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将卫立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虎将卫立煌-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冯玉祥拍着桌子:“听听,说这是啥话!”

  白崇禧说:“敬之兄,你也太小视中国人了。”

  何应钦也不示弱,他在室内踱着步子,摇头晃脑地说:“此乃国父之言,难道孙总理的话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糊涂,糊涂!”蒋介石也生气地说,“国父的话是十几年前说的,今日中国的国力、军力怎能同那个时代相比?中日之战前景固然艰难,也不至于十天半月就会亡国。”

  在公众场合,何应钦最怕蒋氏的批评,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员,怎能受此屈辱,心里恼火,又不便发作。

(3)虎将怒闯美龄宫
正在此时大门*,卫立煌风风火火闯了进来。何应钦见到卫立煌,便把火气发在他的身上。他大声吼着:“卫俊如你好大胆,这是你来的地方吗?”

  谁知道卫立煌不买他的账,也出言不逊地说:“这是委座的别墅,我是委座的部属,怎么不能来?”

  见部下竟敢顶嘴,气得何应钦脸色发白。他抖着嘴唇说:“放肆,这儿是中常委会的会址你知道吗?”

  卫立煌微微一笑:“若说放肆,职下不得不放肆一次,日军进逼,华北危急,俊如请缨上阵,誓与倭寇决一死战!”

  蒋介石见二人争得不可开交,忙说:“今天正在开会,俊如先回去,散会之后,我还要单独召见你。”

  卫立煌说声“是”,行礼之后,退出会议室。

  在国民党的部队里,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卫立煌怎么敢顶撞这位上司?这里还有一段因由。北伐时,在龙潭战役中,卫立煌的14师连续击败了孙传芳6个师的进攻,夺得首功。而何应钦在扩编部队时让刘峙当第一军军长,顾祝同担任第9军军长。卫立煌升任第9军副军长。卫立煌一气之下拒不上任,跑到上海休假,借以消极。何应钦自觉不妥,到上海造访卫立煌。何应钦在客厅久候,卫立煌在内室关照副官推说人不在。卫的话何在客厅听得清清楚楚,于是何应钦留下东路军总司令的名片,含恨而去。从此之后,何、卫结怨。

  陈布雷走近蒋介石说:“介公,下面如何进行?”

  蒋介石挥挥手丧气地说:“散会!”

  陈布雷宣布散会之后,蒋介石步入休息室,这时张群也跟了进来。蒋介石对张群说:“岳军兄,今日的会上,你怎么一言不发?”

  张群,字岳军,是政学系一派的领袖,早年留学日本,是蒋氏的智囊人物之一,现任中常委的秘书长。张群听了蒋介石的问话,反客为主地说:“以介公的意见,战与和孰利孰弊?”

  蒋介石笑着说:“老滑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你怎倒问起我来了?”

  张群不得不说:“敬之兄的意见,对*一片赤忱,难能可贵。中日开战,中国必败。而焕章主战亦有道理,且不说乱党煽动,国民抗日呼声日高,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宋美龄听了半天,也没听出个眉目来,便问:“依张先生之见,战与和皆不可取,岂不是让政府坐以待毙吗?”

  而蒋介石却洞察出这个幕僚的思路,便对夫人说:“大令,让岳军说下去。”

  张群轻摇着折扇说:“老子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战与和并不一无可取,关键是将二者统一起来,趋于利,避其弊,转化困境,变被动为主动……”

  “请尽其详。”蒋介石已悟出其中道理,迫不及待地问着。

  “我认为,战与和均不是目的,抗日图存,重要是个‘存’字,以‘抗’来争取时间,静观国际形势的变化,最后就是这个‘存’字了。”

  蒋介石越听越有兴趣,便催着说:“请岳军兄教我。”

  张群得意地说:“赐教介公,岳军不敢,有四句话送你参考。”

  “请讲。”

  张群收住折扇,压低声音说:“和必乱,战必败,败而后和,和而后安。”

  蒋介石心里一亮说道:“岳军兄高见。”

  这四句话对蒋介石的思路有一定启导作用,前两句他是赞同的。后两句不可取。既然失败,怎能讲和呢?蒋介石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日本侵华,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利益,要把英美也拖入战争,以强制强,才能胜利。因此蒋介石采用的是以抗战争取时间,静观国际形势变化,因势利导为我所用的方略。

  深夜10时,蒋介石在华丽的美庐召见卫立煌。卫立煌走进召见室,双腿一碰毕恭毕敬地行着军礼说:“报告委座,俊如鲁莽,私闯会议,请你处治。”

  蒋介石坐着没动,只是招招手,让卫坐下。蒋介石说:“军人嘛。应该具有军人的气质,我就很欣赏你这性格。”

  卫立煌没有坐下,继续解释着:“俊如冒犯委座,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抗日。”

  蒋介石说:“坐下谈,坐下谈。今天召你来就是为了这个事情。你的第14集团军在什么地方?”

