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皇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有趣的皇上-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已经习惯了素食和节制饮食,身体尚无大碍。侯景军同样短缺粮食,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抢,一般老百姓无粮可吃,只能格杀相食,建康城内居民死于非命者,十之六七。粮食抢得差不多了,侯景感到有点撑不住了,他决定假意与萧衍和解,先解决一下吃饭问题,萧衍无法依靠城外的勤王军队,只得同意,于是下了诏书,任命侯景为大丞相(加个大字区别萧正德所封),仍封为河南王,并下令勤王军队不得进攻、阻挡侯景军。侯景利用这一时机抓紧从外围运进粮食,补充兵力,同时并不放松对宫城的包围,宫城内的人员照样无法得到补给,大部分人得了水肿气喘,死亡了大半,能登城作战的不到四千人。侯景军缓过劲来后,立即撕毁和解协议继续攻城。

  当初,萧纶的世子萧坚也被困在宫城中,被安排把守一个宫城门,这位世子爷与萧纶是一路货色,每天从早到晚都在饮酒赌博,一不高兴就暴打手下,手下终于不堪忍受,就在一天深夜打开城门,引领着侯景军进了宫城,坚守达半年之久的宫城终告陷落,太子萧纲被俘。萧衍很快得到了侯景破城的消息,还在嘴硬,自言自语道:天下由我得到,也由我失去,有什么好遗恨的。一副从头再来的模样。侯景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见萧衍,两人虽神交已久,也曾互通了多回真真假假的书信,却是从未谋面。萧衍此时已是坐以待毙的死老虎,侯景却不敢掉以轻心,他由500人的亲兵卫队簇拥着进了正殿,君臣两人正式见了面,萧衍的表现称得上镇定,他问侯景:渡江时有多少人?侯景答道:千余人。又问:围宫城时有多少人?答道:十万人。再问:现在呢?侯景自信满满地答道:四海之内,全都是我所有!萧衍低下了头,不再问话。会见结束,侯景出殿后,对身边人说:我平常亲自上阵作战,刀光剑影,我却是心绪平静,一点也不害怕,今天见到萧衍却是从心里感到恐慌,这难道就是传说中不可冒犯的天子威严吗?我今后可不想再见他了。侯景这种突如其来的奇特感觉其实很好理解,就四个字,作贼心虚。侯景并未加害萧衍,只是将他软禁于宫中,名义上仍然担任梁王朝的大丞相,对萧纲也是如此。

第十八章 菩萨皇帝西行
占领宫城的第二天,侯景即用萧衍的名义发诏书命令各路勤王军就地解散,围观了宫城保卫战大半年的萧纶等人竟然听从命令,将各路军队通通撤走。萧衍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曾派人用船运送20万石大米补给勤王军,走到半道,听说宫城陷落,就将大米全部倒入长江中,全然不顾建康城百姓忍饥挨饿的悲惨状况。当初,萧正德曾与侯景约定,一旦城破,就立取萧衍性命,所以当宫城攻破后,萧正德立刻带人冲向宫城,他亲自挥刀在前,打算亲手结果了老伯的性命,但侯景却派军队挡在宫城门口,萧正德恶毒的想法未能实现。同时,萧正德任命的丞相侯景宣布取消萧正德的帝号,恢复萧衍的年号,并发表了人事任命书,反过来任命萧正德为待中、大司马。这当然都是一等一的大官,不过显然不如当皇帝过瘾,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结果,先前太子当不上,如今皇帝当不成,萧正德很难接受,但现在的侯景已经不需要他这个内应了,对他不理不睬。萧正德无可奈何,竟然厚着脸皮去见他早就想干掉的萧衍,一见面就叩头痛哭,估计是想让老伯再封他当太子。萧衍盯着这个“贤侄”好一会儿,却掉了个书袋:啜其泣矣,何嗟及矣。这是《诗经》中的诗句,意思是:哭吧哭吧,男人哭吧不是罪,不停地哭吧,后悔又怎能来得及!估计这不是说萧正德,而是萧衍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萧正德虽不学无术,却大致听得明白老伯的意思,羞愧难当,掩面而出。

  被困宫城的萧衍表面上为侯景所控制,但内心却没有完全屈服,有时还会流露出皇帝的威严,侯景曾向萧衍推荐三人担任重要官职,萧衍一律不准,侯景对萧衍的敬畏感尚未消失,一时间也没有强迫任命,看来死老虎发威还是比病猫强。侯景的士兵在宫中任意出入走动,萧衍不胜其烦,就问到:这是什么人在进出吵闹?左右回答:这是侯丞相的兵。萧衍震怒,脱口骂道:哪来的侯丞相,只是侯景!这当然只是气话,侯丞相可不就是萧衍本人任命的。侯景对萧衍的这些不友好言论自然不会感到高兴,就下令减少对萧衍的各项供应,渐渐地连一日三餐也不能保证到位。此时萧衍已年届86岁,三餐不济,忧愤交加,很快就一病不起,侯景干脆停止供应食物,这一天,重病中的萧衍躺在床上,觉得口中发苦,喊人送蜜水,却是无人理睬,萧衍挣扎着叫唤道:嗬、嗬,嗬。这当然不是练习说唱歌曲,而是虚弱得连话都说不出。萧衍重复叫喊数声后,渐渐低沉无声息,皇帝菩萨,驾鹤西归。

