房贷的五分之一。到2007年3月为止,未了结的次贷达到兆美元,次贷危机已经形成。2007年10月,浮息次贷之中约有16%已经有90日没有缴房贷,或者已进入法拍程序。
一般住宅信贷的断供收楼比率约是1%,次贷被抵押受益人(抵押权人)收楼的比率高达20%。2007年已有超过1百万人因此而被迫迁离家园,到2008年初更超过2百万人。滥批房贷程度可想而知。
'图A2
信不信由你,一个月之内,笔者能收到这么多银行和财务公司的信。笔者没有欠他们钱,只是他们想借钱给我。最惹人注目的是CHASE银行的招揽信,几乎每隔两三天就来一封。'
无凭借贷是拖延次贷风暴出现的最后手段
除了前美国联准会主席艾伦.格林斯班(Alan Greenspan)滥用减息和放松银根的基本因素之外,信贷证券化是加速滥批信贷的罪魁祸首。美国政府当然了解情况。到了次贷危机浮现时,政府竟然无视无凭借贷的危险性,反而觉得是拖延次贷风暴爆发的最后手段。要是政府在简易型抵押贷款时插手干预,相信次贷危机早在三年前已经爆出来,情况也不会这么严重。政客想拖延次贷问题的出现,所以对无凭借贷一事置诸不理。在此情况下,炒作房地产的投资客一涌而出,把房市炒得热呼呼,房贷经纪更是趁机大捞一票。
美破产法对破产人的保障与次贷风险的关系
很多人都认为房价会继续上升,能够买楼就尽量买,利用这个房市热络的难得机会豪赌一次。反正输了不是自己的钱,赢了就入袋平安,反正最差的情况就是付不出房贷或是被法拍,此时大不了宣布破产或者远走他州。总之,输打赢要。
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内容是讲一位年青人如何虚报收入和资产买入几十项房地产,企图炒卖图利。起初,房价上升,大赚一笔,到了房价停滞的时候,手头上十多间房子全部被查封。当时他拿的是12成次贷,除了10成房价之外,还拿到2成房价的物业维修费用。
美国的破产法对破产人有很多保障,令借次贷和房市升温机会豪赌的炒家有恃无恐。
在香港,欠钱不还的人会被放款人追债。例如:银行会找讨债公司追收信用卡的未付款项,直至欠款人破产、欠款还清或者达成重整债务的协议为止。在美国,情况完全不同,放款人不会找讨债公司收帐,数目不大的甚至不了了之。因此,很多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的人回到香港,还满以为香港和美国一样,于是没有重视信用卡欠款,到了讨债公司上门讨债或者门口出现叫人还债的涂鸦时便吓了一跳。美国抵押受益人倾向于联合起来,建立信贷评等对付欠债不还的人。要是被美国的放款人列入信贷不良,银行户口会被撤消、信用卡会被停用、借贷申请会被拒绝、有些情况下难以找到工作或者租用住宅。这些信贷不良的人有两个方法解决问题,需要借钱时采用高利息的次贷,再不然就是修复信贷(Credit Repair)。香港人应该对修复信贷感到陌生,因为香港没有这回事,信用不良的人要清还欠款,或者跟债主联络达成还款协议才能修复信贷。换句话来说,那就是要欠债人主动向债主自首,有别于香港的债主主动向欠债人追收欠款。。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次贷危机的背景(4)
一般情况下,美国债主不会主动申请欠债人破产。美国的破产法庭是联邦破产法院,拥有独占司法权处理所有破产案件。举例,加州有4个联邦破产法院管辖区。
美国的个人破产法分为第7条和13条。够资格的申请人只要去图书馆拿个破产申请文件回家填写,支付一笔不到200美元的法庭费用,就可以得到法律上的过程只是上法庭应讯,相当便利。
'图A3
这些是笔者在一个月内收到的银行和财务公司信件中的表格,全部都是预先批核,填份表就可以轻易借钱。美国确实是一个容易借钱的国家。'
第7条是直接破产,只是清算个人资产,没什么大不了。破产人还可保留某些资金和资产,例如:退休保险金,俗称401K的款项和自用汽车。第13条就更宽松,是针对个别欠款而做出的破产。欠款人可以在法庭订立还款条件,继续拥有已经缴不出贷款的房产或者汽车,严格来说,第13条不是正式破产,只是由法院决定的债务重整。
破产没什么大不了
对于明白破产法而又没有什么资产的美国人来说,这个赌局的最坏情况只是破产。破产记录只在信贷上保留十年,没有什么大不了。
对香港人来说,被抵押受益人收楼是件惨事,最低限度损失了头期款。3成房价的头期款约莫港币百万,是很多人的毕生积蓄。除了损失头期款之外,债主上门讨债,无所不用其极,永无宁日,甚至连工作也会因此失去。香港人申请破产,手续繁复,费用昂贵,而且后遗症很多。
比起香港那些缴不出房贷的人,美国的供款人就幸福得多。美国人买屋通常不付头期款,债主通常不主动追债,即使追债也不会委托讨债公司。万一债主临门,欠款人亦可以走到法院申请第7条直接破产,从此无债一身轻。要是符够资格,还可以申请第13条破产,阻止抵押受益人收回房屋。即使抵押受益人已经拿回房屋也要交还给欠款人。
由于缴不出房贷的后果在香港是很严重的,因此多数人都愿意承担置产的风险,相较美国人来说,缴不起房贷的后果似乎没有想象中严重,谁会放弃这个无本置产发财、输打赢要的好机会?一旦发现到发财梦没了,顶多一堆投资客离场而已,完全没有履行还款责任的意思。次贷因此一发不可收拾,承接次贷的证券公司更是泥足深陷。
五、次贷背后的政治因素
黑人的断供收楼比率是白人的3倍
美国人不愿谈论种族问题,因为这个话题容易得罪人,吃力不讨好。可是次贷问题却无可避免地扯到种族问题上,某程度上更加暴露了美国的种族问题。在法拍的比率上,同一收入层的黑人是白人的3倍。换句话来说,黑人以次贷买楼,被法拍的机会是同样情况白人借款人的3倍。在同一收入层,黑人使用次贷的比率是超过一半,白人则是四分之一以下,南美裔的人则是大约三分之一。
在美国街上常看到很多黑人驾著名贵房车,穿金戴银,如是的情况在其它种族不是没有,只是较为少见。黑人爱买名贵房车,顺理成章也喜欢买豪宅。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心理及历史因素,不想在此探讨这个问题,只是想指出实际情况。
美国黑人的置产比例由90年代中期的42%增加至现在的48%,这是次贷的功劳,但房产经纪在协助美国黑人置产的同时,却忽视了次贷的风险。
种族因素造成次贷危机分布不均匀
黑人和南美裔人数较多的州郡受到较大打击。
黑人区受到的冲击较大。某一区出现较多空屋(遭到抵押受益人收屋之后就变成无人居住的空屋),治安情况自然转坏。那是因为毒贩和卖淫的人会利用这些地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