  卫立煌答着:“职部如今驻守河南新乡。”

  “这个……这个……训练团你就不要参加了,中日之战,在所难免,你立即回去整训部队做好驰援平津的准备。”

  卫立煌精神抖擞地站起来深施一礼说:“委座若没有别的事情,职下告辞。”

  送走卫立煌,蒋介石在院里站了很久,他望着远处的上海,一个谋略闪现在心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章 虎将出山   (1)北上,北上
1937年7月下旬的一天,平汉铁路上一列军车在飞驰,紧接火车头的是三节蓝钢皮客车,这是部队长官的指挥室兼卧室。客车后面是十几节平板车,前几节是炮车,上面放着迫击炮、平射炮、山炮、野炮,炮车后面坐着各连的士兵。蓝色的指挥车上贴着醒目的标语:“支援平津,抗日救国!”“大将难免阵前亡,何必马革裹尸还!”“卫我平津,还我东三省!”车上的士兵一律短衣短裤,他们抱枪而坐,头上的钢盔、枪上的刺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铁路边的老百姓只见过装备低劣的杂牌军,没见过轻重机枪齐全,还有高射机枪和反坦克平射炮的正规军,他们一边看着,一边指指画画议论不休。士兵们精神抖擞,军纪严明,当列

  车一停下来,士兵们便唱起歌来:

  这是我们的地方,

  这是我们的家乡,

  我们十四集团军,

  英勇顽强。

  为祖国的生存而奋斗,

  团结得好比钢一样。

  服从命令,保卫边疆,

  联合民众,抵抗暴强,

  把自己的力量,献给祖国。

  完成中华民族的解放。

  这是第14集团军的军歌,传说是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填词,由音乐家丁珰谱曲。第14集团军走到哪里,唱到哪里,鼓舞了斗志,振作了精神。

  指挥车里,一位中年长官正站在军用地图前沉思。他中上等身材,浓黑的眉毛,眼睛不大,却很精神,留着乌黑的小胡子,一副威严的样子。这个人就是卫立煌,这一年他刚刚40岁,便是二级上将、集团军总司令。在蒋介石的中央军里,被誉为最能打仗的将领。他和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并称为中央军的五虎上将。在日军的档案里他被称为“*虎将”,日本人认为中央军中多数将领是靠关系上去的,惟有这个卫立煌是靠打仗上去的。因为蒋介石用人的标准,一是江浙派,也就是蒋的老乡;二是黄埔派,就是蒋的学生、同事。卫立煌既非江浙派,也非黄埔派。在美军的档案里,卫立煌被称为“常胜将军,蒋军嫡系中的杂牌”。因为蒋介石要打仗,就离不开卫立煌。卫虽说没有其他几位将领得宠,但也是蒋介石用得着的人物。

  卫立煌,字俊如,安徽合肥人,忠实的三*义信徒,曾在孙总理的卫队中担任连长、营长。孙中山逝世之后,蒋介石成了国民党的正统代表,在蒋的驱使下他仗没少打,功没少立,却没有那几个江浙派,黄埔派升迁得快,在蒋介石的中央军中他尝尽了苦辣酸甜。蒋介石对卫立煌是恩威并用,有时候故意给一些甜头,用来安慰一下,卫立煌是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他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认准的道理直走不拐弯,发起牛脾气连蒋介石也敢顶撞。蒋、卫之间经常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因此,蒋介石用他,但也限制他,只给他指挥军队打仗的权利,不给他养军队的权利,往往是大仗一结束,他便成了光杆司令。

  1937年7月第14集团军驻守新乡。卫立煌自庐山回到新乡之后,立即整训部队,准备参战。7月20日卫部接到蒋介石命第14集团军驰援平津的电报,当即登车北上。军车驶过一个小站,值班参谋跨入指挥车说:“报告总司令,第29军急电!”

  卫立煌霍地转过身来,威严地说:“念!”

  值班参谋念着电文:

  第14集团军俊如兄勋鉴:

  日寇进逼,敌强我弱,南苑一战,损失惨重。为免于被歼,我部被迫退出平津,将军不必北上来援!

  宋哲元

  听了宋军长的电报,卫立煌着急地在车内踱着方步,正在这时列车渐渐停靠在一个小站上。卫立煌发现列车停止不前,马上怒火中烧,连连向参谋发问:“为什么停车?为什么停车?”

  卫士长闻声而来:“报告总司令,参谋长看了宋军长发来的电文,方知驰援失去了目标,是他命令停车待命的。”

  卫立煌听说是参谋长的意思,也不好继续发火。他耐着性子对卫士长说:“请你告诉参谋长,日寇在北方,即使平津失守,还有别的战事需要我们,请他命令立即开车!”

  卫士长说声“是”,敬个军礼退出指挥车。

  卫立煌走近值班参谋,换了一种口气说:“立即给南京发报。”

  值班参谋铺好信笺,拿着笔看着卫将军小声说:“请总司令口授电文。”

  卫立煌一字一顿地说着:

  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