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养老。石敬瑭批准了,于是范延光带着一家老小和全部家当动身出发。范延光在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期就身居要职了,算是个两代四朝的老臣,又当了多年的节度使,积累了大量的身家。他的老对头杨光远(时任洛阳留守兼河阳节度使,曾任平范延光叛乱总指挥)对他的财富极感兴趣,就上表石敬瑭道:范延光当过叛徒,不在邻近天子的大梁、洛阳呆着,而要跑到外地,必然会里通外国,应趁早除掉。
明明是贪财,杨光远却非要找个为国除奸的借口,但石敬瑭鉴于当初曾承诺范延光不死,没答应杨光远的要求。杨光远不死心,继续建言要把范延光安置在洛阳,以便时时监控。这次石敬瑭同意了,于是范延光被迫从河阳迁居到洛阳。洛阳是杨光远的辖区,范延光等于是羊入虎口,他刚搬到洛阳没多久,杨光远就派儿子杨承贵领兵将他的宅院团团包围,也不多说什么,直接强迫他自杀。范延光还存有幻想,大叫道:天子赐我免死铁券,承诺不杀我,你们父子怎能如此。但杨光远是铁了心要他的命,所谓铁券还不如消费券,就叫杨承贵将他强行押上马背,挟持到城外黄河岸边,将范延光连人带马推入河中淹死。杨光远全额接收了范延光的财富,并上疏石敬瑭道:范延光是自行投河而死。石敬瑭当然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一是忌惮杨光远的强悍,二是记恨范延光当年的谋逆行为导致两个儿子的死亡,也就装不知情,追赠倒霉蛋范延光为太师了事。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重用景延广,与辽国关系迅速恶化。早就存有异心的杨光远觉得也已到了自己出头的时机,就派人向耶律德光密报道:石重贵忘恩负义,背弃盟约,如今国内流行饥荒,国力减弱,正是灭晋的最佳时机。耶律德光此时正在恼怒石重贵的“称孙不称臣”,收到杨光远的密报后,更加坚定了出兵的信心。公元943年底,耶律德光正式起兵后,杨光远也在辖区山东平卢造反,与辽军相互呼应。然而杨光远此次却打错了算盘,在第一次辽晋战争中,耶律德光没有讨到便宜,就连夜撤军了,没能实现与杨光远的会师。辽军既退,后晋军的主力就来*杨光远,杨光远据城固守数月,城中粮草已尽,他的儿子杨承勋知道大势已去,杀了杨光远的亲信,把杨光远软禁起来,向朝廷上表投降。后晋*军主帅李守贞参照范延光的事例,将杨光远砍了头,抢了他的财产,对外则宣称杨光远病死了。杨光远是五代无耻人物的总代表,这一辈子自私自利,贪婪成性,两叛主人,其忘恩负义的水平放在五代乱世也是屈指可数的,但也就是这种人却在当时大行其道,成为主流派,只不过到头来还是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七章 风云人物的结局(三)
其三,景延广和桑维翰。景延广在第一次晋辽战争后即失去了兵权,自视极高的景延广觉得自己大材小用,郁郁不得志,干脆就纵情酒色,自我放纵。由于接连内战加外战,当时后晋朝国库空虚,朝廷要求各地方官想方设法加大税费征收力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根据上面下达的指标,景延广所辖地区按规定应当上交国库二十万串钱,这原本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景延广却极有能耐,一下子就弄到三十七万串,由于搞钱的速度太快,连他的部下都看不过去了,劝说道:您位兼将相,富贵已极,现在国家财政困难,才向老百姓征敛,您又怎能乘机弄钱,将来会连累子孙的呀!景延广听后也觉得有点过份,这才止住。
第三次晋辽战争后晋落败,新科降将张彦泽率军占领大梁后,耶律德光命他一定要捉到大话王景延广,景延广知道逃无可逃,坐等契丹人将他抓去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一见面就骂他道:辽晋两国失和,都是你干的好事!你宣称的那十万横磨剑,倒是拿出来啊!景延广无话可说,把脸埋进地里请死。但耶律德光并未杀他,而是下令把他押送到辽国去。几天后,还没等到动身,景延广就在关押的地方自扼而死,也就是自己把自己掐死,这是一种流行于当时的奇特自杀方法,无法想象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估计现在也已失传。
景延广的豪言壮语曾让石重贵听得热血沸腾,但当时的后晋并没有与这等豪言相匹配的军力和国力,景延广本人在说完大话后也拿不出具体的抗辽办法,上了战场只会死守,石重贵后来也看出景延广不可靠,不敢再让他主政和带兵。景延广的大话让后晋选择了最错误的时机与强邻决战,代价就是国破人亡,他本人最终选择了自杀,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倒是表现出了一些骨气。