  如果没有侯景之乱,萧衍再多活几年应是没有问题,在寿命上超过清高宗乾隆而排名中华帝王第一也完全有可能,但最终竟落得孤立无援,饿死宫城的下场,对一向自诩以仁爱之心普济天下的萧衍而言,这种结局无疑是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悲剧。但出现这种悲剧性的结果并不都是侯景造成的,主要还是萧衍自找的。萧衍在位48年,前期干得不错,文治方面,实行的治国方针政策都很对头,贯彻落实得也相当好,梁王朝很快就从南朝*连连的状态中恢复起来,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首都建康城在人口数量、繁荣程度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在武功方面,与强大的北魏帝国对抗并不落下风,虽然也有萧宏、萧综等统帅无能的因素而打了败仗的情况,但都能迅速恢复元气,而且韦睿、陈庆之等梁王朝名将也曾多次将北魏帝国打的闻风丧胆,北魏军队从未能长期占据梁王朝的边境地区,梁王朝的军队反倒深入过北魏腹地。但到了侯景乱起时,这些强盛的国力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侯景以不足千人的新败之军落难寿阳,竟能在半年间转战千里,攻城掠地,直捣建康,围困宫城,饿死皇上,这其中侯景固然有军事天分,但庞大的梁王朝难道就如此不堪一击?

  梁王朝之所以由盛转衰,萧衍难逃其咎,原因如下,其一,佞佛过度。萧衍崇佛,本意是更好地维护统制,这倒也无可厚非,但崇到后来,变为佞佛,大兴佛教,滥建佛寺,广增僧尼,许多寺庙仗着皇帝菩萨的势力,大肆兼并、侵占土地良田,经营多种产业,俨然成为沙门垄断资本集团,掌握国家大量经济资源,不少失地农民无可依靠,只能依附寺庙为奴,寺庙不纳赋税,而户口又不断流失,国家财力损失巨大,经济秩序破坏严重,只得加赋增税,造成恶性循环。但萧衍却对此不闻不问,反而大搞“务虚”,空谈佛性、仁爱,例如,萧衍曾下诏令,一切刺绣均不准绣出神仙、飞鸟、野兽的图案,因为将来裁剪时有可能会损害这些刺绣图案的躯体,有违仁爱美德。又如,萧衍下诏推广将祭祀时要宰杀的牲畜全部改为面粉做的,以此来体现好生之德。以上种种确是够仁够爱,但却是只重细枝末节的表面功夫,对真正需要改进的百姓流离失所,寺庙大肆敛财的情形却视而不见,又怎能称得上慈悲为怀。其二,纵容亲贵。萧衍崇佛后大搞以德报怨,想让亲属过得好一点,这并不算大错,但问题是他搞得双重标准太离谱,对待亲贵违法乱纪太过宽容,对待普通百姓的标准却太过严岢,不少要掉几个脑袋的大罪,只要是亲贵犯的,一般都没事,萧衍最多哭泣着骂几句就拉倒,不少恶徒犯罪后躲藏在王公贵族的府内,最终都能平安无事。但平民百姓犯一点小罪却要上纲上限,严刑峻法,连坐牵连。曾有一名老汉拦住萧衍的车驾警告道:王朝的法律对权贵包容,对平民严苛,这不是长久之道,如能改正,是天下的福气。萧衍对老人的建议表示认可,但仅仅是象征性地修改了连坐的法律,其余一切照旧。这种双重标准对法律的公平性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危害了初期形成的和谐社会形态,亲贵、官吏贪赃枉法更加肆无忌惮,平民百姓怨声载道,对政府的不满日益加深。侯景避难寿阳时,手头只有800亲兵,却能在短期内征召到数万人补充兵力,这并非都是强迫入伍,也有不少群众因为不满梁王朝的统治而自愿加入侯景军的。围困宫城时,侯景军队损失不小,却能及时就地补充兵员,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各个王公贵族家的奴隶,他们极其痛恨权贵们对他们的*,使得侯景一呼百应。其三,体制缺失。萧衍在驳斥贺琛的上疏时曾提及自已是多么的勤政为民,*,清心寡欲,这些都是事实,但仅限于他的个人行为,完全没有约束到梁王朝绝大部分的官员、亲属,他的仁政、德政只是用来表现他的菩萨心肠,并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备,运转正常的法律制度,政治体系,经济措施,他自顾自地吃斋念佛,王朝的官员亲贵各顾各地鱼肉百姓,两不干扰。这样的体制运行十余年,梁王朝内部已是腐烂透顶,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侯景之乱只是起了临门一脚的作用 。。

第十九章 萧衍身后事
最后谈谈萧衍身去后的梁王朝。侯景立太子萧纲为新皇帝,史称梁简文帝,侯景继续担任大丞相一职,新皇帝萧纲仍为侯景所制。至于早已失去利用价值的萧正德,因不满侯景负他,暗地里与鄱阳王萧范通信,打算再来一次里应外合除去侯景,不料机密外泄,侯景借机以谋逆的罪名绞死了萧正德,这位梁武帝的“贤侄”,枉有“正德”之名,却干尽卑鄙缺德勾当,最终也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

  侯景在建康城内大搞迎立新君的把戏,而握有重兵的各路诸侯此时却把侯景撇在一边,为增强各自的势力,扩充自家的地盘大打出手。侯景则以建康为基地,补充军需、训练军队,坐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