桑维翰是石敬瑭的老亲信,当初石敬瑭下定决心造反,主要的推动者就是桑维翰和刘知远一文一武两人,在与辽国的关系上,桑维翰始终是最坚定的主和派,曾多次代表石敬瑭负责与辽国的双边会谈,耶律德光也曾对桑维翰的才能表示赞赏,要求石敬瑭重用他。但石重贵即位后,重用景延广,与辽国交恶,桑维翰极力反对,石重贵却听不进去。第一次晋辽战争后,景延广失势,桑维翰被请出山主持朝政,他主政期间,勤劳用心,对多如牛毛的军政事务速判速裁,效率奇高。有来请示的人怀疑他草率办事,但事后将他的决策反复研究,却无法想出更好的替代办法。然而桑维翰能力虽强,心眼却太小,凡人对他有一饭之恩必要报答,有睚眦之恨也必要报仇,因此当权后得罪了不少人,大家都去皇帝那告他,一来二去,石重贵也开始疏远他。
到了辽国第三次入侵,后晋皇帝石重贵出降,后晋灭亡。大家都劝桑维翰逃跑,桑维翰却表示:我是国家大臣,现在国事至此,又怎么能独自逃生呢?就是不肯走。但此时耶律德光尚未进大梁城,大梁的临时最高行政长官是张彦泽。由于暂时处在权力真空期,张彦泽的贪婪本性大发作,在城内大肆搜刮财物,原后晋的朝中大臣是其重点搜刮对象,桑维翰始终担任朝中要职,张彦泽早就盯上他的财产了。桑维翰为人威严,以前张彦泽见到他的时候,就算在冬天也会流汗。但此时正是张彦泽得势的日子,他带兵冲进了桑家,大喊道:桑维翰何在?桑维翰正襟危坐在家里,厉声斥责他道:我身为晋国大臣,这次自然会以死殉国,你怎敢无礼!张彦泽吓得两腿打战,不能仰视,只好退了出去。但他虽然不敢再去见桑维翰,却命人将桑维翰关进了监狱,当天夜里,他又授意下属用布帛勒住桑维翰的脖子,绞死了他。桑维翰死后,张彦泽向耶律德光报告道:桑维翰已自缢身亡。耶律德光爱惜桑维翰的人才难得,叹息道:我又不想杀桑维翰,他又何必要自杀。于是就命人将尸体还给桑家好生安葬。桑维翰的家产当然都被张彦泽抢去了。
第二十七章 风云人物的结局(四)
其四、杜重威和和张彦泽。杜重威投降后,与张彦泽当急先锋不同,他被要求随同耶律德光南下。到了大梁后,他每次上街,都会被市民群众围观痛骂,杜重威自知理亏,不敢回应,只好将头低下,快速越过人群。与当初赵延寿还敢提醒耶律德光不同,杜重威虽然早已意识到耶律德光开给他的只是空白支票,却没胆子,也没本钱去要求耶律德光兑现承诺。
耶律德光抵达大梁后,发布诏令要求大梁城居民分摊晋辽之战的军费,下至普通百姓,上至朝廷重臣,无一能免。根据这规定,按照比例和级别,杜重威和李守贞也应当出一万串钱充作军费。这当然只是耶律德光向后晋百姓伸手捞钱的借口,按照杜重威的身家,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但这一次他决定不再保持沉默,原因是杜重威视钱如命,从他手里拿钱等同于割他的肉,皇帝可以不当,出钱万万不能。于是他鼓足勇气向耶律德光表示道:臣当初与李守贞将全部军队毫不犹豫地都交给陛下,现在竟然也要出份子钱,臣实在是不甘心。耶律德光听罢大笑,免了他与李守贞的摊派钱,同时让他担任邺城留守,将其原属人马还给他管带。
耶律德光从中原回撤后,杜重威没再跟随他北上,估计是担心耶律德光再向他要钱。此时,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势而起,自立为后汉皇帝,杜重威就去投靠老同事刘知远,刘知远深知他不地道,就让他前往宋州担任归德军节度使,打算先将他调离老巢再说。但杜重威怕离开邺城会被刘知远做掉,坚决不肯从命,最后干脆举兵反刘。刘知远亲征邺城,几番攻击,却始终无法破城,看来杜重威果然是善于防守,只不过内战内行,一碰上辽国就守不住了。刘知远见久攻不下,不愿与杜重威纠缠,同意赦他不死,杜重威这才投降。刘知远不久后即病死,死前对亲信大臣专门交待道:杜重威不可留。大臣们会意,在刘知远死后,找个机会将杜重威全家都控制起来,全体斩杀,杜重威则被抛尸街头,市民群众们早已认定他导致中原被异族入侵,造成生灵涂炭,大家就一起出来围观、践踏他的尸体,不一会儿杜重威的肉身就被撕扯得粉碎,辗落到尘土中混合成土肉泥。属于怯懦、贪婪和自私集合体的杜重威是后晋灭亡的最大祸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比石敬瑭还要可恨,当然,他结局很悲惨。
如前所述,在耶律德光驾临大梁城之前,张彦泽自命为大梁临时最高行政长官,他每天只干一件事,就是杀人抢钱。由于先前有不少原后晋大臣曾弹劾他的残暴不法行径,张彦泽怀恨在心,将这些人一一抓捕斩杀,抓不到本人的,就将他全家都杀了,至于他们的家产,当然都归张彦泽了。有了这样的长官,他的下属自然也不会闲着,全体出动在大梁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没几天功夫,整个大梁城就满目疮痍,十室九空。 张彦泽在杀人抢钱之余,日夜饮酒取乐,手下军士查获所谓可